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開始注重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美術工具材料。學生只有了解不同工具材料的特性,掌握不同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才能有效地使用各類工具材料。因此,結合小學美術教學實踐,對教學中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進行探討很有意義。
關鍵詞:工具材料;趣味教學;小學美術
中圖分類號:G40-014?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28-0081-02
引? 言
小學二年級的學生非常喜歡上美術課,特別是手工類課程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創作熱情。二年級學生已經學過“拼拼插插”“賀卡”“感覺肌理”“什物拼貼”等內容,并能夠運用工具進行簡單的剪、貼、拼等。但二年級學生在之前的手工類課程中接觸的工具材料大多是卡紙、皺紋紙等,對瓦楞紙這種新型工具材料缺乏了解。瓦楞紙與卡紙的區別很大,如何利用瓦楞紙特殊的肌理、紋路、色彩等進行大膽的想象創作,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學生充分體驗工具材料的趣味性和特殊性,引導學生在體驗過程中進行巧妙地創意設計。
一、探尋材料“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特別是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教師應首先思考如何讓學生喜歡美術工具材料,這也是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基礎。二年級學生在此之前接觸的大多是從商店里買到的一些手工材料,他們沒有變廢為寶的意識。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喜歡上普普通通、沒有鮮艷色彩的工具材料非常重要。因此,筆者在課前布置了兩個小任務,讓學生自己尋找生活中的美術工具材料和體驗使用這些材料的樂趣,從而調動其積極性,激發其學習興趣。
(一)尋之“趣”
瓦楞紙箱是現代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用品,雖然它隨處可見,但人們不會刻意地觀察它、收集它、利用它。在生活中,學生其實經常接觸各式各樣的瓦楞紙箱,如水果箱、啤酒箱、廢舊的紙盒等,但很少有學生玩一玩、撕一撕、變一變,他們從未發現這種材料特殊的肌理趣味和獨特的美感。
二年級學生之前做手工接觸到的工具材料大多是彩色卡紙,對這種紋路、肌理比較特殊的材料的認識較少,更別說要對其進行大膽創造了。因此,在課前,筆者要求學生自己動手收集生活中的瓦楞紙,一方面培養學生變廢為寶的意識,讓學生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重視對廢舊資源的循環利用;另一方面讓學生在收集過程中感受這種新材料的特殊性。
(二)撕之“趣”
廢舊的瓦楞紙并不可以直接使用,必須將其撕開才會發現這種材料的特殊肌理。通過親手嘗試,學生發現厚的、大的紙箱比較好撕,一些薄的、小的則比較難撕。學生的思維五花八門,他們遇到問題后往往會不遺余力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不斷嘗試,學生發現對一些比較難撕的瓦楞紙可以用牙簽戳、用抹布搓、用剪刀戳、用水浸泡等方法。撕開的瓦楞紙凹凸不平,這種普通的材料竟然有如此特殊的肌理效果,這與他們平時接觸到的卡紙、彩紙、皺紋紙有很大的區別。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感受到了材料帶給他們的樂趣。
其實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如此普通常見的材料到了學生的手中就有了特殊的美。通過課前尋瓦楞紙的活動,學生的好奇心被激發,他們感受到發現的樂趣,在動手和動腦中積累了經驗。學生開始學著自己研究和發現不同工具材料的特殊性,而且非常享受趣味實踐的過程。
二、體驗材料“趣”
(一)制作之“趣”
課前的尋瓦楞紙和撕瓦楞紙讓學生體驗了發現的樂趣,積累了經驗。學生通過自己的雙手和大腦體會和研究瓦楞紙這種工具材料的特殊性,既獲得了成就感,也懂得了學會發現身邊的美。既然學生對這種新型材料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那么怎樣利用粗細肌理不同的瓦楞紙做出不同的造型就成為本節課要解決的重點問題。為了解決這一重點問題,筆者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1.學生示范,啟發想象
學生的創意層出不窮,他們已經學過“像什么呢?”“難忘夏天”等,對撕紙畫已經有所了解。二年級學生的表現欲望比較強,筆者抓住了學生的這一興趣點,請學生當“小老師”示范撕的方法。筆者讓學生動手,發揮想象,隨意撕出一些形狀來。瓦楞紙在學生的手中仿佛具有了魔力。不一會兒,學生就撕出了小動物、小汽車、手、鉛筆等形狀。
2.對比觀察,掌握方法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但教師的引導同樣重要。瓦楞紙這種新材料有著特殊的肌理效果,使用起來和平時的手工材料有所不同,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制作方法是十分重要的[1]。學生只有掌握了一些基本技法,才能在此基礎上靈活運用和自由創造,做到有的放矢。學生仔細觀察教師展示的作品,不難發現其中蘊藏的一些技法,如剪、貼、卷、戳、畫,等等。在學生找到材料使用方法后,其可以由教師演示或學生示范,從而突破教學重點。在演示的過程中,學生往往能夠觸類旁通,產生一些新奇有趣的想法。
(二)搭配之“趣”
通過啟發想象和掌握方法這兩個環節,學生基本能運用學到的方法進行簡單創作,但大多數學生的作品比較單一,形式相對簡單。如何巧妙地利用瓦楞紙色彩、肌理的不同,進行奇思妙想,發散思維,創作更有美感、趣味的作品是本節課的難點。
學生在課前收集瓦楞紙的過程中就已經發現,不同的瓦楞紙的肌理不一樣,有的紋理粗,有的紋理細。雖然瓦楞紙的顏色并不豐富,但其細細比較還是有差別的,如有的瓦楞紙是深褐色的,有的是淺褐色的,有的是米黃色的。而且不同紙箱上的瓦楞紙背景圖案也不一樣。相應地,學生在創作時就能考慮各種瓦楞紙肌理、色彩、背景圖案的不同。當把他們合理地組織搭配起來時,畫面將更加有趣味,從而取得更好的效果。二年級學生已經學過“什物拼貼”,所以在以瓦楞紙為主要創作材料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己收集生活中的廢舊材料,如紐扣、碎布、鞋帶、豆子、麥穗、吸管、棒冰棍等,進行再次美化裝飾。因為材料不同、肌理不同、色彩不同、形狀不同,學生創作出來的作品更加豐富多彩,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在教會學生使用基本的制作方法和有趣的搭配方法后,教師應鼓勵學生自主操作,消除對教師的依賴。在此過程中,教師只是引導者,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有了這些“抓手”,學生就能根據創作需求選擇合適的制作方法和搭配方法,這更激發了學生的表現欲望。美術是一門創造性學科,尤其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如若過分依賴教師,缺少主觀能動性,將很難創作出優秀的作品,這也不利于學生創造力的發展。
本節課中,筆者讓學生以小組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作品,既能夠取長補短,又能夠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讓每位學生都能體驗到美術創作的樂趣,獲得成就感。
三、展示材料“趣”
在展示環節,筆者把教室布置成一個小型“展覽會”,充分展示小組的成果,在增強教學趣味性的同時,滿足了學生渴望成功的心理。在評價方面,筆者讓學生盡量根據教師給出的一些關鍵詞進行評價,在討論中表達自己的看法,找出作品的優缺點。評價方式以自評和互評為主,筆者鼓勵學生盡可能多地發現作品的閃光點。學生通過展示、評價的環節,鞏固了本節課的所學知識和技能,也激發了對工具材料探索的興趣,培養了對新事物的探索熱情。
結? 語
綜上所述,本節課的重點在于讓學生自主研究美和發現美,使學生樹立變廢為寶的意識。整節課氛圍輕松有趣,學生在動手動腦的趣味實踐中學有所獲,從而在未來的學習中積極主動地開展自主學習。通過“神奇的瓦楞紙”的教學,學生對工具材料的興趣越發濃厚,動手實踐能力獲得提高。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程曉曉(1989.7-),女,江蘇常州人, 中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