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艷蕾 趙國慶 陳澤龍

摘要:課程思政是院校教學改革的新思路,本文以刨銑磨專業課程為依托,將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作為課程思政的主要目標,依據教學內容和課程目標設計課程思政教學融入點,探索在刨銑磨專業課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方法,為課程思政在理工科專業中的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工匠精神…課程思政…刨銑磨課程
《刨銑磨工藝》課程是機械加工與修理專業的主干課程,具有先進的加工方法與理念,在機械加工與修理人員培養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專業課程融入“課程思政”思想的有效課程載體,將知識能力與思想教育有機融合,有利于培養學生愛崗情懷和工匠精神,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立德樹人
一、課程現狀及融入課程思政的意義
《刨銑磨工藝》課程是機械加工與修理專業主干課程主要介紹刨銑磨加工的基本理論、基本維護、基本技能。課程的教學內容多,學習時間長,與學生畢業后的崗位工作聯系緊密。現實學習過程中學生普遍存在理想信念和學習目標不明確的問題,如何使他們盡快認識專業學習的目標,樹立高尚的理想、堅定自己的信念并點燃人生的激情,激發求知欲望,是思政課程教學的關鍵。
二、課程目標及課程思政教學融入點設計
(一)課程目標
通過對《創銑磨工藝》課程特點和培養目標的詳細分析,以學生能力培養為目標的課程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具有從加工角度詳細分析問題、綜合考慮制約因素提出合理解決方案的能力,這些能力要求,恰是工匠精神的內涵一敬業、謹慎、精益求精和創新。因此,借助課程,可以將工匠精神的職業性、專業性和人文性深度滲透到課程知識與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實現“價值引領、知識傳投和能力培養”的高度融合。
(二)教學內容與課程思政融入點設計
根據教學目標,將課程內容分為六個模塊進行講述,從理想信念、職業素養和敬業精神等方面入手,體現“工匠精神”的思政融入點。如表1所示
三、思政教育融入“創銑磨”課程的實現途徑
(一)提升教師對工匠精神的重視程度
工匠精神的培養與課程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離不開教師對于工匠精神的正確認知。教師是課程思政的主導者,只有提升他們對于工匠精神的意識與研究,正確理解和掌握工匠精神的意義,才能準確的把工匠精神與課程思政教育及專業知識真正融會貫通,從而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教師應該深入學習工匠精神,分析其與專業課知識、課程思政教育的共同之處,并以此作為基礎,制定科學的教學方案。課堂上教師可以結合大國工匠、改革先鋒、感動中國等相關人物的優秀事跡,讓學生深入了解和體會執著專注、嚴謹作風、精益求精、敬業守信、推陳出新的工匠精神,將思政素養、人文素養和職業素養滲透到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當中
(二)創新評價方式
傳統的教學方式通常以考試作為檢測學生學用質量的標準,要避免一次考試決定一個學生成績的現象,加大“課程思政”的融合力度,創新考核機制。學生最終成績采取期末考試和平時學生表現相結合的形式,期末考試可以在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適當地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對學生平時成績進行評價時,通過出勤率、上課表現、作業完成情況以及思想表現,對學生進行考察記入平時分,督促學生養成自我管理的意識。同時加入互評這環節,學生對周圍同學的思想政治教育情況進行評價,同時也要注意評價的公平和公正性
三、加強實踐教育,制定科學人才教育計劃
促進工匠精神與課程思政教育的融合,需加強學生實踐教育,加強與工作單位的合作,在當前院校實踐教育模式中,學生在完成專業課程學習后,會安排一定時間到單位去實習鍛煉。
結束語
“刨銑磨”作為一門專業技術課,我們不僅需要培養知識、能力和素質全面發展的工程技術人才,更需要通過合理地將思想政治元素及工匠精神的培養融入到“創銑磨”的課程中,培養具有工匠精神和家國情懷的接班人。在培養學生崗位任職能力的過程中不斷強化其核心價值觀,做到德才并重,進一步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為國家培養高素質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