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羿
【摘 要】朗讀教學對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強化學生語感,提升語文核心素養,提高閱讀理解水平,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等方面,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現如今朗讀逐漸成為了閱讀教學的輔助,學生的朗讀水平本身無法得到有效提升。課前,教師沒有針對朗讀教學制定相應的朗讀教學目標,相關的朗讀教學步驟也是一筆帶過。由于課時緊張,朗讀教學流于形式。學生極少有話語權,朗讀什么內容、用什么形式朗讀基本由教師決定。此外,朗讀評價的缺失也讓學生們逐漸對朗讀失去了興趣。因此中高年級的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低。
針對以上問題,教師要為朗讀教學設計清晰的教學目標,再根據目標充實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采用多種朗讀教學方法,并提高朗讀教學評價的質量。課堂中,教師要落實朗讀教學指導與評價。
【關鍵詞】統編教材;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教學策略
一、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朗讀教學現狀及成因分析
(一)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1.朗讀教學目標不明確、內容欠扎實
教師沒有針對朗讀教學的具體設計,朗讀教學目標缺失。
教師常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文,讀完以后圍繞問題劃句子,接著再把句子單獨“拎”出來讀,沒有整體性。學生難以感受語言的魅力。
2.朗讀教學缺少方法,教師控制度高
教師在朗讀教學過程中多以直接告知朗讀語氣或是請學生反復朗讀體會情感為抓手,鮮少給予學生朗讀語音、語調、語氣上有針對性的指導。
3.朗讀形式固定,學生少有選擇權
教師往往直接指出使用哪種形式朗讀,致使學生朗讀積極性不高。
4.缺乏有效的朗讀教學指導
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用“用上某種語氣讀”“大聲地讀”“注意讀出人物的心情”等這類提示性的語言指導朗讀。實際上,這樣的朗讀只是學生對語氣的演繹,也會讓學生誤以為矯揉造作地讀就是好的朗讀。
5.評價語言單一,維度較少
朗讀教學評價方式單一,教師點評時一般以主觀感受為主,多用“真棒”“聲音再響一些”等作為評價語言,學生還是不能通過評價明確好的朗讀是怎樣的。
(二)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朗讀教學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1.朗讀水平不納入考核
由于升學壓力等客觀因素,朗讀教學受到忽視,語段的理解分析就成為了教師的重點教學內容。
2.朗讀教學缺乏清晰的目標指導
“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學會使用默讀和略讀等朗讀方法。”是小學語文全學習階段的朗讀指導要求。由于對不同年級、不同學情、不同文本的朗讀要求模糊,致使教學設計中的朗讀教學目標也不明確。
3.傳統教學觀念妨礙朗讀過程性評價的落地
傳統教學中一向是師授為主導的,所以大部分時間都是以教師評價為主。朗讀教學更像是學生被“牽著走”的過程,教師說讀什么、怎么讀。
二、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朗讀教學的對策
(一)明確朗讀教學設計
1.明確朗讀的教學目標
由于統編教材鋪開時間不長,關于朗讀教學需要達到的水平還沒有明確的規定。教師可以依據班級學生學情制定合理的朗讀教學目標。
2.充實教學設計內容
(1)教師先行
中高年級語文課文篇幅較長,或含較生僻的或是帶有地方特質的詞語,比如“潑剌聲”“水筧”等。教師在備課時先要做到熟讀課文,將文章中難讀準的詞語、難斷的句子等牢牢把握,這樣才能做到引領學生讀正確、讀流利。
(2)做好文本解析
薛法根老師在《重論閱讀教學的四個要素》一文中提出“每篇課文都有兩方面價值:朗讀價值和文本價值。”教師在備課時要仔細研讀文章的每一處,包括標點符號,梳理背后的思想情感。只有教師把握住了文本的情感,在指導學生時才能夠事半功倍。比如四下《天窗》一課中“小小的天窗讓孩子們的想象銳利起來。”‘銳利是“鋒利”的意思,學生不明白為什么會用來形容“孩子們的想象”呢?因“天窗”是小的,窗外的閃電一瞥、雷聲一鳴,孩子們的想象是無限的,這里的‘銳利并不是“鋒利”,而是“敏感”。教師熟悉了陌生語料,朗讀教學時也就有的放矢。
(二)采用不同的朗讀教學方法
1.揭秘式朗讀教學
中高年級的學生求知欲強,對事物充滿好奇心,像游戲式的揭秘朗讀,很受學生的喜愛。例如在教授四上《是蟋蟀的住宅》一課時,可以出示蟋蟀住宅外部的三種樣子。學生需要通過反復朗讀,抓準關鍵內容讀,才能達意。
2.創設情境教學法
當文中的時代背景脫離學生已有生活經驗時,學生很難準確把握情感基調,讀出“味道”來。教師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更有帶入感,便于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如教學四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學生無法共情。這時,我補充了相關資料,讓學生明白當時中華民族處于什么樣的深重危機中。
3.朗讀學案教學法
教案并不能使學生直接了解課堂所需掌握的重點內容,只是被動接受知識。學案的出現就是化被動為主動,更能體現以學生為本的學習。
(三)教學中采用多種朗讀形式
1.分角色朗讀
當文中存在對話時,教師可以將其作為朗讀形式。但要注意教師須先引導學生找出提示主人公語氣特點的依據,才能讓學生明白如何讀。
2.競賽性朗讀
競賽性朗讀其實就是開展朗讀比賽。中高年級的學生有較強的自我意識,不是很容易接受他人的想法,選用競賽朗讀的方式能讓思想的碰撞更“優雅”,學生也更容易接受他人的觀點。
3.引導性朗讀
引導性朗讀,即教師在學生朗讀前配上一段或一句符合學生朗讀情境的話,以此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四)落實朗讀教學指導
1.語句停頓
語句停頓指的是在朗讀時的自然停頓、換氣口的放置等。換氣口的位置不可隨意,而是要依據一句話或者語段中的邏輯進行判斷,否則句子本身要傳遞的意思就會發生改變。
如:
(1)小青蛙喝了口/水。
(2)小青蛙喝了/口水。
遇到長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句子的成分。主語和謂語、動詞與賓語等之間都可以進行邏輯停頓。教師可以范讀,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學會自然停頓,培養語感。
此外,中高年級的課文中標點種類多,所以標點符號的停頓時長也是值得關注的。我們以《現代漢語概論》作為參考,符號停頓的時長由長至短分別是:省略號>句號、問號、感嘆號〉破折號〉分號〉冒號〉逗號〉頓號。
2.分清重音
每一句話都由若干個語法部分組成,這些詞語在句子中或在文章中所起到的作用也不盡相同,有主次之分,這時候就需要通過重音的放置來區別主次。但要注意的是,重音也分為強調重音和邏輯重音。其中,邏輯重音需要根據上下文來明確該加重的句子成分,一句話中重音位置的不同,傳遞出的意思也不同。
比如:
(1)他讓我來幫你。(強調的是他的安排。)
(2)他讓我來幫你。(強調的是請我來幫你,不是別人。)
(3)他讓我來幫你。(強調的是幫助你,不是別人。)
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注意句子究竟要著重讀哪部分的內容,以免傳遞了錯誤的信息,使朗讀不達意。
3.語音語調
所謂語音,它是語言的外部表現形式,直接記錄了人的思維。它有四個基本物理性質:音高、音強、音長、音色,俗稱語音的四要素。我們在這里重點關注音準和音強這兩項容易糾正的內容。
音準就是發出準確、正確的音,正確的吐字、準確的歸音。我們以標準漢語規定的發音作為普通話范本,并且還要規范調值(音高)與調類。要注意的是,在朗讀時,有的音調會發生變化。比如“瞧一瞧”、“買不買”中出現的‘一和‘不就需要發輕聲。
音強就是指聲音的強弱,朗讀時的聲音要悅耳動聽,杜絕聲音越強、矯揉造作就是讀得好的評價方式。
再來說說語調,根據語氣表達的需要和感情態度的不同,可分為升、降、平、曲四種調。
(1)升調
一般用在疑問句、感嘆句、反問句等語氣,句調由低轉高。
(2)降調
一般用在祈使句,陳述句表示強調時,表示肯定、堅決等語氣,句調由高轉低。
(3)平調
句調基本持平,一般用于陳述句,沒有特殊情感的句子。
(4)曲調
句調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也可以對句中需要突出的部分做拖長音處理,常用來傳遞言外之意。
4.語速的變化
語速,即在單位時間內文字或表達意義的語言符號所呈現的速率,在此指的是朗讀的速度。語速有快速、中速和慢速之分。一般來說,遇到情感激動、歡欣雀躍、緊張的內容語速會快一些;遇到悲傷的、沉重的內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陳述、說明、議論則用中速。
(五)采用多樣化的過程評價語言和方法
1.評價主體要多樣
由于課堂時間緊湊,多采用教師評價,一來主觀性較大,二來學生也無法借助自己評價促進自己的朗讀水平發展。建議以綜合評為主。例如:開展小組式的朗讀學習,由組長進行評價;同桌互評;學生自評等。
2.評價語言要豐富
教學評價語言需要依據學生的行為和結果來落實。但是,實際授課時教師為了鼓勵學生參與朗讀,多會以積極的口吻評價,比如“你讀得很好”“你真棒”等。可是,這類型的評價語言對于中高年級的孩子而言已經無法得到滿足了,他們需要得到更具體的肯定。建議評價要具體,比如告訴學生“你在讀句時節奏拿捏得很準確”“你的語音準確、語調優美”等。
3.多角度的評價
在班級中張貼朗讀光榮榜,將每周的朗讀評價量表成績匯總,實行獎勵機制,以給學生朗讀的動力。
【參考文獻】
[1]薛法根.重論閱讀教學的四個要素[J].江蘇教育研究,2008(24):4-8.
[2]曹金花.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策略探微[J].學周刊,2019(11).
[3]馮小燕.小學語文有效朗讀教學研究[J].甘肅教育,2019(06).
[4]徐琳.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10).
[5]周凌燕.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08).
[6]尤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技能訓練[J].當代教研論叢,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