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明,樊湘夫



摘? 要:線上對分是對分課堂在線上教學的一種新的嘗試。英語線上教學采用對分課堂教學范式,借助藍墨云班課和QQ等媒體平臺,實現線上互動, 促進語言交流,凸顯學生的學習過程。準實驗研究對英語專業一年級實驗組(35人)與對照組(31人)實施三個月的基礎英語線上教學,問卷調查及期末考試成績用SPSS26.0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顯示教學設計及態度對線上學習起到關鍵作用,期末考試結果亦存在顯著性差異,預示英語線上PAD范式中的互動教學設計對學生線上學習行為改變的有效性。
關鍵詞:英語線上對分;互動;教學設計;學習行為改變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32-0150-05
Abstract: Online PAD(Presentation-Assimilation-Discussion) practice is a new type of internet-based PAD experience. English online teaching, which is supported by LanMo Cloud Class and QQ platforms, applied the paradigm of PAD to implement online interaction, enhances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nd highlights the process of students' learning.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sampled 35 English major students as a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31 as a control group from freshmen of an ordinary college in three-month online Integrated English Course teaching. By using T-test,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of SPSS 26.0, statistics show that teaching design and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online learning have played crucial roles. Final examination also indicat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s a result, interactive teaching design in online PAD paradigm turns out to be effective to the changes of students' online learning behaviors.
Keywords: English online PAD; interaction; teaching design; changes of students' learning behaviors
英語教學高度依賴互動交流,然而長期以來,互動教學的方法和手段常常因為主觀和客觀的條件限制難以在課堂上完全展現其優勢,線上教學是其中之一。2019年10月,教育部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1]中指出,要嚴格教學管理,全面提高課程建設質量;同時又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2]中提出創新教學模式,促進師生/學生間的交流互動,以突出學生中心地位。在線上教學受到時空阻隔的情況下,是否能夠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給學生的學習行為帶來實質性的改變?產生于中國本土的對分課堂教學范式,線下教學已初見成效[3-4],是否也適用于線上教學?以對分課堂教學范式為支撐的線上互動教學設計為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線上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
對分課堂是復旦大學張學新于2014年首創的本土化教學范式,它是將課堂時間一分為二,一半留給教師講授,另一半留給學生進行討論,對分課堂把教學分為清晰分離的三個過程,分別為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因此對分課堂也可簡稱為PAD課堂[5]。線下實體教學中,實現這三個環節的教學已經得到諸多課程的驗證,特別是互動環節,是實現對分課堂的核心,當堂對分在課堂上進行,隔堂對分可以由學生自主安排時間、地點進行互動討論。線上教學使這種交互式的學習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是借助于多種網絡平臺進行的多維互動為在線對分課堂(Online PAD,或OPAD)的開展提供了新的依據。
一、互動與學習行為
互動(Interaction)是兩個或更多人相互交流思想感情、傳遞信息并對雙方都產生影響的過程,Moore等對互動有過明確的分類,即我們現在普遍認可的生師互動、生生互動及生本互動。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可以被認為是基于教師對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假設而進行的;生生互動即是建立在平等基礎之上的學生可以在沒有監督的情況下自由暢談自己的觀點而不擔心被權威所質疑評論的過程;生本互動又可以理解為是學生與學習內容之間的互動,包括學生對學習材料的理解,學生形成的觀點以及學生大腦中的認知結構,也可以說是“內部獨白式”的對話[6]。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同時利用多種網絡平臺在線進行互動擴大了對互動概念的理解范圍,因此“多維互動”這一表述也被一些研究者所青睞。
由于在線下互動中教師可以隨機性地捕捉到學生的學習狀態并給出即時的反饋,為了引起學生注意或拓展知識,線下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離題并針對某一問題進行即興講解,然后再回到主題,而線上教學由于較難捕捉到學生的信息,課堂上的互動要有所不同,因此,Mehall認為,線上課程的互動應該設計為有目的的人際互動,包括有目的的指導性互動、社會性互動和支持性互動,以此來彌補線下互動中教師對學生學習狀態的把握,而線上教學中如果過多隨意性或增加線上互動的量,有可能會增加認知負荷,影響學生的學習感受[7] 。吳薇等研究認為,本科生對于在線教學互動的滿意度取決于學生特質、教師特質和環境因素三個方面,教師應強化在線教學課堂設計與組織,多設計教學互動環節,鼓勵學生及時反饋想法與困惑,吸引學生互動;而學生應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學習動機,方能更好地利用線上資源與教師及同伴積極互動,實現學習目標[8]。由此看來,線上教學互動與傳統教學互動在教學設計中應該有所不同,有效利用多種網絡平臺進行在線教學設計是實現線上教學高質量互動的關鍵。
學習行為(learning behaviour)是學習主體與周圍社會環境互動的結果[9-10]。線上學習行為主要包括登錄頻次、持續時長、交流討論、資源瀏覽、發帖量等等。李華等研究認為,交流協作是影響在線學習者學習行為的最主要因素[11];徐岸峰強調英語線上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教學設計,組織互動討論提高興趣,使學生積極參與[12];熊怡靜等對學生的感知壓力、態度及與教師的交互等方面進行了調研,強調情感陪伴、交互式授課以及其他支持[13]。看來線上教學中要實現與線下教學相似的效果,需要對學生有足夠的支持,教師不僅需要熟悉教學平臺、注重教學設計,更要對所采用的教學模式有所選擇。互動教學是英語教師和學生在線教學中不可回避的問題,PAD教學范式是以互動討論為其精髓,為驗證線上對分的教學范式對學生學習行為的改變是否起到積極的影響,結合英語教學的特點和網絡平臺的繁雜多樣,本研究選取最易操作的QQ、藍墨云班課、微信三種網絡平臺作為全媒體平臺的代表,在PAD范式下進行教學設計,實現線上教學的多維互動。
二、PAD范式下的線上互動教學設計
講授、獨學和討論是PAD范式的基本流程,由于QQ平臺是最為常用和簡單的互動平臺,師生均可以利用該平臺進行授課、小組討論、舉行會議等;藍墨云班課平臺可以實現輕直播、討論、搶答、頭腦風暴、小組合作、投票和問卷、匯報展示、辯論、測試等諸多互動功能,以此來實現PAD范式的基本流程,現以基礎英語為例來展示多維互動的線上設計。
(一)當堂對分
PAD范式中,當堂對分在課堂上進行,在講解第二單元的“The Virtues of Growing Older”時,有一句是講美國人想盡辦法保持年輕,甚至與魔鬼簽訂合同,其中“it is un-American to say so”這句話有著諷刺的意味,教師在藍墨云班課上設定頭腦風暴的活動進行當堂對分,學生在短暫的獨學后在藍墨云班課上展開討論,各抒己見,不僅學習了語篇的意義,練習了詞匯,還進行了文化內涵的探索,隨后老師要求學生回到QQ平臺進行總結答疑,順利完成互動過程。
(二)隔堂對分
1. 課前設置
教師在QQ和藍墨云班課上提前布置任務,發消息提示,學生在課下思考相關問題,建構自己的詞匯庫,根據自由組合的在線小組進行課下討論,針對年老年輕提出自己的看法,分享小時候的有趣故事,有些學生還寫出了問題來問大家,鞏固詞匯記憶和澄清相關用法。
2. 課中設置
學生通過課前的獨學討論,鞏固內化相關詞匯,并思考與主題相關的問題,在第二次課上,教師并沒有直接提問教材上提供的問題,而是設置了一場辯論,辯論的題目是“Being young or growing older, which one has more virtues?” 利用藍墨云班課平臺的舉手參與功能,確定正方和反方,同學們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運用所學詞匯展開討論,表達觀點,激發了學習興趣,還為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創造了條件。
3. 課后設置
教師針對學生提交的“亮考幫”發現不少學生提及自己的童年趣事,所以在藍墨云班課上引入第二個主題相關活動,名為“Story-telling”,主要目的是運用課文中學過的詞匯描述自己童年的美好生活或有趣的故事,體會不同年齡階段的不同感受,樹立尊老愛幼的良好風尚?;顒右髮W生在聽完云班課中的故事講述后,給出評論,每人至少給出一個同學的評論,對討論的整體情況或遇到疑難問題,教師進行解答或評價。
Antoro等采用分組討論的形式,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建立論壇,鼓勵學生在組內及組間進行討論,從而提高互動的質和量[14]。本研究中所建立的對分小組和Antoro等的論壇有相似之處,但形式更為多樣,這些互動形式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體現了全媒體的優勢。
三、準實驗研究
(一)定量研究
為觀測英語線上對分應用中學生的學習效果,自制問卷以李克特式五級分類設計,問卷分為自我感受、自我改變、態度及教學設計四個維度,共20道題目,其中正向敘述16道,反向敘述4道,最后一題為文字敘述題,作為選擇題的補充。對該問卷的克倫巴赫(Cronbach)α系數進行了檢驗,Alpha信度系數0.910,問卷十分可信。抽取某普通本科高校一年級參加基礎英語課程線上教學的兩個班67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實驗班(36人)實施PAD范式下的多維互動,對照班(31人)以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均來自全國不同省份,在入學成績上沒有顯著性差異,學生對是否進行該項實驗不知情。問卷回收中,實驗班回收35份,回收率97.22%,對照班31份全部回收,回收率100%。
該問卷可分為自我感受、自我改變、個人態度及教學設計四個維度,首先對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問卷調查結果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了解這兩個班學生對線上對分范式下實施的多維互動的態度、感受等方面是否存在差異,已驗證各維度呈正態分布趨勢。
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僅個人對待對分線上教學的態度實驗班和對照班存在顯著性差(p=0.037,<0.05),其他維度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表1),預示態度是影響學生參與線上學習的主要影響因素。為了解各維度是否存在相關性并相互影響,對統計數據進行了相關分析(表2)。
相關分析可見,自我感受、自我改變、態度及教學設計各維度之間均存在顯著性相關,其中自我改變與自我感受、態度及教學設計存在更高水平的相關,進一步進行回歸分析發現,以自我改變(y)為因變量,自我感受(x1)、個人態度(x2)和教學設計(x3)為自變量進行多元回歸分析,求得多元回歸方程:y=0.118+0.435x2+0.454x3 (R2=0.726,F=58.304),回歸系數值見表3。
可以看出,教學設計的回歸系數為0.454,對回歸方程的貢獻最大,其次為個人態度,回歸系數為0.435,自我感受(x1)回歸系數為0.077,對自我改變不具有顯著性影響,沒有進入回歸方程。
將實驗班(樣本量35)與對照班(樣本量31)的期末考試成績進行比較,假設兩個班成績為正態分布,采用SPSS26.0進行數據處理,t檢驗顯示實驗班與對照班期末考試成績存在顯著性差異(p=0.049,<0.05),表明實施PAD范式下的多維互動對學業成績的提高有促進作用,統計數據見表4和表5。
(二)定性研究
為彌補定量研究的不足,本研究還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制定半結構式訪談問卷以獲得學生對線上教學認可度的數據。
對實驗班學生的訪談,“自己敢回答老師提的問題,敢舉手了,當然也學到了很多知識”“收獲還挺多的,一些老師講解的知識點,錄成視頻讓我們去學習,這個效果比課堂上好很多,因為視頻可以反復觀看,課堂上這個知識點只講一次”“‘亮考幫活動挺有趣的,開始不太感興趣,嘗試了幾次,后來習慣了每次下課都想寫點兒啥”。
對照班學生訪談:“線上教學學到了不少東西,但限制比較多,網絡問題造成很多困擾,與線下課程相比不利于深度掌握?!?/p>
上述訪談結果與Buelow等研究結果頗為一致,即對于某些平時沉默寡言的學生來說,線上教學使其較少估計顏面等其他干擾因素,比線下教學中更加踴躍發言,是為線上教學互動中的有利因素[15]。線上對分教學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不少學生發現自己的口語有待提高,由于要與小組進行討論,口語的水平就完全暴露出來;另有少量學生反映,沒有線下教學扎實,網上學習受到一定的限制,這些也都是客觀存在。
盡管實驗班與對照班對線上教學的反饋和期末考試成績存在顯著性差異,但即便是實驗班還有約30%的學生并沒有立即感受到線上教學的優勢,這也可以解釋為學生學習和獲取知識是存在差異的,正如張學新所指出的,不同學生的內化速度和內化方式不同,學生要以自己的節奏去完成內化過程[5]。作為教師,應該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提升線上學習的效果。
四、結果分析
學生學習行為的改變有賴于很多因素,但重要的因素莫過于采用適合的教學方法進行線上互動教學設計,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達到預期的效果。
首先,教學設計對線上學習的效果起到關鍵作用,教學設計是教師以優化教學效果為起點和終極目的,應用系統方法對教學系統中各個要素進行系統分析,從而進行科學規劃的系列過程[16],在線上教學中,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組織形式等方面的內容,還要關注所使用媒體的條件與環境,選取合適的方法組織教學、開展活動。本研究所采用的在PAD范式下的互動教學,正是學生所喜愛和樂于嘗試的,比如當堂對分中的頭腦風暴,在時空阻隔中各抒己見,兼顧語篇意義理解、詞匯練習及文化探索,如此互動設計在引起興趣、維持學習欲望以及克服線上學習的不利影響都起到積極作用,此結果與王小梅等的多模態互動教學中70%的學生認為生師互動與小組互動對學習結果有促進作用較為一致[17];也與國外研究的教師應該注重線上教學內容的設計,吸引學生更多注意相一致[18]。因此教師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線上教學的教學設計上,更好地吸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以達到線上教學的目標。
其次,態度對線上學習的效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態度是個人對某個對象所持的好惡情感,是對某個對象的反應傾向[19],態度為具體的行為反應提供信息,使人做出正確的決定,即趨利避害,也能表達人的價值,因此,當人們認為網絡教學是一種陌生的脫離習慣性的學習方法,耗費更多能量、單一無聊、缺少互動交流時,就會表現出提不起興趣,不能投入學習,因而學習的阻力會加大,學習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本研究中實驗班開展PAD范式下的多維互動,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新的嘗試,比如隔堂對分中,通過課前詞匯準備、課中辯論活動、課后故事講述的線上教學設計,使學生有足夠的機會體驗線上學習,形成線上也能實現線下諸多活動的認識,從而克服線上學習的陌生感,轉變態度積極投入線上活動,正如Jovic 等研究的線上學習的有用性、是否容易使用和內容的設計是學習者線上學習態度的主要影響因素[18],PAD范式中的隔堂對分,讓學生體會了線上學習的便捷、內容的豐富與趣味,從而使學生忽略了線上教學的不適,改變態度,進而改變行為,達到學習的目標。
自我感受與學習行為亦密切相關,也是應該考慮的因素之一,如果教學設計足夠吸引學生,能夠提供更多技術及情感上的支持,減少認知負荷,使學生感覺更加人性化,學習效果和目標便會容易達成。此外,期末考試成績和個別訪談均體現了融入對分的線上多維互動教學模式的有效性。
五、結論與啟示
研究表明,PAD范式下的線上互動能夠較好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得教學更加有效;在實施線上對分的班級中,學生對線上教學的認可度高,對學習結果產生積極的影響。PAD范式中的互動教學設計對線上教學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與學生的自我改變密切相關;學生的態度決定是否接受線上教學的形式以促使自我改變;雖然自我感受對自我改變影響甚微,但也不應忽視自我感受對線上教學的負面作用,熊怡靜等研究顯示,在線學習會給部分學生帶來感知壓力,使心身健康受到影響[13],本研究采用PAD的教學范式,較多的互動交流應該使學生的感知壓力降低,因而自我感受未對自我改變造成負面影響??傮w而言,以PAD范式為支撐的線上互動教學設計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注重學習感受,促使學生改變線上學習態度,從而改變學習行為。因此得到啟示:(1)教師首先應該利用好網絡平臺,更多地支持學生在這些平臺上進行交流,當然,技術保障也應該跟上節奏。(2)做好線上教學設計,更好地開展互動教學,實現與線下教學相似的教學效果是一線教師應該關注并盡力實現的。(3)學生應該克服線上學習的不適應感,積極投入到教學互動過程中,將會獲得更大收獲。
總之,無論對教師還是學生,積極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武裝自己的頭腦,改變陳舊的觀念和習慣,以開放的心態迎接技術加教育的變革,方能享受和利用技術給人類帶來的成果。本研究采用對分課堂的教學范式,在QQ和藍墨云班課平臺等的輔助下,踐行了英語線上互動的教學模式,初顯成效,未來將在線上對分教學影響因素和學習行為上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為“以學生為中心”的線上教學及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總結更多有價值的經驗。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EB/OL].(2019-10-8)[2021-9-11].http://www.gov.cn/xinwen/2019-10/12/content_5438706.htm.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EB/OL].(2019-10-31)[2021-9-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
[3]譚小翠,許靜雯,孟華.基于PAD模式高級英語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兼論一流本科課程建設[J].高教學刊,2021,7(20):39-42.
[4]崔振華,楊艷萍.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對英語學習者自主學習觀念的影響調查[J].中國教育學刊,2019(S1):72-74.
[5]張學新.對分課堂:中國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12): 4-5.
[6]Moore G. M. Editorial: Three types of interaction[J]. American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1989,3(2):1-7.
[7]Mehall S. Purposeful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in online learning: What is it and how is it measured?[J]. Online Learning, 2020,24(1):182-204.
[8]吳薇,姚蕊.本科生在線課堂師生互動的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J].大學教育科學,2020(4):95-104.
[9]Dewey. J.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M]. New York: Collier Books,1938:69-72.
[10]Wilson A. L. The promise of situated cognition[J]. 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Continuing education,1993(57):71-79.
[11]李華,魏一通.混合式教學中學生學習行為評估體系構建與應用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0(10):58-66.
[12]徐岸峰.大數據與英語教學與學習行為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7(S1):60-61.
[13]熊怡靜,武千山.“停課不停學”背景下中職學生在線學習滿意度調查——基于對27199名中職學生的調查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29):40-48.
[14]Antoro S.D,Sudilah. Enhancing Learning Interaction through Inter-Forum Group Discussion in Online Learning: A Case Study on Online Teaching of Research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Course[J]. Ahmad Dahlan Journal of English Studies,2016(9):64-82.
[15]Buelow J.R., Barry T., Rich, L.E. Supporting learning engagement with online students[J]. Online Learning, 2018,22(4):313-340.
[16]陳旭遠.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81.
[17]王小梅,田艷.多模態互動分析視域下的大學英語多模態互動教學實證研究[J].黑龍江高教,2020(1):152-156.
[18]Jovi , M., Stankovi , M. K.,& Ne■kovi , E. Factors Affecting StudentsAttitudes towards E-Learning[J]. Management: Journal of Sustainable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Solutions in Emerging Economies,2017,22(2):73-80.
[19]時蓉華.社會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95-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