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媚
摘要:隨著我國新課程的改革和素質教育的發展,小學開始重視音樂課程的教學,通過開展音樂教學活動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學習音樂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音樂的節奏和韻律,因此通過加強小學音樂教學中的節奏訓練,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本文通過對加強小學音樂教學的節奏訓練策略進行探索研究,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推動音樂教育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音樂;節奏訓練;日常生活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29-0155-02
How to Conduct Rhythm Training in Music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SUN Mei? (Qixiu Primary School,Nantong City,Jiang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With the reform of new curriculu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China,primary schools begin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teaching of music curriculum,and cultivate and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ccomplishment by carrying out music teaching activities.The most basic and important thing to learn music is the rhythm and rhythm of music.Therefore,by strengthening the rhythm training in primary school music teaching,we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learning quality.This paper explores and studies the rhythm training strategies of strengthening music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music education.
【Keywords】Primary school music;Rhythm training;Daily life
隨著素質教育的開展,人們對小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教授學生語數外等專業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因此小學院校開始注重學生的音樂能力的培養。在小學階段,學生處于學習和發展的重要時期,需要老師的科學引導,才能夠更好的學習和成長。在這一階段,學生活潑好動,自制能力以及學習能力都較弱,因此要求老師指定科學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音樂起源于節奏,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掌握音樂的旋律與和聲,還要掌握音樂的節奏。老師通過加強音樂節奏的訓練,增強學生的韻律感,挖掘學生的潛力,使學生能夠感受到音樂學習的趣味性,培養學生的藝術氣質,也為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促進學生更加全面的發展。
1. 學會聆聽,模仿節奏感
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具有自己獨特的發展節奏與規律,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課堂中,通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能夠發現生活中的音樂節奏。首先學生要學會聆聽,善于發現生活中具有節奏感的事物,通過模仿與學習,掌握節奏的韻律。比如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鐘表的擺動、溪水的流動以、黑板與板擦之間的摩擦以及人們的行走都具有一定的節奏,老師借助多媒體等設備為學生播放各種事物的節奏聲樂,讓學生進行嘗試,使其拍打的節奏與播放的節奏能夠實現統一,學生通過聆聽掌握節奏的規律,從而逐漸培養學生的節奏感。人們常說藝術來源于生活,因此通過借助生活中事物產生的節奏來對學生進行訓練,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快速了解節奏的規律,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除此之外,老師還可以借助生活物品創造聲音,讓學生感受不同的節奏變化,通過生活化的場景進行音樂節奏的訓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緩解音樂學習的陌生感,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教育的目標。通過這種教學模式的應用,學生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生活中發現音樂節奏的意識,比如在上學路上,可以聆聽風吹樹葉的聲音節奏;下雨的時候聆聽雨水敲打窗戶的節奏;吃飯時聆聽咀嚼的節奏。老師通過課堂教學,鼓勵學生去聆聽、去感受生活中的節奏,讓學生將感受到的音樂節奏通過模仿展現出來,從而提升學生對于音樂節奏的學習和掌握。
2. 運用肢體感受節奏快慢,通過詩詞歌曲抓住節奏特點
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通過引導與教育讓學生感知到節奏的變化。但是小學時期,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感知能力都較弱,如果老師僅僅依靠講述讓學生理解節奏變化快慢,學生很難有效的理解和學習。針對這一情況老師可以借助學生豐富的想象能力,充分利用學生的感官與肢體,讓學生更加直觀的學感受音樂節奏的變化快慢,實現音樂節奏訓練的有效性。比如在音樂課堂教學中,老師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的肢體進行練習,通過拍手跺腳的快慢,讓學生感受放慢速度和加快速度產生的節奏變化。同時老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討論,通過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夠發現速度越快,節奏就越加顯得急促,速度越慢,節奏越緩。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能夠理解節奏的概念,也對不同節奏產生的效果有了一定的理解與認識,從而加強學生對于音樂節奏的正確認知,讓學生更好的掌握基礎的節奏知識。
在學生了解和學習一定的肢體感知技能之后,老師可以利用古詩詞、歌曲、舞蹈等形式對學生進行節奏的練習,通過詩歌展現較為強烈的情感以及節奏,對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指導教育,鍛煉學生對于節奏的掌握能力。比如在駱賓王創作的《鵝》這一首詩中,蘊含較為強烈的節奏感和趣味性,老師通過引領學生進行朗讀,讓學生感受到詩詞的抑揚頓挫,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節奏感。除此之外,音樂作為情感傳遞的載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作者的情感與思想,老師可以選擇流傳性較廣的兒歌,借助兒歌中獨特的記憶點,讓學生與音樂產生共鳴,從而可以更加快速有效的抓住音樂節奏特點,比如老師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歌曲,在學生重復聽過幾次之后,鼓勵學生嘗試哼唱出歌曲的旋律,讓學生能夠盡快的找準音樂節奏,老師在旁進行指導與提示,通過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更加快速有效的找到節奏記憶點,從而提高對于節奏的掌握能力。同時很多兒歌都具有重復的旋律,學生通過哼唱與學習,不斷地調整與優化,增強學生對于歌曲節奏的把控。最后老師可以借助兒歌來驗證學生對于音樂節奏的訓練成果。比如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小兔子乖乖》這首兒歌,設置停頓點,“小/兔子/乖乖,把/門/打開......”讓學生跟著歌曲進行打拍子,從而感受到歌曲中的旋律以及節奏,提升學生對于音樂節奏學習的積極性,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推動音樂教育的發展。
3. 通過圖片以及象聲詞感知節奏
老師在進行小學音樂節奏訓練的過程中,可以借助相關的工具與材料,更加生動直觀的為學生展示節奏的變化。比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講不同顏色、不同性質的圖片貼在黑板上,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老師的教學壓力,通過老師的引導去認識和了解音樂節拍。比如在圖片上標注了一個字就表示一拍,同時老師借助于提問教學,讓學生回答黑板上的圖片中有幾個字,是幾拍,從而引導學生了解二分音符、四分音符以及八分音符的相關知識,加深學生對于音樂節奏的理解與認識,提升音樂教學的有效性。除此之外,老師在進行音樂節奏訓練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根據生活中的經驗不斷地進行研究與分析,讓學生將常用的象聲詞用不同的節奏呈現出來,可以是打節拍或者是朗讀,都能夠有效的讓學生對音樂節奏有一定的學習,并能夠與專業的音樂知識產生聯想,形成系統性的音樂結構體系,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與效率,同時增強了學生的音樂能力和音樂素養,也讓學生更好的感受到了音樂學習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4. 使用道具調整節奏變化,運用樂培養節奏感
在小學音樂教學課堂中,老師為了能夠更好的提高學生對于音樂節節奏的學習和掌握能力,借助一定的音樂器具,比如鉛筆、樹枝等小棒子,替代學生用手掌進行節奏的拍打,測試學生是否能夠快速的跟上老師和音樂的節奏,通過師生之間的相互配合,更好的改善學生的節奏訓練過程,讓學生能夠及時的調整節奏的快慢,節奏過快時進行降速,節奏過慢時及時提高敲打節奏的頻率,在這一節奏訓練過程中,學生對于自身的能力水平和音樂節奏的了解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從而能夠越來越好的掌握音樂節奏的要點,敲打出符合老師要求的音樂節奏。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打擊樂等樂器對學生進行節奏的訓練。對于學生來說,打擊樂器有一種天然的吸引力,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能夠發揮學生好玩的天性,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利用打擊樂器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引導學生快速的進入到節奏訓練的課堂教學當中。事實證明,通過樂器對音樂進行節奏的訓練能最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音樂思維以及音樂創造力。除了打擊樂器老師還可以利用吉他、鋼琴等樂器為學生進行歌曲彈奏,讓學生感受到音樂魅力的同時,掌握節奏變化的規律,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最后老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動手操作,制作出自己喜歡的簡易樂器,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還可以利用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成就感進行音樂節奏的學習和訓練,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5. 開展游戲活動提高學生的音樂節奏感
小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具有好玩好動的特點,游戲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因此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將教學內容與游戲活動有效的結合起來,可以增強節奏訓練對學生的吸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提高了音樂節奏訓練的質量和效率。比如老師帶領學生開展一些具有節奏感的游戲活動,讓學生進行拍手跺腳訓練,提升學生對于節奏感的感知與把控能力,當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節奏知識之后,老師就可以開展一些游戲活動,比如組織學生進行抱團游戲,老師通過拍掌進行示意,學生根據老師拍掌的次數進行抱團,也就是說老師拍出“啪啪啪啪”四聲之后,需要四個學生抱在一起,完成游戲活動,在掌聲結束10秒內,老師喊停,這時候沒有抱團或者抱團數量出錯的學生都要被淘汰,最后選出優勝者,對其進行獎勵,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這一活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夠有效的鍛煉學生的反應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讓學生進一步對節奏進行學習和了解,在感受游戲活動樂趣的同時體驗到音樂節奏的魅力,實現學習的有效性。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開展游戲活動,可以提高學生對于音樂節奏學習的興趣,通過看似簡單的動作,提升學生對于節奏的掌握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節奏感和律動感。
綜上所述,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進行發現生活中的節奏,學會聆聽發現音樂節奏的魅力,緩解音樂節奏學習的陌生感,同時老師可以借助膾炙人口的詩詞歌曲來開展音樂節奏訓練,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教學環境中提高學習質量和效率,除此之外還可以借助樂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參與樂器制作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可以利用學生活潑好動的特性,開展游戲活動,通過簡單的動作,提高學生對于節奏的掌握能力,幫助學生更好的在音樂中成長。
參考文獻
[1]趙希娟.淺析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進行節奏訓練[J].北方音樂,2020(21):185-187.
[2]陳南南.淺析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進行節奏訓練[J].新課程(上),2019(4):99.
[3]趙桂榮.淺析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進行節奏訓練[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9(4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