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瑩
【摘要】本文立足于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際情況,從“立足學科目標,創設有效教學情境”“貼近日常生活,深化學生情感體驗”“改進教學評價,衡量道德教育效果”三個方面出發,對如何深化學生素養,構建高效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進行分析與探究。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九年級;有效教學;生活化;改革評價
前言:
道德與法治作為基礎教育最為重要的學科之一,是基于學生日常成長的六大板塊進行深化設定,意在通過螺旋上升的方式提升學生素養,促進學生形成道德素養、完善認知水平。當然,這對于任課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課教師需創設相關的教學情境,助力學生能夠在實際學習的過程之中全身心的沉浸在課堂。當然,生活化教學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指導學生貼近生活,積極思考,才能助力學生將道德與法治運用于生活。在這一過程之中,教師與學生不再是對立面,而是相互促進的整體,在這一過程之中彼此相互評價,這正締造其高效地道德與法治新課堂。
一、立足學科目標,創設有效教學情境
對于教學情境的搭建是教育教學之中重要的手段之一,想要全面深化學生素養,促進學生走進道德與法治課堂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讓學生身臨其境,才能將自身帶入,充分思考道德與法治重難點,理解課堂教學的深意。以《開放互動的世界》一課教學為例,首先任課教師可以播放一段小視頻,視頻之中是中國一步步發展的變遷過程,此時任課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思考:是什么催生祖國一步步地變化呢?此時學生們帶著這一問題進行學習,在課本教學過程之中,學生認識經濟全球化和多樣文化帶給人們日常生活交往、經濟交流、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各種好處,從而激發人們熱愛共同家園、珍惜今天美好生活的情感。最后,任課教師再指導學生說一說內心感悟:“當下的世界是一個互動和開放的世界,我們要積極吸納優勢,又要保有自己的特色,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助力祖國走向方榮昌盛。”這樣一來學生能夠真正實現立足課堂,充分反思,挖掘教學真諦。
二、貼近日常生活,深化學生情感體驗
生活化教學高效教學的基礎,高效課堂的教學目的不僅僅是要深化學生理論知識,更是要助力能夠實現活學活用。想要實現這一點則需對于任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課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之中的實例,深化學生認知,助力學生重難點的深度理解。以《建設美麗中國》一課教學為例,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勇擔社會責任,積極參與社會。從日常小事做起,保護環境,綠色生活,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自己的力量。此時任課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說一說內心感悟,有學生說:有學生說:“最典型的是環保見行動,大眾更關注環境保護意識,看到隨意丟棄的垃圾會主動撿起,具有白色污染的塑料制品也會逐步拒絕使用。”還有學生補充:“建設美麗新中國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分隔不開的聯系,作為一名學生,我們要發揮自己的能力,積極學習,從身邊小事做起,做文明事,說文明化真正成為積極向上的文明傳播者。”在這樣的教學引導下,全面深化了道德與法治體驗,在生活之中強化了學生認知。
三、改進教學評價,衡量道德教育效果
教學評價是推動道德與法治教學走向更加高效的一種表現,通過學生反饋,任課教師能夠逐漸先進的教學方法,引入現代化的教輔設備,促進教學直觀性、教學資源的分享性在教學之中占據重要地位,讓學生在多媒體課件輔助下學習更多的知識,由此不僅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也能夠促使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進一步加深自己的記憶和認知。以《與世界緊相連》一課教學為例,結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為世界經濟繁榮和發展、多元文化交流與融合、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的重要貢獻,感受今日中國對世界的深遠影響,樹立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這樣一來,學生能夠理解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這需要我們全面深化改革。在教學結束之后,有學生反饋自己對于課堂重點把握不到位,那么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則會著重突出重點,如:中國在世界舞臺上承擔了什么責任呢?如何對待人類文明的態度?中國與世界緊密融合展現了什么特點呢?這樣一來學生則能夠基于此進行深化整理,讓學生在夯實基礎的過程中掌握學習重難點,這不僅僅更夠深化學生的基礎素養,對于學生的應試能力與實踐運用能力都助益良多。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于道德與法治的深化探究是十分必要的,課本教材與實踐教學也多忽略對于該部分能力的培養與滲透,進而造成了學生重理論、輕實踐,重成績、輕素養的畸形教學偏差。因此如何尋找實踐課堂的不足,如此解決教學問題,推動知行合一,下文將從多元角度進行詳細解析。這就需要任課教師在實踐課堂中深化研究,不斷思考,真正助力學生形成知識與素養并駕齊驅。用特色的有效的教育手段針對性地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也能夠讓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知識很好地聯系起來,在無形中將學生培育成有責任、有擔當的優秀公民。在以后的實踐教學中,筆者將持續關注“九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探究”這一重要課題,以期真正提升學生素養,為深化學生道德素養貢獻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張蓉. 基于生活化思維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的探討[J]. 學苑教育, 2017, 000(004):P.96-96.
[2]涂順琴. 如何讓思想品德教學生活化[J]. 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學研究), 2017, 000(001):36.
[3]薛家平. 淺談初中思想品德課有效課堂教學的五個策略[J]. 教育探索, 2018(06):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