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盈盈
【摘要】:職業教育的核心教育理念是“培養企業需要的人”,對接企業崗位職業需求,將企業質量管理模式引入一體化課程教學中,按照“崗位有職責、操作有規范、檢測有標準、過程有監控”的質量管理要求,采用PDCA(“計劃”“實施”“檢查”“處理”)質量管理循環模式進行教學實施,將企業文化貫徹滲透完整教學過程,使標準觀念、質量意識、工匠精神等職業素養深植學生心中,為社會培養高素質勞動者。
【關鍵詞】:一體化教學、質量管理、PDCA 循環模式
根據中國質量協會完成的“第三次制造業企業質量管理現狀調查”數據,調查范圍為國民經濟分類C13-C41的28個行業的中型規模以上1830家企業,被調查企業報告的通過ISO9001、GJB9001B和ISO/TS16949等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的比例均值為94.1%,而且比例將呈持續上升的態勢。目前各大企業紛紛將質量管理體系引用至企業管理以及生產過程,質量管理是指確定質量方針、目標和職責,并通過質量體系中的質量策劃、控制、保證和改進來使其實現的全部活動。在企業生產管理中,開展質量管理體系管理,對改進產品質量、降低成本、提高企業素質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職業教育的核心教育理念是“培養企業需要的人”,在教學內容上需要不斷緊跟企業行業新工藝、新技術,更要將企業生產與管理模式引入至課堂教學中。
為積極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對接企業崗位職業需求,許多職業院校在課程教學中采用一體化教學模式,以達到讓學生做中學、學中做的教學目的。但是,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仍然有部分學生在步入生產崗位后存在不適應的情況,通過對281位畢業生以及34家用人企業的問卷調查發現,畢業生進入企業工作最集中的問題是:學生無法很好適應企業崗位工作與企業的生產管理模式,無法勝任崗位工作,學生工作流動性大。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是課堂教學模式與企業生產管理模式具有較大的差異。為提高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應積極引入企業質量管理模式融入一體化教學課堂,將企業標準、企業文化貫徹滲透完整教學過程,使標準觀念、質量意識、工匠精神等職業素養深植學生心中,從而來落實教學、管理、育人三位一體的重要思想。
一、質量管理在一體化教學內容中的設計
課程教學內容引入企業真實生產案例為學習載體,按照企業生產的真實工作過程對知識、技能的分解、序化,讓學生在校內課堂中充分體驗真實企業工作情景。應用企業質量管理標準進行全程質量監控,從崗位、操作、檢測、過程四方面實施監控,并結合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方案,設定“崗位有職責、操作有規范、檢測有標準、過程有監控”的質量管理要求。
崗位有職責:提高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首先要讓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明白自己專業所對應的崗位群的崗位工作性質,從事崗位需要去完成的工作內容以及應當承擔的責任范圍。不明確崗位職責的學生進去企業之后一沒有辦法與崗位工作很好的融合,二在崗位工作中容易出錯。對應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要求,引入企業崗位職責用于引導與約束學生的學習和工作過程,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習、工作的效率和質量;規范操作行為,減少違章行為和違章事故的發生。讓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潛移默化中使崗位職責變成自己的行為習慣與行為約束。
操作有規范:作為職業院校的學生對于技能操作的掌握至關重要。由于操作過程往往包含復雜的操作步驟和要點,以及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和缺乏實踐經驗等因素,導致學生掌握程度較低,后期在操作過程中出現錯誤,造成生產質量問題甚至生產安全事故。因此在教學過程和實施操作過程,編制各個關鍵環節應用工具作業指導書和安全操作規范,強化方法、技術和工具的應用,嵌入質量管理體系要求,建立考核和評價制度。引入質量管理標準,一可以作為教學資源輔助教師教學實施和學生自學,二可以在學生自主實施操作時起到很好的引導與規范作用,避免違章操作。
檢測有標準: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判定學生對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水平,以及工作的完成程度都是由教師進行評判。對于傳統的評價模式,存在的問題主要有:1.大部分教師根據自身工作經驗進行評判,具有一定的主觀性;2.學生沒辦法進行自我評測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和完成情況。采用從人員、設備、原料、工藝和技術、環境等多方面和制造全流程中涉及的崗位職責、作業指導書和安全操作規范作為標準進行檢測學生學習效果、工作完成情況,有助于實現任何一個學生都能按照標準實施自評、互評,查缺補漏,教師能夠按照標準有針對性的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檢測和評價。
過程有監控:質量管理體系中過程的監視和測量是指將實際的質量情況與估計的質量情況進行對比的流程,如果發現質量偏差較大,則采取相應的措施避免質量偏差擴大化。同時某一階段開始時,為防止問題質量發生偏差,而進行的缺陷預防的措施。過程的監視和測量能夠有效的及時止損。在一體化教學過程中,以崗位職責、作業指導書和安全操作規范等標準文件作為檢測標準,依托工作頁與數據平臺實現人工、智能全過程數據采集,并積極提升質量管理信息化,加強面向未來新型制造業態的質量管理信息化技術跟蹤與研究,如與智能化生產系統融合的在線質量管控、云制造環境下的質量管控技術,開發質量管理系統高端軟件,對工作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知識點與技能點的掌握完成情況進行實時監視和測量,做到始終以數據說話、測量準確、分析到位、質量特性控制精確,及時發現問題所在,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
二、質量管理在一體化教學過程中的實施
課程教學以企業實際工作過程為導向組織實施,模擬真實企業工作環境與工作流程,把企業崗位與企業管理模式貫穿整個課程教學過程,結合“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價”一體化教學六階段對課程知識、技能進行分解、序化,分解成若干工作任務,并在每一個工作任務的學習中采用 PDCA(“計劃”“實施”“檢查”“處理”)質量管理循環模式進行教學實施,要求學生分析工作任務、收集相關信息,按照各項工作要求作出工作計劃;接下來的每一步工作嚴格按照計劃組織實施、按照工作計劃和相關標準記錄并檢查實施效果;然后將成功的實施結果納入為新標準用于指導下一階段工作,不符合標準的留待重新進入循環去解決;教學過程中積極采用“絕大部分數據在線自動采集”有利于企業進行在線遠程指導與評價,實現校企協同全方面育人;應用的企業標準可以引用校企合作企業的管理標準為藍本,根據學校的自身條件和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相關調整,質量管理標準將進行教學質量與學習質量進行全面質量管理,每一種工作崗位對應相應的崗位職責,每一項工作都有相應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規范,貫徹“崗位有職責、操作有規范、檢測有標準、過程有監控”四方位的質量管理要求,按照真實企業崗位要求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過程和結果兩方面的定性考核。一體化教學六步法與 PDCA質量管理循環模式相融合,并以質量管理標準貫穿始終,將企業管理模式、企業生產標準、企業文化貫徹滲透完整教學過程,將一體化實踐教學課堂成為學生“職場”,引導學生“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提高學生對企業崗位工作的適應性,滿足企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
結束語:
增加質量教育培訓的投入,持續提升學生質量素質,是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對接企業需求的有效方法。建議各職業院校將學生的質量教育培訓納入教學內容,完善質量管理標準文件,加快質量軟件與平臺建設,支持規范的質量管理專業組織與實施,通過企業管理模式、實踐教學、評價等關鍵要素,使標準觀念、質量意識、工匠精神等職業素養深植學生心中,有效培養專業技能人為企業培養高質量、具有質量管理意識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王 姬.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管理體系的實踐與創新
第三次制造業企業質量管理現狀調查結果公布.中國質量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