李寧
摘要:學科融合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時代浪潮下的創新成果。打破各個學科之間的壁壘,使其相互滲透、相互融合,有利于培養具有全面性的高素質人才,符合我國對新時代人才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對學科融合視域下低年級數學的教學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學科融合;低年級;數學教學
學科融合是指在尊重學科差異的前提下,打破各個學科之間的壁壘,加強學科之間的聯系,使其相互滲透、交叉。為了達成這一目的,一線教育工作者應該對數學教學進行深入的挖掘,找到數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點,以此為紐帶促進學科融合,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學科融合的意義
1.改善課堂氛圍
與語文、科學、美術等學科相比,數學的趣味性較差,難度較高,容易讓學生產生的厭煩心理。在學科融合視域下,一線教育工作者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將其他學科的內容與數學知識點銜接在一起,并在適當的時機引入。通常來說,引入的內容應該具有一定趣味性,彌補數學本身存在的不足[1]。
2.優化教學模式
數學是小學中唯一的純理性學科,其中存在很多邏輯性、較為抽象的內容,而低年級學生的思維偏向感性,導致數學在很多學生心中枯燥無趣且難度較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其他學科的內容,能夠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為數學課堂添上一抹感性的色彩,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地灌輸。在學科融合背景下,為了能夠更好的融合其他學科內容,教師需要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優化,倒逼了教學模式的轉變。
二、學科融合視域下低年級數學的教學策略
1.數學與語文融合
數學與語文看起來是兩個完全不相干的學科,但實際上存在一定的聯系,教師應該對此進行深入地挖掘,促進二者相互融合[2]。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入語文知識,不僅能夠提高課堂趣味性,還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其更加了解我國歷史文化。
例如:在學習《有趣的圖形》一課時,教師可以將七巧板的起源作為課堂引入,以講故事的方式向學生科普七巧板的起源和發展;在學習《乘法》一課時,可以向學生介紹九九乘法表的由來,九九乘法表的發明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后東傳入高麗、日本,經過絲綢之路西傳印度、波斯,最終傳遍世界[3]。
2.數學與美術融合
小學數學中有許多與圖形相關的內容,一線教育工作者可以將這些內容與美術相結合,在數學課堂中融入美術相關的內容,模擬“美術鑒賞”來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例如:在學習《有趣的圖形》這一課時,教師應事先準備好視頻、圖片素材,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展示給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穿插美術內容,使課堂教學的節奏張弛有度。在講解“動手做(一)”時,教師可以展示用幾何圖形拼成的畫;在講解“動手做(二)”時,向學生展示七巧板拼成的圖案,并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其嘗試用七巧板拼出圖案;在講解“動手做(三)”時,教師可以播放與剪紙相關的視頻。
再例如:在學習《圖形的運動》一課時,教師在講解完所有知識點后,可以布置一個作業,讓學生通過平移、對稱和旋轉畫一幅畫。第二天,教師選出沒有違背規則的圖畫,讓學生進行投票,選出最喜歡的一副,并對圖畫的作者進行獎勵。這種活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充分發揮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并在繪畫的過程中鞏固數學知識。
3.數學與體育融合
體育是最受學生歡迎的科目之一,在數學教學中融入體育,必要時將學生帶到課外進行學習,課堂的氛圍瞬間就發生了改變,充滿著歡快活潑的空氣,激發出學生對課堂教學的興趣[4]。
例如:在講解《測量》一課時,教師可以帶學生在操場上進行學習。教師帶領學生在跑道上測量100米的距離,然后讓兩個同學分別站在兩端,組織其他同學進行100米賽跑,并進行計時,讓學生充分體會100米的距離是多長。然后聯系運動會上的400米、800米、1000米等田徑項目,讓學生進行計算,理論上自己在這些比賽中的成績應該是多少。
再例如:在講解《面積》一課時,教師可以進將體育相關知識融入課堂。在講解完面積的計算方法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同學們還記得體育課跳遠的沙坑嗎?已知沙坑的長是3米,寬是25分米,同學們知道沙坑的面積是多少嗎?”
結束語:
綜上所述,學科融合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為數學增添了不一樣的色彩。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一點,通過學科融合豐富數學的教學內容,提高數學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分為中學習數學,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參考文獻:
[1] 董淑琴. 靈動寫作 妙筆生花——淺談小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策略[J]. 考試周刊, 2020(81).
[2] 張平. 淺談小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J]. 基礎教育論壇, 2019(04):47-48.
[3] 石靜茹.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J]. 學周刊, 2020, 000(015):P.133-134.
[4] 陸月惠.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J]. 讀與寫(教師), 202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