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相較于傳統的單篇文本閱讀,群文閱讀最明顯的特點為課堂容量大、閱讀數量多。基于此,文章在肯定群文閱讀教學實施的意義的基礎上,梳理了其在小學語文課堂運用中存在的一些低效現象,并結合成功經驗提出組織群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28-0022-02
引? 言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各地如火如荼開展,語文學科的閱讀教學改革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最為關注的問題,他們在閱讀的方法、范圍及速度等方面都展開了深入的探究。群文閱讀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研究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運用方法,對拓寬學生的閱讀面、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都大有裨益。
一、群文閱讀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應用意義
首先,增加學生的閱讀量。《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其中,規定小學低、中、高三個階段學生的課外閱讀量不得少于5萬字、40萬字、100萬字。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是極其重要的。而在群文閱讀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結合議題內容選擇合適的課內、課外閱讀材料,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滿足他們的多樣化閱讀需求[1]。
其次,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向學生傳授有效閱讀的方法,而不是只教會他們分析教材上課文的方法,要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正向遷移。例如,在教學散文時,教師僅僅借助一篇課文就想達到讓學生理解“形散而神不散”這一特點,是非常困難的。學生課下根本不會主動思考,只是被動記憶。但是,教師如果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整合多篇散文,就能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分析,總結出散文的表達特點。
最后,促使教師轉變閱讀教學方式。《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自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實際教學中,不少小學語文教師在解讀課文時,經常用模式化的方式來分析文章,對學生進行指導,這樣不但剝奪了學生自主思考的空間和時間,而且難以發展他們的閱讀思維。而群文閱讀對議題和文章的數量沒有硬性要求,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自主閱讀的機會,可以在備課過程中大量地閱讀,積極創新教學方法,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
二、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教學方面的問題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需要教師突破傳統教學思維的束縛,傳授給學生有效的閱讀方法,使其能夠在閱讀除課文外的材料時進行遷移和運用,從而不斷地將這些閱讀方法和技巧內化為自己的能力。但是,筆者通過對語文教師的訪談及課堂教學情況的長期觀察發現,不少教師雖然鼓勵學生閱讀,每天規定學生放學回家后讀什么,讀多長時間,寫讀后感,但這些僅僅是走形式,無法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這種現象的出現與教師自身對群文閱讀模式理解不到位有關,他們缺少大量的實踐經驗,更多的是用舊經驗來組織群文閱讀教學,相應地,效果自然會差一些。
(二)學生學習方面的問題
首先,低學段的學生由于識字量較少,認知能力弱,在閱讀時基本上都是圖文結合,一邊用手指著字,一邊默讀或有聲讀,這樣在進行群文閱讀時不僅速度慢,效率也低。其次,中學段的學生有了一定的識字量和閱讀量,喜歡閱讀課外書籍,部分學生對圖書還會自主選擇,如愿意讀故事類、科普類等讀物。但大部分學生對古詩文敬而遠之,原因是其不易理解。最后,高學段的學生經過之前的學習已經養成了一定的閱讀習慣,有了閱讀的主動性,讀書的目的性更加強烈。但是,很多學生沒有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不愛做筆記,閱讀效果不理想。
三、小學語文課堂開展群文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選擇群文閱讀關聯組合課文
群文閱讀教學的組織需要先確定某一個具體的議題,然后圍繞議題去選擇并關聯組合課文。在議題的選擇上,語文教師應注意從學生的認知實際及教材中的單元主題出發,圍繞閱讀教學目標,選擇學生感興趣且能夠積極參與進來的議題。教師可以挑選教材內的幾篇課文,也可以采用“1+X”模式,即在教材中選一篇、課外選幾篇的組合形式。例如,結合教材中《牛郎織女(一)》這篇課文,筆者給學生設計了一節以“民間愛情故事里的秘密”為議題的群文閱讀課,選取了民眾耳熟能詳的《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這些民間愛情故事作為閱讀文本,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民間文學的魅力。
(二)任務驅動群文閱讀落地
選定議題后,為了讓學生快速進入群文閱讀學習的狀態,筆者為學生布置了相應的閱讀任務單,圍繞幾篇閱讀材料巧妙設計有價值的問題,并將多篇文章融合到一張表格中,幫助學生梳理、整合文本。這樣既有助于驅動學生的閱讀思維發展,訓練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篩選有價值的信息,又能有效提升他們的閱讀速度和能力。
例如,在上述中國古代民間四大愛情故事的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如下閱讀任務:(1)默讀全文,說一說文章中人物的品質和人格魅力。(2)文中有哪些情節讓你最為感動?(3)找出四篇文章的共同點和不同點。通過上述任務的自主合作探究,師生共同總結出中國民間故事的特點。在學生尋找上述三個問題的答案的過程中,教師以理性的思維引導他們對比文本之間的異同,分析主人公之間有什么異同——他們經歷的愛情模式、凸顯的愛情觀的異同;分析反面人物形象的共性。不同的民間故事卻有著相同的情節發展模式,這樣的創編反映的是勞動人民的心聲。
(三)完善群文閱讀教學評價體系
群文閱讀教學的效果需要一定的標準進行評價,為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結合群文閱讀教學的特點,設計并不斷完善群文閱讀教學評價體系。筆者認為,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考慮組合文本的選擇是否與議題相符,是否符合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還要結合學生的閱讀效果和能力,如概括提煉信息能力、分析總結問題能力等,調整教學策略。
(四)布置群文閱讀作業鞏固提高
群文閱讀作業是基于群文閱讀教學進行設計的,與傳統的語文課外作業存在很大的不同,主要體現為探究性、開放性和思維訓練。群文閱讀作業不會出現抄寫、默寫等基礎性作業,而是倡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去閱讀學習,重在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筆者會以閱讀卡、表格、思維導圖及寫作等多樣化的形式給學生布置群文閱讀作業,這樣能夠促使學生從“學會”逐漸達到“會學”的高度,實現鞏固課堂所學、拓展閱讀思維的目的。
例如,在“民間愛情故事里的秘密”群文閱讀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夠清晰地看出中國古代愛情故事的相似和不同之處,以及在創作上的特點,筆者給學生布置了群文閱讀作業單(見表1),以幫助學生梳理這些愛情故事的情節。
學生課下通過完成這份群文作業單,既能夠了解更多的中國民間愛情故事,又可以掌握求同、比異的閱讀策略。
結? 語
綜上所述,群文閱讀是伴隨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產生的一種新型閱讀教學模式,但實際應用中存在低效甚至無效的情況,導致不少教師開始懷疑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可行性。基于此,小學語文教師應深入理解群文閱讀的內涵,做好準備,尊重學生認知差異,選擇合適的策略,充分發揮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優勢。
[參考文獻]
林丹.關于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的研究[J].中國培訓,2017(02):134,137.
作者簡介:李建中(1975.8-),男,甘肅古浪人,一級教師,多次獲國家級、省市縣級作文競賽“優秀指導教師”、縣級“優秀輔導員”稱號,以及縣級四課比賽優勝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