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迎迎
【摘要】“讓學引思”強調將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提倡教師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激勵學生自主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思維品質。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為了落實“讓學引思”理念,教師需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個體需求,把握學生之間的差異,并在師生互動和生生交流中,真正做到“讓學引思”和學思結合,指導學生掌握學習和思考的最佳方法。“讓學引思”理念給教師創新課堂教學指引了目標和方向,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正確理解“讓學引思”的內涵,發揮自身專業優勢,構建高效數學課堂。
【關鍵詞】“讓學引思”理念;小學數學;價值取向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鹽城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小學數學‘讓學引思教學的課例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小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是被動的,思維也被限制在一個有限的空間內,導致學生形成了思維定式,也影響到他們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從傳統的數學教學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把“讓學引思”理念引入課堂教學中,真正解決學生被動學習的問題,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學習和思考是不可分割的,教師要讓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和梳理學習思路,進而使學生建構數學知識體系,提高數學學習效率。
一、“讓學引思”理念概述
“讓學引思”理念是先進教學觀念的一個重要代表,它是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誕生的,對當下的數學教育改革來說是寶貴的財富和優化創新的動力。“讓學引思”理念為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指引了正確的方向,而這個方向就蘊藏在其內涵中。理解“讓學引思”理念的內涵需要把握好兩個方面。第一,“讓學”指的是讓學生掌控課堂學習主動權。結合新課程改革強調的生本原則,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那么,學生就要把握學習主動權,而不是像過去一樣等待教師灌輸知識。教師需要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依照個人思路思考和解決問題,真正發現課程學習的樂趣,感受自主學習的精彩。第二,“引思”指的是引導思維發展,簡單來說,教師要啟發和引導學生發展思維,使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探究問題,并在這一過程中強化邏輯思維,提高思維發展的全面性和綜合性[1]。在解讀了“讓學引思”理念的內涵后,我們可以得到一個重要結論:“讓學引思”理念以學生為中心,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當然,在學生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教師要及時給予指導。但這樣的指導是不干預學生主體作用發揮的指導,是啟發和誘導,不代替學生展開思考,不直接給出答案和最終結論,而是要求學生在獨立思考中完成學習任務。
二、“讓學引思”理念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策略
(一)學會質疑問難,實現學思結合
學生對課程學習應該是積極主動的,應該主動發現和大膽質疑,這樣才會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并通過積極思考與解決問題提高學習能力。但是在具體的教學中,很多學生不會主動提問,常常在教師提出問題后進行思考,或者等待教師給出正確答案,依照教師給定的思路學習,形成思維定式。“讓學引思”理念要求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因此,在數學課堂學習中,學生要把握提問的主動權,學會質疑問難,并在提出問題后主動思考和探究,找到解題方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學思結合的實踐活動符合“讓學引思”理念的價值取向,可以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保證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奇數和偶數”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提供幾個數字,如2、6、7、10,然后要求學生從這幾個數字中挑選出與眾不同的數字。接下來,教師可以把課堂教給學生,讓學生踴躍表達自己的觀點。有的學生認為數字10與眾不同,因為10是兩位數,其他的都是一位數;有的學生認為數字7與眾不同,其他的數都可以被2整數,只有7不能。面對學生的踴躍表達,教師不必急于給予評價,而是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給出相應答案的標準是什么,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在不同的標準下,答案也會呈現出很大的差別。雖然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奇數和偶數,但教師借助這樣的機會讓學生知道數學學習的開放性和數學答案非唯一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激勵自主思考,優化互動交流
學生平心靜氣地思考是真正投入知識學習中的必要條件,也是自我提高的關鍵所在。在“讓學引思”理念指導下的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應給學生提供一個有助于學生靜心思考的環境,讓學生在安靜的環境中潛心思考,找到解答問題的思路。這里所提到的安靜環境并不是指環境中沒有絲毫的聲音,而是學生靜下心來傾聽他人的表達,沉浸在與教師、同學的交流中,在傾聽中沉淀知識,并在此基礎上表達真實看法,拓展思考深度。教師將“讓學引思”理念融入數學課堂互動中,能夠提高學生的主動思考意識。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前準備幾袋糖果,袋子中的糖果數量各不相同,在課堂上給每個小組發一袋。教師先讓各小組拿出袋子中的糖果,并讓各組分別說一說拿出來的數量,因為每個袋子中的糖果數量不同,所以各組拿出的的糖果數量也各不相同。這樣的活動會讓學生對分數的意義有更深刻的理解,并減少了學習和思考中的錯誤。
(三)開展趣味競賽,點燃思維火花
小學生愛玩好動,對普通又單調的數學學習活動提不起學習興趣,如果教師沒有顧及學生的這一特點,只是開展枯燥乏味的教學活動,學生的思維能力就不會得到發展,也無法給“讓學引思”理念的落實提供良好的環境。對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組織一些競賽活動,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趣味比賽活動和“讓學引思”理念的契合性還體現比賽活動可以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增強學生的思維動力,提高思維引導的有效性。因此,教師設計的競賽活動要有明確的目標,需要將競爭和合作結合起來。
例如,在教學“小數除法”的相關內容時,為加深學生對小數除法法則的理解,教師可以開展小數除法計算競賽,讓學生在比賽中訓練思維能力。考慮到學生的形象思維特征,教師可以在比賽中創設一定的情境,減少學生思考中的阻礙和失誤。比如,小亮到超市買面條,一種面條是500克3.5元,另一種是1千克6.5元,請大家計算選擇哪種面條更加實惠?此時,學生會積極運用小數除法知識進行計算,然后把兩個計算結果進行對比,從而在這一過程中有效訓練了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習效率。
(四)注重多元評價,鼓勵反思調整
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必不可少的環節,其目的是了解教學活動的反饋信息,從而利用這些信息對教學環節設計進行調整,以獲得更理想的教學效果。“讓學引思”理念指導下的教學評價應該著眼于多元評價,既要運用多樣化的評價形式,又要有多元主體的參與,培養學生的自主反思意識,讓學生勇敢表達觀點和看法,在和他人溝通互動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2]。把“讓學引思”理念融入教學評價中,有助于構建一個以學生為中心的評價體系,能讓學生找到自己的閃光點和提升點,在評價反饋和自主反思中找到最佳的成長路徑。
例如,在學習“三角形的內角和”時,學生通過剪拼、測量、推理、轉化等多樣化方式得出“三角形內角和為180°”的結論。在得到這一結論的過程中,學生踴躍發言,說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有的學生說:“如果把長方形沿著對角線折疊就可以得到兩個相等的三角形,已知長方形的4個角都是90°,那么其內角和就是360°,三角形的內角和就是180°。”面對學生的推理和積極表達,教師先要肯定學生的積極思考,然后鼓勵其他同學發表自己的見解,說說這種方法是否正確,而回答問題的學生也會在傾聽他人見解的過程中發現并彌補自己的不足。這樣,教學評價就從教師評價變為學生互評和學生自主反思,能夠讓學生養成反思習慣,進而有助于實現“讓學引思”的教學理念。
“讓學引思”理念關注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提供發展個性思維的平臺,促進學生的交流和思維碰撞,讓學生在保持持久學習動力和把握學習主動權的過程中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為了發揮“讓學引思”理念的教育功能,數學教師要加強對這一理念的研究,并把從中獲得的啟發和認識融入教學實踐中,以滿足學生的自主學習要求,拓展學生的思維發展空間,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習帶來的快樂。
【參考文獻】
楊孝斌,黃晚桃,羅永超.苗族服飾圖案中的乘法公式:民族數學文化進課堂的教學設計與實踐反思[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17(03):18.
張雁.讓學引思,打造精彩小學數學課堂[J].新課程(上),2019(06):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