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光華
【摘要】對于一名一線物理教師來說,“課堂即為陣地”,課堂教學有效性則是衡量教師專業化素養的基礎因素之一。本文簡要探討了四點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分別為確定目標,合理構建教學結構;問題情境導入,激發學生課堂學習興趣;有效提問,加強課堂師生互動;總結反思,促進學生知識內化。
【關鍵詞】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學策略
課堂有效性問題從某種意義講是教學的核心議題。對于一線教師來說,“課堂即為陣地”,因此,教師要特別講求有效的教學策略。以下,筆者將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與思考,簡要探討一些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希望對一線初中物理教師有所助益。
一、確定教學目標,合理構建教學結構
教學目標的明確對整個教學活動有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它不但是教學的出發點,而且是教學的落腳點。課堂活動的組織和安排歸根結底是由教學目標所決定的。這里首先需要認清一點,《義務教育初中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課程目標是通過每堂課的課時目標實現而逐步達成的,換言之,課程目標為總體性目標,其可分解為不同的層次和階段,即所謂的學段目標、學年目標、學期目標、單元目標,乃至課時目標等。這里所討論的是課時目標。在新的教育形勢下,課時目標的確定應基于《課程標準》要求,并在認真分析教材內容與學情特點的基礎上,以單元視角加以設計,以避免見樹而不見林之弊。這樣更有利于明確知識主線和重要知識點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相關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從而形成對課堂結構的有效架構,這對課堂整體效果無疑起著基礎性作用。對于物理學科來說,課堂教學結構應基于兩個基本維度,即學生的思維認知規律和學科教學邏輯。就第一個維度而言,初中生的思維認知傾向于形象化和具體化,而初中物理知識屬初級范疇,相比于高中階段簡單得多。物理作為一門重視思維的學科,關注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品質發展[1]。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再結合學科教學邏輯構建課堂教學結構。初中物理的課堂教學結構大致可分為下述三種。
第一種是縱向結構,即將教學內容按時間順序組織和展開,形成一種明確的“先學什么、后學什么”的內容展開秩序,這是在教學設計和實施中經常采用的。第二種是橫向的基于學習方式和方法的結構。因為同樣的內容、同樣的目標用不同的方式學習,達到的效果肯定是不一樣的,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要對學習方式進行深入研究,從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視角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第三種是說明教學活動指向什么目標的教學結構,即教學理論所稱的內向結構,它能夠檢測教學活動與教學目標的一致性。在進行教學結構的架構和教學活動的設計時,教師要關注“以目標為導向的活動設計”的研究,制訂準確、合理的教學目標,分析教學內容,構建教學結構,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和學習規律的教學過程,以達成最終的教學目標。
二、問題情境導入,激發學生課堂學習興趣
創設問題情境以導入課題是物理教學中常用的手段,其主要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課堂興趣,調動其課堂學習、探究的主觀能動性。這里應注意,情境中包含的問題要避免成為形式化問題,而是要突出其真實性,能夠引起學生的思考,否則就會失去情境創設的意義。例如,在教學“重力”時,教師可以用如下情境來導入。
教師拿出一個蘋果展示在學生面前,問學生:看到這個蘋果,大家想到了什么?
學生(一起說出):牛頓。
教師:很好,同學們想到了砸在牛頓頭上的蘋果,下面我們就來研究重力。
這個例子非常簡單卻能說明問題。在上述過程中,教師通過一個實物情境引出課題,但情境中包含的問題實際上是沒有意義的,而且很不嚴謹。盡管學生看到蘋果后回答出了教師所期待的答案,但那顯然是學生預習的結果,知道這節課要學習重力,會涉及“蘋果”和“牛頓”。然而在正常情況下,人們看到一個蘋果不一定就會想到牛頓。而該例通過問題情境引入新課學習,顯然過于生硬、簡單,完全給人以形式化的感覺,根本起不到引起學生思考的目的。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合理引導。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視頻,動態展示蘋果的下落,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蘋果會下落,而不是橫向或向上飛出?”這樣就能引發學生對蘋果落地這件極為平常的事情的思考,從而起到激發其探究興趣和調動其思考積極性的效果。
三、有效提問,加強課堂師生互動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教師獲得課堂反饋的重要途徑,有效的提問對課堂有效性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2]。
首先,初中物理教師要意識到,物理屬于基礎而典型的自然學科,因此,提問必須特別注重科學性。具體來說,教師提出的每個問題本身都要經得起推敲,做到嚴謹并準確無誤,既能讓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又能讓學生的思維得到訓練。尤其是在對基本的物理概念或規律做闡述時,教師更應注意用語的規范性和嚴謹性。例如,在教學“比熱容”時,嚴謹的說法是“物質的比熱容”,而不是很多教師和學生比較隨意化表述的“物體的比熱容”;教學“電場”知識時,嚴謹的說法是“帶電體周圍的空間存在電場”,而不是“帶電體周圍的空間叫電場”;等等。這些都是在日常教學中比較常見的表述不嚴謹情況,需要教師注意。
其次,對于課堂提問,無論問題的內容還是問題的表述,皆應準確、具體和清晰,不能讓學生感到模糊不清或產生歧義。例如,在教學“電阻”時,教師先播放一段演唱會視頻,然后提問:“在這段視頻中,舞臺上的燈光是什么樣的?”有的學生回答:“我看見五顏六色的光”;有的學生回答:“我看見光束是直的”。而教師實際是想讓學生說出舞臺燈光忽明忽暗,從而聯系到電阻的特性和作用。但由于問題表述不準確,學生回答范圍廣、答案多。當教師再次追問“還觀察到了什么?”時,學生更是感到無所適從。對此,教師可將提問設計為:“這段視頻中舞臺燈光五顏六色,亮度有無變化?”這樣把問題具體到“亮度有無變化”,就容易使學生明確思考的方向,順利導入所要講授的課程內容。
再次,就物理學科而言,教師還應清楚一點,學生在抽象的思考環境中很難對物理問題產生濃厚興趣,所以在提問時要盡可能地以具體的物理現象為載體,當學生看到直觀形象的物理現象時,其探究興趣就會自然產生。例如,在教學“光的色散”時,如果教師直接問學生:“顏色和光之間有什么關系?什么是光的色散?”,就容易出現學生不愿意或者感到不好回答的情形。而教師首先借助多媒體讓學生觀看一個視頻片段:山頂上,雨過天晴的時候,人們看到天空掛著一道彩虹,其呈現出鮮艷奪目的“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欣賞彩虹的人們齊聲贊嘆“彩虹真是太美麗了”。在創設這樣一個簡單的具體情境的基礎上,教師再提出問題“彩虹形成的原理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解釋一下”,自然就會有學生愿意,也更容易回答該問題。
四、總結反思,促進學生知識內化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成為基本的教學理念。基于這一理念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已經由一個傾聽者轉變成了一個思考者和質疑者。因為有思考和質疑,課堂教學中的“意外”就不斷發生。“意外”會引發意想不到的討論,面對學生這些“意外”碰撞出的“思維火花”,教師要有把握“意外”的思想準備和手段,并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討論、總結和反思,這樣的課堂就會顯得豐滿而不生硬,而且更有利于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對于注重探究且有著一定開放性的物理課堂來說,這種基于“意外”的總結和反思是十分有必要的,其往往決定著課堂的最終升華,決定著教學的有效性。
此外,總結和反思還有另一層含義,即對重要知識點進行梳理、鞏固和消化。當然,這并不是簡單地重復本節課學習了哪些知識點,而是引導學生理解所學知識能解決什么問題及如何解決問題。一般來說,在課堂總結階段,教師要注重指導學生及時總結、提煉、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策略及方法,以培養學生思維習慣和品質。在此過程中,教師也要注重依靠學生,把學生的既有經驗和智慧變成課堂教學的資源,使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問題意識得到培養,把深奧的物理問題和生活中的現實問題密切聯系起來,進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對于一名一線物理教師來說,課堂教學有效性是衡量教師專業化素養的基礎因素之一。因此,一線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要注重結合實踐積極探索和總結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以期不斷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申群偉.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求知導刊,2020(45):65-66.
王亭.新時期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5(0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