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深刻準確指出學科教育應該和生活相結合的必要性,同時匹配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的設計理念,適應小學生學習數學學情,達成進行教學實踐的理論契合點。
教師從學科素養培養角度出發,應用該理念關注學生的素質、能力養成,開展貫穿教學設計、生成的全過程,促進小學數學知識的引導。其中通過有效評價引導學生關注數學的實質就是在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激發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學習小學數學,并自覺樹立良好的思考習慣,相機滲透德育教育。筆者利用蘇教版教材進行教學嘗試,從教育理念契合點闡述、教學設計、教學評價的改進等方面,結合提出小學蘇教的設計,促進教學的效率和有效參與度的措施。在教學實踐中,展現教育思想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陶行知教育思想;小學數學;應用案例
一、 理念契合點的闡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與蘇教版小學數學教學融合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個層次,凸顯了學生自己的創造性和獨立思考。生活教育思想表明教育的靈感來自生活,不能逃避生活;社會即學校就是從大型的教育制度角度出發,強調社會在教育中的作用和終身學習的觀念;教學做合一最終的目標就是要求學生實現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統一,以保證小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
(二)蘇教版小學教材的特點
蘇教版教材的教學起點是學生已經擁有的知識基礎和知識經驗,問題情境是貼近兒童生活的,堅持利用師生探究合作的方式推進課堂互動,推進小學數學的應用,從課堂聯系到課外,聚焦數學的基本規律,以夯實基本方法為目標展開遞進式的學習。這與陶行知教育思想吻合,從而更加適應7~12歲左右小學生探究,有效培養各項數學能力,尤其是親身經歷的反復嘗試的學習習慣以及思維力,是對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最有效的培養路徑。
(三)陶行知在數學課堂教學工作中的踐行指導作用
生活教育理論應用數學教學的作用主要體現在:1. 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學生能夠脫離局限范圍內的無意義學習,發覺學習最有價值的意義就是與生活相聯系。對學生而言,學習興趣的提升是毋庸置疑的,學懂新知識的強烈求知欲促使學生學習能力提升;2. 從教師角度看,融入生活教育理念的教學會帶給教師不小的課堂管理工作,但從最終的效果來看,學生能更加牢固掌握知識基礎,師生互動、生生探究、課堂生成將更加的有效。學生的高效學習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放教師,使得教師工作獲得輕松和靈活的益處。3. 從課程改革出發,突出教學評價的改進,創造性把陶行知教育理念應用到小學數學教學評價,發揮評價的指揮與引導功能,進而突出生活教育以及創造教育的理念,提供有效的途徑。在新時代課程的大背景下,人們越來越多地強調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體地位,保障交流與溝通的質量,促進德育滲透、習慣培養、探究熱情等發展。
三者融合是基于教學實用性而言的,只有充分發揮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學生學習從起點到發展區的推理作用,架構在蘇教版教材的課堂內外,才能最大限度實現有效的、豐富的課堂效果形成。將生活教育理念與數學教學相結合,既有利于對課堂的打磨,更是促進學生積極探究,長遠發展的高效之路。
二、 實踐的融合:案例剖析需要深刻研學情、重教學策略、優化教學評價
(一)遵循理念,深化學科認識,尊重學情
小學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同時也是聯系生活實際非常密切的學科。只有建立在學生最近經驗基礎之上的學習起點,加之充分解放學生的感官參與,融合學生天性,這樣才能在預設引導中找到課堂的提升之路。而數學的學科內涵就是培養學生探究力、實踐力、思維力,豐富對定義的理解。
小學生們天性天真活潑、能想敢做能說膽勇,更是好奇心重,天馬行空,需要激發并充分利用心理優勢,拒絕刻意的教育扼殺。故而數學教師們就應該在教學課堂上充分釋放好小學生的表達欲望,用寬松、和諧、自主作為課堂學習的主旋律,營造一個和諧生活化的課堂學習氣氛。
比如:教師在課堂進行蘇教版本的“24時計時法”的課堂教學時,可以通過播放“兒童電視臺的節目預告”的動畫片段或者聲音,讓全體學生一起猜測是兒童電視臺的哪些少兒節目。然后接著發問:誰知道這個電視節目每天什么時間開播呢?全班有的同學直接說晚上8點,也有的同學則直接說8點。教師再次提問:電視上到底是怎樣正確標示時間的呢?此時,教師可以播放“兒童節目預告”的視頻片頭,學生會發現在廣播右角處所標著的是“20:00”。此刻可能有學生說:“這是24時計時的方法。”
(二)教學策略突出整體設計,利用教材資源強調學生的實踐性
數學知識的學習目標是認識和服務生活,學以致用探究生活奧義。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我們能夠通過結合具體生活實際的問題來編一些切合實際可以應用的主要題目,并進行實踐性的練習或者動手操作,創設“生活情景”,開展表現性的演練,就有可能促使我們的創新意識和自主探究能力也會得到逐漸培養。
1. 鉆研課本教材,基于小學生,讓我們的數學課堂變得更加生活化
教師對學生的課堂教學評估于我國中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重大促進意義。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活的教育、“三個需要”理念,其中活的教育主要指的就是對學生自己進行真善美等優秀品質的培養,而“三個需要”則主要包括:需要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需要因材施教以及需要民主化的教學氣氛。中小學數學課堂上的老師在對每個學生做出評價時,不能僅僅只將每個學生的科目成績當作唯一評價標準,應當更多地重視學生自主性學習活動全過程中的價值觀和評估,同時還需要對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思想、情緒態度、思想認識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關注。
例如,在進行“面積單位換算”等活動教學時,老師就可以組織一個室內拼圖活動,讓孩子們在進行過程中認識到單位換算,進一步明確面積的含義就是占有空間的大小。單位之間的進制是相對固定的,豐富的感知方便學生感受大小,這樣就能夠讓孩子們在親身經歷中更加深入地認識并了解本節課的知識點。
2. 讓學生成為課堂的小主人
陶行知先生提出:“把課堂教學做成就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我們必須在做上教,在做下學。”蘇教版教材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實際的數學問題和模型,讓他們自己動手去操作、看看、思考。教材中創設了運用大量數學知識的教育情境,密切地聯系生活,比如:豎式計算中的改錯引用了啄木鳥的情景;面積學習時候,根據鋪地磚的設計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試一試和做一做,給予了學生參加更多的實踐性活動和探究數學課堂的機會,有助于引導學生更全面、準確、深刻地掌握和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再比如:畫一畫、圈一圈都是很有用的方法,提高了學生分析和處理數學問題的能力。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的。
3. 教學策略基于“教學做合一”理念的落實
學生本身就是一個學習主體,并非被動的一種知識傳遞的容器或者是嗷嗷待哺的嬰兒。陶行知在報告中指出我國傳統課堂教育中,學生很少將自己在學校中習得的知識應用到日常教育和實踐中的弊端,倡導改變學校課堂教學嚴重脫離實際,學生的學習僅為了應付考試的現狀,提倡將教、學、做緊密結合起來,讓每一個學生通過自己的雙手,自己的眼睛,創新和創造自己所需要探索的未知世界,從而真正達到認識和理解世界的目標。融入“教學做合一”理念的課堂,提升了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培養了學生的思維和學習效率。
我們必須要注重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綜合創造性,啟發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探索思維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對數學問題的主動解決以及方法應用能力,這是其中的關鍵。教師在組織開展數學課堂教學研究過程中,要積極地主動引導他們通過研究問題發現問題、探索方法解決問題。因此,教師應盡量多地為廣大學生創造一個豐富活動的學習情境,給予廣大學生以一個充分發揮想象力的學習機會和活動時間。比如,在引導學生利用七巧板拼組各種圖案的時候,教師可以首先引導學生想象要拼組的形象大致的輪廓,注意利用分割。所有孩子與生俱來都具有創造的潛能,但他們的創新意識并非一定只有它才能自己得到發展,而是它所需要的培養和鼓勵與支持。
(三)教學評價激發學生主動性和學習的新形式
1. 采取創造性評價
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評價應當具有一定的創造性,在陶行知教育理論下,教師在評價學生時應當重視對學生創新意識和精神的評價,以促進學生的創新性發展。借助這種具有創造性的課堂評價模型,可以促使學生對數學知識得到真正的發現和創造,學生在一種開放狀態下自主掌握數學知識,當然,這種評價方式離不開一定的實踐經驗。例如:在進行“統計圖”知識內容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調查以及對調查的數據進行分析,獨立繪制熱門綜藝前五名的統計圖,然后,再引導學生就自己的統計圖展示講解,教師以及部分學生充當評委,對學生的講解情況進行創造性評價。
在課堂教學內容的設計上主要是基于對學生的一些已有知識和經驗,學生較為熟悉和感興趣的內容能夠激發出學生對課堂教育的興趣。這種方法看似很簡單,可以應用到現實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中。
2. 利用學生合作的方式教育
小組合作與小老師幫扶相結合,促進學習方式優化。“是要讓小孩教小孩,小孩把自己的事情教給他們,這樣做既是一種教學方式,也是一種學習。”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精髓,就是要充分認識到孩子的個性特點和創新精神。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推選小組長擔當小老師,并利用小老師之間的評比、考核,促進小老師團隊的成長,在交流中更新學生原始認知,進行階段性的提升,更加親近的交流、有效的溝通、友誼更密切,效果告別了成年人和學生之間的認知不同,點對點更加直接有效。
三、 結語
文章主要是對陶行知的生活化教育理論在蘇教版小學數學課堂教育中的應用與實踐問題進行的分析探究,具體的教學案例作為證明初步預判,可能會給一線學校教師們在蘇教版小學數學課堂教育中提供一定的借鑒參考,期盼著更多教師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讓我們把小學數學與陶行知的生活化教育理念充分地融入其中,以促進學生發展,告別脫離實際的尷尬境地,告別脫離生活經驗的脫鉤現狀,告別學用脫節的不利情況。
我們在新形勢下所要進行的課堂改革,應該積極汲取理論的營養,做好聯系社會生活的實際、做好捕捉當下生活的素材,做好從課堂中走進人類生活這三件事,實現對學生的培育。聯系到生活實際,則如何引導在教授數學知識的同時引領學生進行思考、鼓勵小孩子的求知欲和嘗試,促進學生對知識轉化成思維,進而走進生活。問題也是鑰匙,嘗試是方法,探究生活充滿了樂趣,培養思維力、強化信心,并樹立起“終身學習”的思想,滲透德育的提升,今后學習將充滿活力和潛力。
參考文獻:
[1]繆惠容.教學做合一理念下的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0(6).
[2]滕永浩.淺談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中的應用[J].中外交流,2020(2).
[3]向建平.數學教學應遵循數學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原則[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48).
[4]曾俊花.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踐[J].學周刊,2018(12).
作者簡介:
沈秋,江蘇省昆山市,昆山市花橋集善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