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肖涵
摘 要:將民間美術資源融入、滲透、貫穿到美術學習之中,能有效地彰顯民間美術資源的意義和價值。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媒體為手段、以生活為載體、以實踐為表征、以作品為支撐,引導學生審美感知、理解、創造和評價。充分發掘民間美術藝術資源,用民間藝術資源陶冶學生的情操、升華學生的情感、滋養學生的心靈、潤澤學生的生命,是美術教學的應然使命。民間資源的引入,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美術學習力,發展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美術;民間資源;資源應用
民間美術是我國各民族人民的智慧結晶,是美術教學的重要課程資源。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掘民間資源,將民間美術資源融入、滲透、貫穿到美術學習之中,從而彰顯民間美術資源的意義和價值,同時煥發美術課堂學習的生命活力。民間資源非常豐富,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發掘感興趣的、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民間資源,讓民間美術資源成為學生美術學習的重要載體,成為學生美術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以媒體為手段,促進學生審美感知
學生學習美術首先要感知美術作品。美術是一門視覺藝術,“看”在美術審美鑒賞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美術教學中的“看”并不是簡單地將學生扔進圖像、圖形、圖案等的海洋之中,而是要激發學生的美術思維,催生學生的美術想象。在美術教學中,教師不僅可以給學生提供現實性的美術作品,而且可以給學生提供虛擬性的作品。一般而言,這些虛擬性的作品往往是借助于多媒體課件進行展示。
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民間美術作品,能拓展、延伸展示的時空。民間美術資源是相當豐富的,它因地域不同、時間不同、材料不同、制作手段不同等而內容多樣、形式多樣、風格多樣等。美國著名教育家加德納認為,學生感知能力發展為學生審美偏愛奠定了基礎。比如教學“對折剪紙”這部分內容,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剪線、剪形、開口剪等基本剪紙技能,更要引導學生認識剪紙的對稱性、引導學生欣賞剪紙的美感,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等。教學中,筆者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民間剪紙作品藝術,展示了民間剪紙藝人的剪紙過程。通過觀看多媒體視頻,學生認識到剪紙民間藝術的發展歷程,認識了中國南方和北方的不同的剪紙藝術風格等,比如南方的剪紙相對來說比較秀麗,而北方的剪紙相對來說比較粗獷等。尤其是,通過觀看多媒體視頻,學生對剪紙的對稱、均衡、對比、協調、節奏、韻律等有了深刻的認識。剪紙之于學生不再是靜態的藝術品,更是感性的、火熱的生命實踐活動。通過觀看視頻,調動了學生剪紙的積極性,讓學生產生了剪紙的欲望,促進了學生動手實踐活動。
將民間美術資源引入美術課堂之中,不是依靠教師枯燥、機械的說教,而是依靠教師動態、靈活、直觀地展示。只有引導學生深入地“看”、本質性地“看”,引導學生品味、揣摩,才能讓學生掌握剪紙的特征以及剪紙的結構過程。在觀看過程中,學生還自覺地拿起剪刀,跟隨視頻進行模仿,從而創作出屬于學生自己的剪紙。
二、以生活為載體,促進學生審美理解
民間資源是一種扎根于生活的資源,因而與生活有著天然的親近,有著千絲萬縷的因緣關系。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將美術鏈接學生生活。以生活為載體,能促進學生對民間美術課程深度的審美理解。在引導學生進行美術學習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民間美術資源進行細節觀察,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民間資源的美術元素,從而引導學生進行審美分析,促促進學生審美判斷力的提升。
以“布藝”這一民間資源的引入、教學為例,布藝是一種布上的藝術,是中國傳統民間工藝的一朵瑰麗的奇葩。布藝往往是以“布”為原料,集民間剪紙、刺繡、制作工藝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著眼于布藝的形狀、大小、線條粗細、色彩冷暖等進行鑒賞。布藝造型多樣、風格多變、色調淳樸、輕巧實用,蘊含著一種天然的清新、樸拙的民俗風情。在教學中,我們一方面啟發學生思維:布藝創作應當用怎樣的面料?另一方面啟發學生想象:可以采用怎樣的顏色、形狀等來制作布藝?一方面是布藝的質料問題,一方面是布料的形式問題。學生根據經驗進行交流、研討。有學生認為,細膩、輕薄富有質感的面料可以用來制作女孩兒的紗裙、水中搖動的魚尾等;有學生認為,紋理粗獷、厚重的布料可以用來表現建筑、動物等;還有學生認為,感覺比較硬、顏色比較鮮艷的布料可以用來制作一些立體的東西,比如做書包、做玩具,等等。在審美判斷的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模仿制作民間工藝美術。如有學生做了一個老虎,其中用毛線做老虎的胡須,用亮片制作老虎的眼睛,用手繪花紋做成老虎的身體,用鉚釘做成了老虎的四腳,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充分展現了學生對布藝這一民間藝術的理解水平。
民間藝術往往不是存在于藝術博物館之中,而是存在于尋常百姓家的。民間藝術具有民俗性、生活實用性、商品性等特征。在美術教學匯總,教師要鼓勵學生深入到民間,去采擷民風,去捕捉流散在民間的藝術資源,并將之引入美術課堂之中,促進學生美術學習。在美術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將民間美術資源進行加工,并將之應用裝飾到生活中去,讓民間美術藝術服務于生活,讓民間美術藝術為生活服務,成為生活的一種點綴、裝飾。
三、以實踐為表征,促進學生審美創造
將民間美術資源引入美術教學之中,要引導學生積極展開實踐活動。以學生的實踐活動為表征,能促進學生的審美想象、審美創造。中國的許多民間美術資源其語言都是象征性的,它往往不是以像或者不像作為評價標準,而著重表現一種意象、靈性,追求一種神似。因此,民間藝術有助于學生的美術認知,有助于激發學生的美術想象力。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動手做,敞亮學生的美術思維,引領學生的美術表達。
以民間工藝美術面塑、泥塑等為例,在人教版小學美術教材中,也有這一類民間工藝美術。作為教師,要在教材的基礎上,以教材為依托,充分發掘民間的美術資源,尤其是鄉土性的美術資源等,促進學生的美術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學生美術操作力的發展,更要注重學生設計力、研發力的發展。既要引導學生表現出具有民間風味、民間特質的美術作品,又要引導學生大膽創新,突破民間美術相關的束縛,讓學生的本質力量得到充分地顯現、展現。在實踐的過程中,能促進學生大腦、眼睛和手的協調,提升學生的專注力。要豐富民間美術課程資源內容,引導學生掌握一些表現手法、技藝等。比如在面塑的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掌握搓條、展片等技藝。比如筆者在教學中,很多學生用面塑表現、創造小動物。其中有一位學生表現的是熊貓,通過剪、壓、捻、擰等幾種不同的實用的方式將熊貓的憨態表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向教材學習、向老師學習、向同學學習,而且向家長學習、向民間藝人學習、向社區民間藝術專家學習,等等。當學生通過實踐創作出形神兼備的面塑時,就自然地產生了一種自豪感、成就感,進而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民間藝術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民間藝術學習的積極性。
實踐是學生本質力量的表征,也是民間藝術的可視化呈現。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進行民間藝術鑒賞,更要引導學生進行民間藝術實踐,從而將民間美術的賞美、立美與創美等結合起來。民間美術課堂教學由此彰顯出一種生命的活動、實踐的氣息。學生的民間藝術的創造力得到勃發、展現。
四、以作品為支撐,引導學生審美評價
民間有許多經典的作品,這些經典的作品往往代表著民間藝術的精華。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以經典的、有代表性的民間藝術作品為支撐,引導學生進行審美評價。通過審美評價,促進學生發現植物之美、動物之美、山水之美、民風之美等,發現禮儀之美、服飾之美、裝飾之美、人文之美等。通過審美評價,學生會形成“民間藝術的眼光”“民間藝術的大腦”等。通過民間經典藝術的學習,能培育學生的審美觀、人生觀,進而對學生進行審美人生教育。
比如印染工藝是民間傳統的工藝,與學生教材中的美術學習有一定距離。在美術教學中,筆者將這一民間工藝引入美術課堂,與教材中“設計文化衫”“千姿百態的帽子”等相關內容結合起來教學。在教學中,我們專門邀請了南通藍印花布的一些專家、藝人走進課堂,將經典的藍印花布藝術品呈現出來,引導學生認知。在欣賞中,學生領略到藍印花布的圖案之豐富,有植物圖案、動物圖案、人物圖案、其他圖案等;領略到藍印花布的形式之美,其中有對稱結構、重復結構、發散結構等;領略到藍印花布的豐富的內涵,其中諸如諧音表意、圖像表征、含蓄隱喻等;認識到藍印花布的工藝流程,認識到藍印花布的傳承人,等等。通過經典藝術品的學習,學生對藍印花布這種民間藝術的認識逐漸從膚淺走向了深刻。由于學生逐漸認識了藍印花布,因此學生逐步地學會了評價藍印花布。在民間工藝美術藍印花布的鑒賞中,學生已經能初步說出一些藍印花布中的美術元素 。積極有效的評價孕育了學生的“審美心靈”,成就了學生的人生觀、審美觀。通過對民間藝術的評價,提升學生的美術學習力,發展學生的美術素養。
民間美術資源折射了民間的風土人情,洋溢著絢爛而熱烈的生命力,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掘民間美術藝術,用民間藝術陶冶學生的情操、升華學生的情感、滋養學生的心靈、潤澤學生的生命。將民間藝術傳承、發揚、創造,是美術教學的應然使命,也是學生美術學習的應有責任。
參考文獻:
[1]張學而.小學美術課堂合作學習的實施與評價 [J]. 教學與管理 . 2020 (17)
[2]馮迪壘.美術教學自創繪本的困境及其突破[J]. 教學與管理. 2020 (02)
[3]郭玉文. ?在小學美術藝術評價中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策略研究[J]. 教師. 2020 (17)
[4]劉劍眉. ?提升小學生藝術審美認知能力的有效策略[J]. 江蘇教育研究. 2018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