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摘要:隨著新時代教育的不斷進步,小學階段的音樂教育已經得到了全面發展,但目前的小學音樂課堂上仍存在著不少問題,教師也常常在為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和學習效率感到困擾。在新時代的教育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師應該大膽嘗試,重視信息化教學,探索出高效的教學方法,讓教育緊跟時代的腳步,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音樂的世界,感受心中的音樂之美,促進其身心的全面發展。對此,本文從現時代的信息化教育背景入手,對小學音樂教學實踐進行了初步的探究。
關鍵詞:小學教學;音樂教育;創新;實踐探索
目前,人們越來越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音樂教育也因此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越來越重視,這相應的也就對音樂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課堂效率,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已經成為廣大教師共同關注的問題。對于此,信息化教學就凸顯出了其重要性,其是一種能夠促進教學質量提升的高效方式,可以豐富課堂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信息技術的應用,以此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
一、融合音樂和信息技術,增加課堂互動
在傳統的小學音樂課堂上,教師通常只是單純地為學生灌輸知識,學生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給予的知識,教師與學生之間沒有溝通互動的橋梁,這就導致教師不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生也不懂得求助教師來解答自身的疑惑,這種錯誤的師生關系阻礙了小學音樂教育的發展。因此,在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根據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將音樂和信息技術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音樂與游戲、跳舞等活動的融合,為學生課堂活動的展開創造動態的互動場景,并以此增進師生之間的關系。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以信息技術作為輔助,增加課堂上的師生互動。例如,教師在教導學生學習《兩只老虎》和《貓虎歌》這兩首兒歌時,就可以通過多媒體設計一些有趣的活動,拉進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先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這兩首歌曲,讓學生基本學會這兩首歌的曲調,然后教師再和學生開展互動游戲,讓學生去模仿老虎和獅子,跟著多媒體的節奏一起來跳舞。為了防止課堂秩序的混亂,教師可以只挑選部分學生,讓這些學生來到講臺上,配合著多媒體中的音樂,一邊唱歌一邊跳舞。這是一種非常受學生歡迎的互動方式,學生可以在這種環境下,結合多媒體所播放的音樂,盡情釋放自身活潑好動的天性,在有趣的課堂互動中,拉進學生與教師間的距離,提高課堂效率。
二、巧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其實并不難發現: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方法,利用信息技術的學科教學方法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并且其還能更進一步,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效果。這是因為信息平臺教學資料豐富,教師可以從網絡上搜索下載相關的圖片、電影視頻、課件等,將這些進行合理地處理,作為有效的教學工具在課堂上使用,讓音樂以學生喜歡的方式呈現出來。因此,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優化整合教育資源的過程中,必須結合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注重了解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從學生的興趣點入手,實現教學資源的靈活轉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爭取最大限度地給予學生愉快的學習體驗。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重了解學生的興趣,以此為契機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例如,教師在教導學生學習《小鳥小鳥》這首歌時,應該知道這首歌曲表現出了春天的生機盎然和小鳥的活潑可愛,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一系列春景圖片,讓色彩鮮明、生動形象的圖片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播放關于春天的視頻,讓學生去感受春天的生機以及小鳥的活潑。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以興趣為動力,幫助其短時間內把握歌曲的風格,有效地提高學習質量。
三、運用信息技術,加強人文文化的教導
音樂教育的目標不僅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審美力、感受力、表現力和創造力,還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提高道德品質。因此,教師在教導學生學習音樂的過程中,不能只教導學生學習歌曲的韻律,還要注重讓學生了解歌曲背后的人文文化,讓學生在音樂的熏陶下,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
例如,教師在教導學生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時候,應該先讓學生知道這首歌的創作背景,幫助學生知道這首歌背后的意義,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視頻,讓學生了解到抗戰時期中華民族不屈反抗的歷史,讓他們知道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是由無數先人的血汗澆筑而成。這樣可以讓學生在這首歌激昂的旋律下,培養其對于革命烈士的敬意,有效激發其愛國精神。
總而言之,在素質教育不斷推進的背景下,音樂教育作為小學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其教育質量是不容忽視的。目前小學音樂教育引入信息技術還處于發展階段,但教師仍要盡力發揮出信息化教學的優勢,研究運用的形式,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提高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劉紅.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性與有效途徑[J].知識窗(教師版),2020(12):36.
[2]范艷華.小學音樂教學中個性培養與良好情感的滲透[J].中國教育學刊,2020(S2):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