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影
摘要:思政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成員施加影響,使其形成社會發展所需的思想品德。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中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因此,在新時期思政教育肩負著為我國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使命。
關鍵詞:思政教育;高中地理;實施路徑
引言
新一輪教育改革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因此,思政教育不僅是政治學科教育的任務,也是各個學科教育的任務。新版高中地理教材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導向,強調在堅定文化自信的基礎上,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新教材具有豐富的課程思政內容,利用地理新教材鮮活的素材和情境對其進行深入挖掘和拓展,能很好地進行思政教育,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1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的現狀
1.1對思政教育的認識片面化
統計結果顯示,關注地理教學前沿和新課程改革的教師占調查總數的15.4%;對地理思政教育非常了解或者有一定了解的教師占總數的85.3%;認為思政教育融入地理教學對學生有幫助的教師占65.2%,但仍有26.5%的教師認為在地理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的意義不大,效果不明顯。根據調查發現,大部分教師對思政教育都有一定了解,認為將思政教育融入地理教學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與生活有關的地理,鍛煉學生的能力并培養相關品格。但是,教師對如何進行思政教育缺乏全面、整體的認識。
1.2滲透思政教育的教學方法單一化
思政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學的實施狀況主要從地理教師開展思政教育的頻度和教學方法兩個方面進行調查。調查發現,僅有28.5%的教師經常開展思政教育,37.2%的教師偶爾開展,34.2%的教師很少或者從不開展。在教學方法上,73.9%的教師選擇課堂講授法,35.2%的教師選擇小組討論或辯論,24.5%的教師選擇角色扮演法,22.9%的教師選擇課外實習法。由此可見,傳統的課堂講授法仍處于主導地位。通過進一步的調查發現,在實際地理教學中思政教育的教學方法較單一,易使思政教育知行分離。主要體現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具體的、可操作的融入思政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思政教育多以宣講、口號等形式進行。如在講授“人口合理容量”這部分內容時,有些教師先讓學生在書本上劃出相關概念,然后列舉目前存在的人口、環境、資源等問題,以文本的形式告訴學生建立人口合理容量和樹立人地協調觀的重要性。
2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的策略
2.1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激活課堂思政活動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第17期《求是》雜志發表重要文章《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教育部也強調要發揮各類課程的隱性思政教育功能,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應以思政元素的挖掘應用為切入點,教師發揮主導作用是關鍵。因此,在地理課程思政教育中,教師能否發揮主導作用至關重要。如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有關“何時藍天常在”的探究問題,教師在設計課堂活動時,應發揮主導作用,使課堂探究活動真正“活”起來,可將空氣污染防治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向學生滲透“生態文明”的思政理念;指導學生對比我國與發達國家在治理環境污染方面采取的措施及時間選擇,深刻認識我國在持續提升技術水平、加強環保制度建設及落實等方面體現的大國應有的責任擔當;教師還可讓學生積極主動加入“藍天”行動計劃,為建設美麗家園努力奮斗。將“生態文明”思政元素融入地理課堂教學,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德育觀念,還培育了學生的人地協調觀。
2.2感受我國發展成就,堅定道路自信
新教材聚焦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發展成就,內容豐富。如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環境”中呈現的“中國風云四號”氣象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有助于學生了解我國在氣象探測領域取得的最新成就;引入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的一段回憶,展示我國載人航空航天事業的巨大成就,引導學生向先進人物事跡學習;在“太陽對地球的影響”中增加了我國柴達木盆地的太陽能光伏電站照片,介紹了當地利用太陽能電池板方陣將太陽能直接轉化為電能……教師要把這些成就的取得與我國新時代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理解二者之間的必然聯系,理解新時代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是取得這些偉大成就的前提和必要條件,從而使學生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2.3探尋地域文化基因,增強文化自信
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我們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能給予我們強大的精神動力,我們要自信、自覺地參與傳承。“勤以修身,儉以養德。”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教材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環境”以及“地球的水”的相關章節中都講到了地球水的分布狀況與儲量特征。萬物生長離不開水,面對淡水資源緊缺的現狀,教育學生珍惜愛護水資源勢在必行。同時,在生活中也要鼓勵學生學習發揚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切實做到“浪費不以量小而為之,節約不以量小而不為”。在教材必修二中第一章人口與地理環境中,介紹關于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的知識時,教材選取了“湖南新化紫鵲界梯田”的圖片,并介紹了梯田的修筑原理與積極意義。對于湖南省的學生來說,該案例是可以通過研學旅行、地理考察實踐等直接去探尋的,了解先祖們發揮才智,因地制宜,開墾、耕種梯田來改善生存環境的奮斗歷史,讓學生潛移默化中感受中華民族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優良傳統。
結束語
高中地理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充分利用新教材、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持續滲透融合思政教育,使思政教育與地理學科教育相互促進、合力育人,這是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的必然路徑。
參考文獻:
[1]王露葦.高中地理課程思政教育特色教學模式研究[D].信陽師范學院,2021.
[2]鄧鈞,羅玉婷,郭程軒,賴觀寶.高中地理“課程思政”教學情境特征及創設路徑[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1(03):12-16.
[3]謝思婷,楊霞.淺談高中地理教學中思政教育的滲透[J].才智,2020(17):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