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雨
[摘要]貧困是人類社會的頑疾,反貧困始終是古今中外治國安邦的一件大事。精準扶貧是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制勝法寶,其理論來源于馬克思恩格斯的反貧困理、列寧的貧困治理思想、毛澤東的反貧困理論以及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習近平在農村貧困地區的實踐磨礪為精準扶貧的提出奠定了現實基礎。自精準扶貧政策的提出,我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絕對貧困如期消除,后扶貧時代,扶貧更應該注重相對貧困的治理、防止返貧現象的發生并與鄉村振興有效結合,鞏固現有扶貧成果,為世界減貧提供中國經驗。
[關鍵詞]反貧困;精準扶貧;后扶貧時代
貧困是人類面臨的一個重要難題,消除貧困一直是人類孜孜以求的共同愿景,現如今,貧困問題仍然是制約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社會和諧穩定的巨大挑戰,世界各國都為減貧事業做出了努力。精準扶貧經過多年的實踐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推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在國際舞臺上展現了獨特魅力。本文試分析精準扶貧產生的理論背景、實踐成效、現實意義以及在未來發展中的改進之處,為實現共同富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一、精準扶貧的理論來源與現實基礎
(一)理論來源
1.馬克思恩格斯反貧困理論
馬克思恩格斯時期資本主義發展到了極致,貨幣、資本成為一種無形的力量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馬克思認為,使無產階級陷入貧困的根本原因在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只有在解放生產力、堅持生產社會化的基礎上,繼續變革不適合生產力的生產關系,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進一步發展生產力,才能使廣大勞動人民從落后、壓迫的社會關系中解放出來[1]。因此,廣大的勞動人們要想改變自己的處境就必須對自身處境進行整體認識,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實踐去實現對人類社會發展美好未來的期盼。
2.列寧的貧困治理思想
列寧指出消除貧困事關無產階級專政的命運,解決貧困問題就必須發揮革命政權的作用。資本主義的雇傭、剝奪剩余價值造成了工人們的貧困,進一步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在鞏固新生政權時,不僅要注意人民的物質生活,還應該注重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在貧困治理方面,不僅要把落腳點放在提高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更要注重人民的精神文化的發展[2]。列寧的貧困治理思想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與發展,還結合了當時俄國的社會背景,是對社會主義理論的完善與發展,同時是列寧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3.毛澤東建立的反貧困的起點
中國是一個經歷了長期封建社會的農業大國,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農民與土地問題。在新中國成立
之初,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人就將土地無
條件的分配給新中國的農民們,并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通過社會主義道路,人民的經濟水平得到顯著提高,醫療、教育等得到基本保障,人均壽命
顯著提高[3]。總的來說,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人在生產力薄弱、經濟水平低、國民素質低的情況下開辟的反貧困道路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并為改革開放以后的反貧困政策奠定了基礎。
4.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
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自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將國家重心從階級斗爭轉移到經濟建設,集中解放與發展生產力[4]。設立經濟特區、出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鼓勵出口、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等政策調動了廣大群眾的積極性,促使經濟快速發展,更使中國站上了國際舞臺。鄧小平共同富裕、先富帶后富、以區域帶動整體思想是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直接來源,為其在新時代開展脫貧攻堅提供了嶄新格局。
(二)現實基礎
馬克思主義認為理論來源于實踐,又要經過實踐的不斷檢驗,習近平能夠提出精準扶貧思想正是因為其到陜西貧困地區做知青的經歷。面對環境惡劣的陜北農村,他并沒有退縮而是扎根貧困地區七年,這不僅磨練了他的心智,更使他領悟到作為一個人民公仆就要為人民辦實事。陜北的艱苦歲月讓他深切的感受到農村地區的貧困的真實狀況,對我國社會和人民的生產生活情況有了更直觀的認識,為他種下了幫助困難群眾擺脫貧困的信念火種。到后來市縣鄉的實踐磨礪,成就了習近平作為新時代中央領導人的雄韜偉略。
二、精準扶貧的成效
(一)貧困地區人民獲得感提升
自精準扶貧政策實施以來,貧困地區的人民幸福獲得感顯著提升。城鄉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問題,農村地區一直處于發展的劣勢地位,因此解決農村發展問題,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環節。通過精準扶貧政策,農村治理能力顯著提高,基礎設施建設逐漸完善、就業渠道增加。農村整體發展水平顯著提高,人民的獲得感與幸福感提升。
(二)農村服務平臺體系建立
在精準扶貧政策提出之前,真正無污染、綠色的食品、產品因為沒有掌握科學的營銷手段與市場網絡而滯銷,農村服務平臺存在巨大漏洞。自精準扶貧提出實施后,在這一論述的指導下,以現代網絡技術為依托,高質量、高效率的為推動發展農村特色經濟的平臺體系得以建立。與此同時,地方相關的政策與法律體系更加完善,保障服務體系與金融保險進一步完善。
(三)助力脫貧攻堅與改善生態環境并舉成效顯著
從國家整體戰略布局來看,我國提出要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要想最大化發揮精準扶貧效益,生態環境的改善也不容忽視,因此助力脫貧攻堅必須與改善生態環境并舉[5]。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實施精準扶貧過程中,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呼吁在實現共同富裕道路上不忘改善生態環境,做到像保護眼睛那樣保護生態環境,為實現廣大人民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設一個良好的綠色生活家園不斷努力,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三、精準扶貧的現實意義
(一)深化扶貧理論,推動扶貧工作的進一步創新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在實踐中深化馬克思主義扶貧理論。精準扶貧政策是基于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基于中國扶貧現實情況、基于我國國情,發展創造出的有利于中國、有利于人民的偉大政策。是對優秀思想的繼承與發展。不僅深化了馬克思主義扶貧理論,還為我國扶貧工作的深入發展奠定了理論與實踐基礎。為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的偉大復興做出了巨大貢獻。
(二)完善了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內涵
我國能夠提出精準扶貧的思想,不僅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雄韜偉略、對優秀思想的繼承與發展,更體現了我國新一代領導核心的能力,這是我黨執政能力提高的表現[6]。通過領導人簽署政府文件,調動年輕優秀人才深入貧困地區、實施精準扶貧策略與政策、加快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通信設施、構建網絡農業生產運輸銷售平臺等形式深入扶貧,不僅體現了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善、治理能力的提高,還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全國上下齊心協力為打贏脫貧攻堅而共同努力。
(三)為全球反貧困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精準扶貧思想的提出是我國現階段扶貧工作的創造性方法,也是對世界貧困問題的積極回答。中國減貧方案和減貧成就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不僅對優秀的反貧困政策理論進行了宣傳,還為更多陷入貧困的國家與地區提供了可供參考的路徑。與此同時,展現了大國擔當,開展國際援助。例如建設“一帶一路”、倡導構建“共建共商共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集團等。反貧困不是一蹴而就的,脫貧任務任重而道遠,中國反貧困方案將在實踐中繼續得到檢驗,為其進步發展奠定基礎。而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積極的正面的大國形象與大國擔當,將繼續為全球反貧困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推動世界反貧困事業的發展[7]。
四、后扶貧時代的發展策略
(一)防止返貧
我國農村地區的脫貧攻堅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貧困村發展基礎十分薄弱。這是因為部分貧困戶的脫貧質量不高,他們面臨風險的能力弱,如果遇到突發性的風險,極容易再次陷入貧困,返貧現象嚴重阻礙著我國扶貧工作的進程。后扶貧時代,扶貧工作不應該單單注重減貧,更應該了解返貧的因素,阻止返貧現象的發生,以實現真正的脫貧。
(二)注重相對貧困的治理
自2020年我國脫貧攻堅工作的完成,農村貧困治理的重心由絕對貧困轉向相對貧困,根據調查顯示,依據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標準,我國約有0.6億的農村人口為相對貧困人口,農村相對貧困的人口規模較大。在后扶貧時代,相對貧困的人口并不會轉變成絕對貧困人口,但是仍要注重相對貧困人口的脫貧,而精神文化的貧困以及深度貧困應該成為扶貧工作的重點。
(三)與鄉村振興戰略相銜接
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新時期指導鄉村地區發展的重要策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新旗幟和總抓手。隨著我國脫貧攻堅任務的完成,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因此脫貧攻堅任務不僅要防止返貧現象的發生,守住脫貧攻堅的勝利果實,還要實現由脫貧到振興的有效銜接,在脫貧攻堅取得的成果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五、總結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精準扶貧”的思想,作為開展扶貧工作的行動指引與行動指南,領導中國開創了符合自身國情的減貧方案與脫貧道路。帶領中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與此同時,中國的減貧方案也是世界的財富與寶貴經驗,能夠為其他國家提供借鑒與參考,從而推動世界貧困治理的進程。展望世界未來,減貧工作任重而道遠。中國將與世界各國攜手一道堅持走共同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發戰略,為建設一個遠離貧困、共同繁榮的世界而不懈奮斗。
[參考文獻]
[1]龔明星.馬克思恩格斯貧困理論及其當代啟示[J].西部學刊,2021(06):31-33.
[2]宮長瑞,祁悅.列寧貧困與反貧困理論及其當代價值[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20,43(06):24-27.
[3]李學林,楊詩雨.毛澤東反貧困思想對新時代脫貧攻堅的指導意義[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9,38(04):89-94.
[4]張祖豪. 鄧小平對中國反貧困事業的貢獻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9.
[5]楊金海.習近平扶貧重要論述的重大貢獻及歷史意義[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1,7(03):16-25.
[6]王剛,綻小林.習近平精準扶貧重要論述的現實背景、思想基礎和理論特色[J].南都學壇,2020,40(06):96-99.
[7]雷明,鄒培.精準扶貧的思想內涵、理論創新及價值貢獻[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20(04):165-17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