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善長
摘 要:現代教育技術運用于中職數學教學,能夠切實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拓展數學教學形式與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文章介紹現代教育技術的特征,分析現代教育技術在中職數學教學中應用所體現的優勢,并對多媒體課件、交互式電子白板、微課、智慧教室等的應用策略和要點進行探討。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中職數學;教學效率;教學質量;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434;G633.6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36-0084-03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現代教育技術在基礎技術層面已經得到了有效鋪墊。不管是硬件層面還是軟件層面,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都具有高度可行性,能夠為教學效果的改善提供可靠支持。在中職數學教學中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時,教師應當根據實際需求合理選擇并應用相應技術,充分發揮技術優勢,全面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一、現代教育技術概述
所謂現代教育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基于現代教育理論以及先進科學技術,對教學目標、內容、活動以及管理等進行全方位優化和改善,充分利用技術優勢,推動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效率的提升的技術。現代教育技術具有以下特征。
其一,互動開放。實際上傳統教學模式受限于教學資源、形式、內容以及學生人數等,往往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單向性和封閉性,主要是由教師通過講解、演示等方式傳授知識,而學生則通過反復的記憶和練習來掌握知識,缺乏有效互動,導致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不高。而在現代教育技術的支持下,教育教學活動的單向性和封閉性將得到有效改善,可以在多媒體教室、虛擬課堂、數字校園等現代技術的支持下,構建更加平等、和諧、互動、開放的教育教學環境。
其二,不受時空限制。傳統教育模式受學校課堂、教學時間以及教室空間的限制,師生互動有限,教師難以為學生提供全方位、隨時的教學指導和服務。現代教育技術能夠構建起信息化平臺,打破時空限制,讓教師與學生通過信息平臺實現隨時隨地的互動交流,讓學生在課外也能進行自主學習與探究。
其三,資源豐富且表現力強。在現代教育技術的支持下,傳統靜態教學內容能夠通過圖像、音頻、視頻等較為直觀、動態的形式進行呈現,同時互聯網上具有海量的教學資源,可以滿足教師和學生的多樣化需求。這意味著通過豐富的資源以及表現力,可以構建起更加生動有趣的教學空間,為教學效果的改善提供支持。
其四,支持因材施教理念的落實。在傳統教育模式下,因材施教這一理念雖然被大力倡導,但是難以得到有效實施。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學生數量過多,教師精力和時間有限,往往只能針對所有學生展開集體性教學和管理,難以實現個性化教育,因材施教自然也無從落實。而在現代教育技術的支持下,教育教學管理軟件能夠自動化、智能化地輔助教師開展教學工作,同時還能延伸教學時間和范疇,提供豐富化、多樣化的教學資源,更加有效地貫徹因材施教理念,引導學生個性化成長和發展。
二、現代教育技術在中職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優勢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現代教育技術的表現力更強,能夠以更加契合中職學生身心特點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式,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部分中職學生數學基礎較差,學習能力較弱,對數學這門較為抽象、復雜的學科缺乏足夠興趣,這一直以來都是中職教育的難點。而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現代教育技術本身具有極強的開放性,其不僅體現了各種新技術的創新優勢和特點,還能以更加新穎的形式展現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2.突破教學重難點
如前所述,部分中職學生數學基礎較差,學習能力較弱,這意味著數學教學內容對他們而言較為復雜。部分中職學生因為沒有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與技巧,在學習中難以取得有效突破,很容易產生挫敗感和沮喪感,逐漸喪失學習興趣和信心。教師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能構建更加動態化、具體化、直觀化、形象化的數學課堂,以更容易被學生理解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有效學習和掌握知識點。同時,現代教育技術可以更為豐富的表現形式對教學重難點內容進行標注和凸顯。例如,可以直接通過動畫呈現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印象,幫助學生更加有效地理解和記憶重點內容。
3.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中職數學課堂時間較為有限,如何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一直都是廣受教師關注的問題。在現代教育技術的支持下,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直接展現教學內容,省去大量板書時間;也可以借助電子白板,以更為直觀、有效的方式進行教學,幫助學生快速理解知識點,提高教學效率;也可以借助微課構建翻轉課堂,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讓課堂教學能夠更多地集中于進階性知識內容以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針對性優化。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不僅可以節省課堂時間,提高效率,也可以通過降低教學難度的方式,促使學生對課堂時間加以充分利用,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學習效率,構建高效課堂。
4.引導學生個性化成長
現代教育技術是支持個性化教育的有效手段。目前,中職院校學生人數較多,與之對應的則是教師數量有限,每一位教師往往需要對幾十位學生進行教學指導和服務,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很難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無法關注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自然不能做到因材施教,這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與成長。教師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節省大量時間和精力,更加輕松地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把握和管理。這意味著教師能夠更加有效地踐行因材施教理念,協調集體教學和個性化教學的關系,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個性化成長。
5.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培養核心素養已成為中職數學教學的基本任務,教師借助現代教育技術能夠在傳授基礎數學知識的同時,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培養。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為基礎,對數學核心素養進行適當分解并融入教學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知識,于領悟和感受中實現學習能力與學習品質的有效提高。
三、現代教育技術在中職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多媒體課件的應用
多媒體課件是最基礎的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形式,其具有激發學生興趣、幫助學生理解、節省課堂時間、提高教學效率等優勢,是每一位中職數學教師都應當掌握的基礎技術。多媒體課件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在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知識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教師需要對多媒體課件的定位和作用有清晰和準確的認知,并根據實際需求合理運用課件優化課堂教學。多媒體課件在中職數學課堂中主要發揮的是輔助作用,能降低學習難度,節省課堂時間,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在應用多媒體課件時,應做到適時而用、適量而用、適內容而用,避免出現嚴重依賴課件的情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完全依賴課件,就會影響師生互動,很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內化。教師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學生基礎水平、學習能力、數學興趣以及教學內容等因素,合理運用課件輔助教學,構建更能凸顯學生主體性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優質課堂。例如,在教學“集合與元素”相關內容時,教師可提前通過網絡準備好多媒體課件,確保課件中的內容是基于對教材內容的補充、拓展和優化。同時,充分凸顯課件內容的豐富表現力,大量使用圖片、動畫等展現教學內容。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播放和展示課件,同時在黑板上進行簡單的板書標記,進行講解,從三方面同時入手,引導學生有效學習。學生在觀看多媒體的過程中很容易被直觀、生動的圖片、動畫所吸引,進而產生學習興趣,并通過動態化的內容較為直觀地理解集合與元素相關知識,理解集合與元素之間的關系。
2.交互式電子白板的應用
交互式電子白板相較于傳統的黑板,能夠呈現更加靈活多樣的教學內容,同時可以提供良好的交互功能支持,有助于師生互動,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中職數學教師應當積極了解、學習和掌握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基礎操作,弄清楚相應的交互功能,并根據實際教學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電子白板。充分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的交互功能,加強師生互動,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能有效凸顯學生主體地位。例如,在教學“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相關內容時,教師在課堂伊始可借助交互式電子白板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帶領學生觀看動畫。動畫內容為“某個人從固定的起始位置出發沿直線行走,而在固定的某個位置有一個圓形廣場。從固定位置沿不同方向出發,這個人可能會穿過圓形廣場,也可能不會穿過圓形廣場,也可能踩著圓形廣場的邊緣走過”。同時,教師進行提問,引導學生思考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完成情境導入。然后,教師借助交互式電子白板,引導學生通過視頻、動畫、知識點框架板書等進行學習,并與學生積極進行互動,引導學生理解直線與圓之間的相離、相交以及相切三種位置關系。最后,教師再進一步圍繞直線與圓相交的弦長求解方法、切割線定理以及直線與圓相切的切線方程求解方法等展開教學,讓學生在互動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與魅力,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微課的應用
微課作為一種時間較短、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資源,是現代教育技術的重要體現形式,并且在翻轉課堂的構建中得到了有效應用。基于微課構建翻轉課堂,能夠充分激發和凸顯學生主體性,打破時空限制,對師生地位以及課堂內外教學進行有效翻轉,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中。教師需要提前準備好合適的微課資源,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將微課與分層教學相結合,為不同數學基礎、學習能力的學生提供合適的微課資源,確保所有學生都能在學習中有所收獲,引導學生實現個性化成長。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需要將微課資源分享給學生,要求學生進行自主預習。在課堂教學之中,以及教學結束之后,微課同樣是引導學生學習和思考的重要工具。例如,在教學“平面的基本性質”相關內容時,教師可提前通過互聯網搜集并整理合適的微課資源,于課堂教學前分享給學生。學生可一邊觀看微課,一邊思考教師提出的相關問題,結合生活中的實物對平面產生感性認知,掌握平面的表示方法,理解平面的基本性質和作用,同時實現空間想象能力的有效發展。教師需要對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加以了解和掌握,根據學生反饋合理調整教學方案,讓課堂教學更具針對性。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微課內容進行討論和研究,著重對學生觀看微課時所遇到的問題加以解決,同時引導學生對平面的概念及平面的基本性質進行理解和拓展,以突破教學重難點。課堂教學結束,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表現,分享適合他們的微課資源,幫助他們進一步鞏固基礎。
4.智慧教室的應用
智慧教室可以視作現代教育技術的集大成者,其將各種現代教育技術及設備整合到教室之中,創造智慧化學習空間,為現代教育教學的創新進步提供有力支持。智慧教室具有開放、互動的基本特性,同時在多種設備和終端的支持下具有豐富而強大的功能,能夠為師生提供海量的學習資源,并且能夠跨越時空展開教學,實現智慧化管理,從多角度進行教學評價,實現教學活動的及時調整。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中職數學教師應當對智慧教室的功能進行充分利用,借助教室內的各種先進設備與終端,優化師生互動,構建實時反饋教學機制,以教學情境作為重要形式,形成貫穿課前、課中、課后的新型教學模式,全方位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和作用。例如,在教學“概率統計”相關內容時,教師可借助智慧教室對教學活動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多元化評價,并且將概率統計這一章所有小節的內容進行整體化、綜合化評價,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結構體系,加強師生互動,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改善,提升教學水平。
四、結語
綜上所述,現代教育技術的支持為中職數學教學水平的提升創造了有利條件。中職數學教師一定要對現代教育技術有充分了解和掌握,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始終將學生放在首位,借助先進技術探索數學教學的全新方向和路徑,構建更加契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先進、優質課堂,提高教學效果,為學生學好數學并實現核心素養的發展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陳申寶.現代教育技術與高職數學教學有效整合的實踐與思考[J].職教通訊,2014(21).
[2]孫彬.現代教育技術輔助中職數學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3(07).
[3]馬書燮.現代教育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的剖析與探究[J].教育與職業,2012(33).
[4]宗爭.淺談現代教育技術在中職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河南教育,2020(04).
[5]黃輝妹.現代教育技術與中職數學課程深度融合的思考[J].現代職業教育,2019(26).
[6]熊宗芳.融信息技術之力 增數學教學之效[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7(08).
Explor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Luo Shanchang
(Fujian Shanghang Vocational Secondary School, Shanghang 364200, China)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mathematics teach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ethods, stimulate students' enthusiasm to participate in classroom teaching, expand mathematics teaching forms and contents,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quality, and improve students' core competenc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strategies and key points of multimedia courseware, interactive electronic whiteboard, micro class and smart classroom.
Key words: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econdary vocational mathematics; teaching efficiency; teaching quality; core compet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