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多瑞 張銀花
摘 要:在當今小學教育領域中,學生閱讀水平的高低對于自身語文學習有極為重要的影響,甚至也會影響其他學科知識的學習。小學生正處在知識吸收的關鍵期,而語文學科作為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這一階段學生語文閱讀知識掌握得牢固與否,對其未來學習有很大影響。本文主要通過對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層級培養內容展開詳細闡述,結合目前我國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層級劃分的問題,對轉變以往的讀書教育和教學形式進行深入探索,進而更好地幫助小學生提高語文閱讀的水平。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層級結構;培養措施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34-013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4.068
一、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層級結構概念
一般來說,小學語文閱讀能力通常分為文本類閱讀能力和相關類閱讀能力兩個部分。文本性閱讀能力又被細分為知識閱讀能力、理解閱讀能力和探索閱讀能力:而知識閱讀能力往往是比較淺顯易懂的,學生通過機械記憶的方式對文章中的生僻字字音、詞語的內部含義進行學習,能夠提高自身的閱讀把握能力;而理解性閱讀能力和探索閱讀能力就屬于閱讀中比較深層次的內容,需要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入理解和思考,才能領悟其深刻含義。這一部分內容是當今學校學生比較缺乏的一項能力,所以,教師為了提高學生這一能力,就要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
二、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層級結構培養的重要性
就當今我國校園教育模式來說,教師應該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探索能力,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語文閱讀知識內容,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由于閱讀是一項比較復雜的學習內容,小學生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要結合多種思維方法和閱讀方法進行學習。但是,在傳統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將精力放在了講解課文內容及分析生僻字、復雜句子讓學生進行機械記憶,對于閱讀的方法和思路則是一帶而過,這就導致了學生在閱讀階段往往只積累了一些生僻字詞和名人名句,對于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探索性的閱讀并沒有深入開展,起不到提高小學生閱讀水平的目的。根據這一現狀,教師要從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入手,深層次提高閱讀內容的層級結構,在做好知識性閱讀教育的基礎上加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索水平,幫助學生提高綜合閱讀能力,為學生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三、當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主要方式
(一)本體性閱讀
本體閱讀能力具體分為:知識性閱讀和理解性閱讀。所謂知識性閱讀,主要是對文章內容中的詞語和相關知識進行簡單的背誦和記憶,通過查詞典和反復朗讀的方法讓學生對文字進行掌握,讓學生領悟文字的內部含義并進行有效的語言積累,使學生有效掌握語文的語法常識內容[1],通過這項知識的掌握進一步對后續的段句、連句和復句的內容進行了解和學習;所謂理解性的閱讀能力,這項學習能力的掌握要求學生在平時的閱讀學習中具有一定的閱讀知識轉換能力,通過運用自身的語言概括,來描述相應的概念或形成獨立思維后的觀點,對于較為復雜的內容可以通過舉例的方式,使用豐富的語言進行閱讀內容的表達與概括。而這種文本性的閱讀內容,教師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采用讓學生理解和交流的方式。所以在分類的過程中,對相關閱讀材料的主體可以結合不同性質的標準自動進行邏輯分類,進而更加清晰地了解閱讀內容的主次順序、排序方式以及先后順序等。此外,這種能力也能幫助學生養成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讓學生借助結合上下文內容的方式,在語句中找出文章的深刻含義,進而得出自身的閱讀立場和觀點,并對文章的內涵進行合理性判斷。
(二)相關性閱讀
相關性的閱讀能力主要分為自動化閱讀能力和檢索閱讀能力兩種。自動化閱讀的能力一般要求學生能夠做到一邊思考、一邊閱讀,通過默讀或朗讀的練習,能夠在準確復述課文的前提基礎上,深刻挖掘文章內涵,并掌握一定的閱讀速度;檢索閱讀能力是指讓學生在文章中檢索出關鍵的內容,可以結合實際需求借用報紙、雜志等收集相關的信息,也要讓學生養成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和能力,對一些生僻的知識點進行自主查找和學習[2]。
四、當今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層級結構培養的問題
(一)讀書教育內容不夠新穎
以往的閱讀教學往往是以讀書教育為主,這也是應試教育背景下的必然產物。在這種教學背景下,中小學生學習和閱讀能力的培養,主要是為了應付升學考試,功利性較強。比如,學生每天都會圍繞各種教輔資料進行題海練習,而日常往往只是機械地重復作業內容和相關習題訓練,并沒有時間和精力進行課外讀物的閱讀。此外,學生節假日的時間由于被其他補課內容占用,課外閱讀更是比較缺乏。
(二)教學方式缺少創新
以往的教學方式存在單一、固化的弊端,難以吸引學生的興趣,也難以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在當今新課改的背景下,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提高閱讀水平,就要科學地完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首先,要搭建新型的語文閱讀教學體系,讓教師改變以往課堂內閱讀知識的講授,弱化教學過程中訓練與應試的內容,以此提高學生對閱讀作品的感悟和要求,使學生日常注重對于閱讀素材的積累。這樣一來,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的語感,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其次,要加強學生思維的延伸能力。語文教師要在閱讀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歸納水平、分析水平和類比水平等,讓學生根據課文的內容主動觀察、思考并加以想象。我國教育部關于小學語文教學的新課標明確指出:“在目前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加強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生的創造力要予以格外的重視。”
最后,要有效采取多元化的豐富性教學方法,結合新課改要求,將課堂的主體地位交還給學生,搭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主體環境,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加投入課堂的學習過程,進而提升知識的汲取能力。同時,教師也要采取全新的教學模式,例如采取翻轉課堂和小組討論等方法,有效激發和鼓勵學生的學習潛能和積極性,進而有效規避復雜的機械訓練模式,幫助學生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五、小學生閱讀能力層級結構的培養策略
(一)提倡開放性閱讀教育模式
以往我國采取的應試化語文教學方式較為封閉,在這種封閉式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于閱讀的功利性較大。所以,學校應該倡導開放式的閱讀模式,拓寬學生的視野。例如,可以加強學校圖書館建設,增設專門的閱讀課程,以此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讓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閱讀方向。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很多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受到一定影響,不僅起不到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的目的,還會破壞學生的讀書和閱讀習慣。教師要在倡導學生加強閱讀的同時,加強對于學生閱讀內容的指導。
開放式教育模式從性質上來說是反功利性的,其教學是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并不是為了學生升學或應試而準備的。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閱讀知識,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開闊學生的眼界。所以,這兩種教育模式存有明顯區別:一是傳統教育具有較強的功利性和固定性,沒有考慮學生持續的個性需求和興趣愛好,而開放式讀書教育的閱讀內容則是學生自發選擇的,具有積極性、自主性,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選擇閱讀內容,并從中有所收獲;二是傳統的閱讀模式讓學生的思維受到局限,學生往往在上課過程中單一概述課文內容、總結中心思想,并不了解文章的真實內涵,而開放性的閱讀教育可以讓學生感受相關文學作品的經典內容,從中領略文學作品的魅力及文章的內涵和智慧。誠然,傳統的讀書閱讀模式在教育過程中不能被輕易否定和全盤拋棄,要通過將傳統與開放式閱讀相結合,更好地對教學內容進行開展。
(二)提高小學生語文的閱讀技巧
眾所周知,閱讀內容作為語文學習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小學階段是學生閱讀的基礎,掌握這個階段的閱讀對學生整個學習生涯的閱讀水平有著重要的影響。閱讀策略是一種綜合性的學習方式,通過語文閱讀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識詞量,同時也能讓學生領悟學習內容的深刻含義,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認識。所以在教學之前,教師要通過新穎的教學方式,例如:讀、說、評、講等多種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養成深入學習和深入閱讀的習慣。
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理解文章的深刻含義。比如,在小學三年級《黃果樹瀑布》這一課文中,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首先,要讓學生進行自我預習,在文章中找出生僻詞和難句;其次,再輔助學生通讀課文,結合黃果樹瀑布的美景,以圖片或視頻等形式,讓學生加深對于這篇文章的認識,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教師再進行總結,通過這種循序漸進的閱讀教學方式,更好地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
(三)豐富閱讀教學活動
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循序漸進的,并不能一蹴而就的完成。所以,除了課內的學習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增加學生對課外讀物的興趣,從而增加學生閱讀知識的儲備量。比如,可以在班級內部設置圖書角,訂購一些書籍和雜志等,讓學生利用下課時間有選擇的閱讀。同時,也可以組織相關的閱讀主題班會,讓學生之間充分交流社會熱點,幫助學生培養摘抄、摘錄和積極思考的習慣,每周定期為學生布置一些閱讀作業,幫助學生更好地養成主動閱讀的習慣。
六、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閱讀學習階段,要想更好地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加強其層級結構的培養,教師就要在幫助學生在閱讀內容中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著重培養學生閱讀的積極主動性,幫助學生進行閱讀素材的積累,使學生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從而實現語文閱讀教育的真正意義,以助學生日后更加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偉.小學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層級與結構分析[J].中華辭賦,2019(9):107.
[2]王智.小學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層級特點與結構優化[J].當代家庭教育,2019(24):152.
[責任編輯 呂 媛]
作者簡介:陳多瑞(1980.4— ), 男,甘肅古浪人, 一級教師,研究方向: 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