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婷
摘要:基本活動經驗是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基本理念,學生學習知識主要來源于感性經驗,小學數學基本活動經驗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劃分,包含操作經驗、探究經驗以及思考經驗。本文通過量化研究的形式,對小學數學基本活動經驗進行探究,從多個維度對該經驗進行分解以及數據匯總,并提出相應的小學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設計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基本活動經驗;量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29-0153-02
Quantitative Study on Basic Activity Experience in Primary Mathematics
WANG Yiting? (Qianpu Southern District Primary School,china)
【Abstract】Basic activity experie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tudents' mathematics literacy.It embodies the basic idea of taking students as the basis.Students' learning knowledge mainly comes from perceptual experience.The basic activity experience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can be divided from three aspects operation experience,inquiry experience and thinking experience.Through the form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basic activity experience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decomposes the experience from many dimensions and summarizes the data,and puts forward the design method of the corresponding basic activity experience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Keywords】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Basic activity experience;Quantitative research
小學數學的基本活動經驗是指在小學數學教學目標的指引下,通過對及具體事物進行實際操作、觀察以及思考,從感性向理性完成一個飛躍時所形成的一種認識,這其中包含操作經驗、探究經驗以及思考經驗。三種基本活動經驗是小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一個關鍵所在,也是讓小學生能夠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最大程度的吸收教師所教授的知識的關鍵所在,這關乎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掌握以及將所學知識延伸到生活中去的能力。
1. 小學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作用
小學數學活動基本經驗是兒童個人經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兒童學習數學、提高數學素養的重要基礎。小學數學活動基本經驗不僅僅立足于教師的教學活動,更多的是幫助兒童探究數學的奧秘,讓兒童能夠清楚的知道數學的重要性,使其清晰了解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方向。數學是一門非常深奧的學科,簡單的說教式教學并不能夠給孩子很好的灌輸知識,想要真正將知識傳授給兒童,還是需要依靠基本活動,而基本活動經驗就是完成這些活動的重要保障,也是讓孩子熟練掌握知識的一個重要前提。利用量化研究的方式,研究小學數學基本活動經驗在學生中的覆蓋面,能夠幫助教師有針對性的組織某些數學基本活動,讓兒童能夠真正做到全面發展。
2. 小學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量化研究
量化研究實際上就是定量研究使用數學、統計等方法對某些現象進行系統性的經驗考察,其中主要包括統計、百分比等數字形式,量化研究的分析一般采用統計以及線性分析等方法進行。小學數學基本活動經驗在小學生中的覆蓋面到底如何,是簡單的觀察所無法表現的,本文采用改編題目的方式,就小學數學基本活動經驗在學生中的覆蓋面進行觀察,并且作出一定的數據分析,學生總數設定為120人,從操作經驗、探究經驗和思考經驗三個方向進行考察。
(1)操作經驗的量化研究
約翰·馮·諾依曼曾經說過:“每當數學學科達到了退化的地步,唯一的數學藥房就是為重獲青春而返本求源,重新注入直接來自經驗的思想?!边@就告訴我們,操作經驗在數學基本活動經驗中的重要性。在操作經驗的量化分析中,選用《圓的認識》的知識點教學對學生進行考核。
首先教師先讓學生拿出一張正方形的紙用剪刀分別剪去四個角,讓這張紙變成八個角,接著再剪去十六個角,在這一步開始,教師停下引導,讓學生進行發揮,并且以逐個提問的形式讓學生說出最終得到什么樣的圖案,能夠有什么樣的結論。120名學生中,多數學生能夠在剪去16個角以后繼續往下剪,最終結合書本,得出自己得到的圖案是圓的結論,并且得出了圓來自于方的推論;另外少部分學生在剪32個角的步驟停了下來,只是看著別的伙伴繼續剪,最終鸚鵡學舌般說出自己的圖案是圓;而剩下的最少一部分學生覺得自己手上的依然是正方形。換言之,現在多數的學生能夠熟練運用操作經驗,從操作中學習自己所需要的知識,能夠讓知識更加的鞏固。
(2)探究經驗的量化研究
探究經驗是數學學習中的一個重要經驗,也是數學學習能不能正常進行的關鍵所在,讓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對學習的知識進行探究,激發學生的求知與探索欲望,將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數學學習效果倍增。
本經驗的研究采用設立題目的形式,以《加減法簡便計算》為內容基礎,設計以下生活購物情境:
老師有385元,買一件襯衫197元,請同學們算一下老師還剩多少錢?營業員已有673元現在營業員一共有多少錢?基本上所有學生都能夠在短時間內列出算式385-197=188(元)以及673+197=871(元)。下面教師繼續提出問題,買東西的錢比你所帶的錢少很多時,需要將全部錢給營業員嗎?老師又應該怎么去給錢?在這個問題上,部分學生沒有認真的思考這個問題,而多數學生在簡單的沉思以及和同桌進行模擬討論后,得出結論385-200+3=188(元)和 674+200-3=871(元),并且最終總結出:385-197=385-200+3=188(元)以及674-197=674+200-3=871(元)的結論。
從上述的數據探究不難看出,多數學生依然能夠掌握數學基本活動中的探究經驗,并且將經驗實際落實到數學的學習中去,積極思考,得出相應的結論。而沒有思考的部分學生,缺乏探究經驗,并且不樂意將精力放在發展探究經驗中去,對數學的學習也不能有很好的推動作用。
(3)思考經驗的量化研究
思考經驗是學生將數學真正運用到生活中去的一個重要輔助,生活的經驗用于幫助經歷、體驗新知識的形成過程,而將生活經驗進行數學化處理,就必須要求學生進行數學思考,將這些經驗有機融合,達到更好的效果。
本經驗研究以《雞兔同籠》為研究的基礎知識,提出題目:
草場上有雞和兔共10只,共有腿32條,問雞和兔各多少只?
教師通過知識點對學生進行點撥,大部分同學能夠作出如下解答:
雞的只數:(10×4-32)÷2=4(只),兔的只數:10-4=6(只)又或者是兔子的只數:(32-10×2)÷2=6(只),雞的只數:10-6=4(只)。但這僅僅是大眾的解題方法,沒有什么創新可言,教師繼續對學生進行引導,大多數學生都會在算出正確答案以后就不再繼續思考,只有少部分學生繼續思考,并且用作圖的形式得到這道題的答案。
學生首先畫出了10個頭,在分別先畫上兩條腿,表示這是10只雞。而要將這些“雞”變成兔子,那就要加上兩條腿,學生繼續在已經畫好的兩條腿的“雞”上加上兩條腿,當第六只加完兩條腿以后,一共32條腿,如此一來,直接就能數出四條腿的兔子有6只而兩條腿的雞只有4只。
現實證明,多數學生并沒有真正的掌握基本活動中的思考經驗,得過且過,以解出正確答案為自己的最終目標,只要正確答案得出,基本就不會繼續思考,這會直接約束孩子的發展,不能真正將數學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讓數學的學習得不到一個真正的結果。
3. 小學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設計
從小學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量化研究中不難看出,較為簡單的操作經驗,在大部分學生的身上都能夠找的到,但是思考經驗和探究經驗是很多學生都沒有掌握的,這對于學生的后續學習包括學生將數學運用到生活中去的能力的培養都沒有什么好處。而小學數學基本活動經驗對于學生來說又尤為重要,作為教師,應該如何引導學生學習數學基本活動經驗?
(1)感悟數學思想,引導操作,學習操作經驗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簡單地對知識點進行片面的講述,而是需要引導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形成的操作的過程,例如圓是來源于方,那么在講述這門課的時候,教師就需要引導孩子用正方形的紙,逐步去剪出一個圓,如此一來,教師更加直觀的向學生展示數學思想,而學生也能形成感悟數學思想的價值觀,以此達到加深印象的目的。
動手能力是兒童天生就擁有的一種能力,也是人類學習的一個很重要的途徑,只有實踐才能得到真理,這不是簡單的心靈雞湯,而是真實存在的現實。這種通過學生自己操作去感悟數學思想的方式,不僅僅能夠激發學生探究數學的興趣,更能夠將這種數學思想深深刻畫進學生的心中,這對于學生接受新的數學思想有極大的好處。
(2)情境創設,從生活出發,學習探究經驗
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是什么?是回歸生活,是將數學運用到生活中去,而不是簡單的應付考試,得到更好的成績。從哪里來就回哪里去,反過來,要從哪里去,就從哪里來同樣適用,將數學的學習放到學生的現實生活中去,從學生已有的經驗以及知識背景出發,讓學生對于題目產生一定的熟悉感,以生活來創設問題情境。這樣的方式對于學生來說是奇特的,也是具有挑戰性的,讓他們處于一個似曾相識,卻又無法觸碰的狀態,激發學生的回憶與思考,從而引起學生強烈的探索欲望。
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能夠讓學生更加主動的去探究問題以及尋找方法去解決問題,如此一來,既抓住了教學的重點,同時也突破了教學的難點。生活情境的創設,不僅能夠讓學生學會所需要學的知識,更能夠讓學生明白這些知識的來龍去脈,更能夠牢固的掌握知識。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不僅能夠激發本就存在的數學活動基本經驗,同時也能獲得更新的數學基本活動經驗,如此一來,無論對學生還是對老師而言,都是有利的,而對于學生的探究經驗的學習更是有極大的好處。
(3)對接真實生活,生活經驗數學化,學習思考經驗
用生活的經驗來幫助經歷、體驗新知識的形成過程有非常大的好處,如此使用生活經驗,不僅僅簡單明了,還更加的生動形象。這種利用生活經驗來對接知識的學習方式,能夠讓學生的經驗從一個普通的水平跳躍到一個更高的水平中去,進而實現生活經驗的改造重組。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對接真實的生活,將會引發學生不同的思考,也能夠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例如學生利用畫圖的形式對雞兔同籠問題進行解答,這就是一種對接生活的典型,而且這種解題方式也是學生對生活的思考后所得出來的全新的解題方式,在畫圖的過程中,不僅僅展示了思維的過程,也把數字真實展現出來,在繪畫過程中感悟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這種思考方式能夠深化知識,同時還能夠擴展思維深度。因此,對接生活是數學學習的一個有效的方式,也是學習思考經驗的一個重要途徑。
總而言之,數學是深奧難懂的,但卻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結合,因此學習數學是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情。枯燥無味的數學課堂,結合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參加,能夠魅力四射,引人入勝。在現實生活中,數學教師必須要活用教材,努力搭建教科書上的數學與現實生活中的數學之間的橋梁,讓學生真正的親近數學,并且甘愿去參與數學、探究數學。如此一來,學生的智慧才能與生活產生碰撞,在數學課堂上綻放出最絢麗的花朵。
參考文獻
[1]簡卓敏.芻議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積累的誤區和策略研究[J].師道:教研,2019:112-112.
[2]吳加艷.低年級小學生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教學策略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78.
[3]謝寶華.小學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積累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中旬,20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