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賢淋
摘要;在《數學新課程標準》提出;“強調了學生要運用數學的眼光去捕捉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探索其中的數學規律,數學知識,從而促使他們學會主動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分析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個充分說明了數學在我們生活中是不可替代的,更會離不開我們的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相對來說是更具抽象性,邏輯性,涉及到很多的公式,概念,推理等比較復雜的知識點。如果教師只是依賴于“一書一板一教材”的固定教學模式進行開展,是很難大幅度的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欲,只會覺得學習數學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對學習數學的樂趣。而將生活化理念引入數學教學中,可以把生活中的場景進行情景再現,引發他們的情感共鳴,讓他們充分的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從而有效的激起他們對數學學習產生熱愛與向往。并且生活中蘊藏了很多豐富的知識具有很高的教育價值,非常值得我們去深挖,對學生的發展更是有益而無害的。為此,本文將通過引入生活化教學理念,有效的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進行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提升策略
引言;現如今,還是有很多的教師無法掙脫傳統教育觀念,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還是過于單一化,整個課堂氛圍呈現的還是低迷狀態。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的進行理論性的闡述,小學生就坐在座位上“安靜”的進行聽講做筆記等。并且教學時也沒有結合生活實際,與之相背離,讓其更加枯燥。要知道小學數學它是一門靈活性很強的科目,應用題型更是多變,需要我們學會靈活轉動思維去思考分析。如果教師不改變自己的教學手段,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小學生也會產生抵觸學習數學的情緒。為此,教師可以將生活化的教學理念滲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并創設出生活情境讓他們經歷“感知—理解—深化”的階段。從而能夠深入的理解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抽象知識點,以及直接把那些復雜又邏輯性強的知識點進行轉化成通俗易懂的方式進行呈現,讓他們能夠做到學以致用的應用于我們的生活實際中。
1.創設生活情境,趣味導入課堂
在教學實踐研究中發現,在寬松和諧愉悅的教學環境下學習,學生的積極性會高以及學習效率也會逐步上升。他們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情緒會得到釋放,并且能夠刺激他們的發散性思維,使得思維更加靈活。尤其是小學數學本身是一門相對比較枯燥的學科,更是需要教師營造出優良的學習氛圍。基于此現象,教師可以采用生活化情境教學,讓他們能夠全身心的參與到活動中,激發他們的知識探究欲,感知數學無從不在。并且也有效的使得整個課堂具有趣味性,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例如,在學習小學數學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有余數的除法》這課時,主要的教學目標理解余數及有余數除法的含義,探索并發現余數和除數的關系。并且培養小學生探索“先乘法,后加減”的運算順序,感知數學與實際的密切關系。如果教師只是運用固有的教學手段進行講解,無法讓小學生掌握除法的應用。這是教師可以運用生活中的情境,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如運用“小熊購物”的生活情境進行趣味導入,讓他們用故事的形式說出這幅圖的圖意,并且讓他們觀察這幅圖中的數學信息。從而引出有加法又有乘法時,要先算什么,得出運算的規律。為此,在生活化的情境教學中,小學生可以更快的進入到學習佳境中,從而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2.挖掘實際生活中的教學資源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他們這時候的思維與認知處于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教師要重視對這方面的培養。但有時候很多教師都是停留在傳統的思維模式中,教學方式過于枯燥,缺乏創新思維的發展,對知識結構的體系也沒有進行系統的整理,進行同化發展。甚至講授的數學知識點與生活中的實際相脫離,這也就導致小學生認為數學比較陌生。但是生活中隱藏了很多豐富的生活案例,都非常具有教育價值的作用,能夠拓展小學生的視野,讓他們能夠有激情學習數學。例如,在學習二年級下冊人教版《圖形的運動》這課時,主要的知識技能就是能夠引導小學生聯系生活中的具體物體,通過觀察與動手操作,感知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并且感受到物體或圖形對稱的美,從而有效的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教師可以通過PPT播放生活中常見的樹葉,蝴蝶,以及天安門的圖,讓他們進行觀察圖形,體驗對稱的特點,從而引出“對稱”的概念。并讓他們說一說生活中我們還有哪些是對稱現象。通過這些有趣的動畫圖,豐富了學生的對對稱圖形的感性認識,也加深了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3.數學課堂教學結合生活化游戲
游戲是小學生喜歡的教學形式,也符合小學生愛玩的天性。為此,教師可以運用生活化游戲滲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有機融合,這對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有促進的作用。生活化游戲能夠在結合生活實踐時引發小學生的情感共鳴,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化場景中更加有興趣進行學習。同時,數學教學在與生活化游戲有機融合時,可以簡化數學問題的難度,使得抽象的問題直接形象化,有效的便于小學生進行理解。尤其是小學數學公式推理,數學計算問題,應用題型時都可以融入生活化游戲。例如,在學習小學三年級人教版上冊《時間的計算》這課時,這節課主要是掌握時間單位之間的簡單換算方法,如;“1時=60分和1分=60秒”,從而有效的培養小學生養成科學合理的安排時間的習慣。教師可以采用生活化游戲更近一步的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如;通過“觀察大比拼”的游戲,請小學生在第一個鐘面圖上畫出7;45時分針所指出的數字,數一數分針從6走到9走了多少分鐘?看誰能夠又準又快的進行答出。
總而言之,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數學知識的應用,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不可分割。生活化的教學模式有效的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帶來的弊端,營造出了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不僅激發來了他們學習數學的樂趣,更是喚起了他們對學習數學的向往之情。為此,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中要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讓小學生走出課本,走進生活。
參考文獻:
[1]孫淑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和策略[J].讀寫算,2020(06):202+204.
[2]于群.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有效途徑[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19(23):91.
[3]還紅斌.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探究[J].小學生(中旬刊),2019(0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