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應昶
摘 ?要:1949年以來,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以后,各行各業的發展速度都持續提高。隨著中國工業文明時代的來臨,中華文明開始引領世界文明的發展方向?;赝麣v史,中華文明幾千年來一直延綿不斷,得益于對一個文化觀因素即“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認知變遷。文明是人民創造的,但推動文明進步的主要力量在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文章擬從知識界對“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認知變遷,管窺中華文明得以綿延不斷并將繼續發展的內在動力。
關鍵詞:“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變遷;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B222.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37-0044-03
一、中國知識階層形成過程
(一)中國知識階層形成前期
在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發端于春秋戰國時代的“士”。在春秋以前,士主要指的是貴族中地位最低的階層,他們都擁有屬于自己的田地,接受過知識教育和藝術熏陶,能文能武,有參與政治的權利,是國家軍事力量的中堅。他們常依附于宗族群體,尚未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階層。在社會中的身份常為巫、祝、史、卜等為王室掌管典籍文獻及天文歷法、醫藥學、歷史、預卜等專門知識的中國早期的知識分子,并世代承襲。
西周時期的教育和學術與祭祀和宗教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負責記事、祭祀和文書的管理者也負責著卜、史等。周王室負責這類事務的官員不下千人。各諸侯國也設有祝、宗、卜、史之職官[1]。
(二)中國知識階層逐漸形成
春秋時期,社會政治體制和經濟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諸侯各國之間征戰此起彼伏,宗族兼并戰爭越演越烈,使得大部分的宗族國家和宗族消失。大量失去宗族地位的貴族逐漸的演變成了士,壯大了士的隊伍,成為新的階層。
他們中的許多成員在這次歷史大動蕩中跌入庶民的世界,在失去封土、爵位、職官的窘況下,開始將出賣智力作為新的謀生手段。于是,這些原本在宮廷中專掌典冊、身通六藝之士毅然出走,流落民間。他們所掌握的文化也被傳播、普及,把原來集中于周王室和宋、魯的文化逐漸擴散。在他們的教育培養下,庶民中又產生了新一代文武之士,與他們一同構成了一個新的士階層,即中國最早的知識階層[1]。
二、“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產生及在古代中國的變遷
戰國時期,新興的士的數量越來越多,他們屬于文化素養比較高的知識分子,不存在任何人身依附關系,擁有著絕對的自由,思想比較前衛,依靠自己的才學,給各國的統治者出謀劃策,在列國之間周游,使官僚的后備力量變得非常充足。
隨著血緣宗族關系的瓦解以及民間聚徒講學的興起,士的定義及范圍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士在戰國時代還成了關于個人能力和人格的稱謂,不受國家、宗族、經濟地位、政治地位的限制。一般普通人家的子弟,通過學習文化和武藝,也可以上升為士,助推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如當時著名的政治家蘇秦、張儀、范雎、李斯等人,就都是由平民上升為士,最后成為有作為的政治家。平民通過努力與奮斗大量進入士階層,擴大了士的范圍,成為士階層進一步發展的動力。因而戰國時期的士,人數最多,品類最雜,上至將相,下至雞鳴狗盜之徒,都可稱士。
隨著士階層對自身人格的獨立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和追求,他們開始傲然藐視王侯。士階層的發展及其獨立、自由意識的覺醒,追求思想的自由和精神的享受,使獨立精神得到了增長,形成了以天下、民生為己任的獨立責任意識傾向,這種人格取向后來成了千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人格的基礎。
雖然知識分子可以傲視王侯,追求思想自由和精神的獨立,但仍有實現以天下、民生為己任,從而實現兼濟天下的抱負,因此,仍積極參與國家的政務。于是孔子便提出了“學而優則仕”“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以達到“兼濟天下”“為生民立命”等終極目標。在《左傳·襄公九年》中提出了“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制也”的觀點。孟子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觀點,將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明確區分開來,辨明勞心者統治勞力者的社會格局,從而在知識分子中形成了“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追求政治理想的范式。到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的“獨尊儒術”全社會模式的完成,最終演化為學習治天下的體制。至此,勞力者努力追求成為勞心者,讓知識推動社會進步成為趨勢。
在秦漢以前,國家的關鍵性職位全部是由貴族世襲的,在秦漢統一以后,封建貴族的地位慢慢削弱,尤其是在科舉制度推行以后,各國的重要職位都是由知識分子擔任。在社會治理的過程中,通曉儒家經義的能人志士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學而優則仕”的社會政治觀點的影響下,我國是最早創建系統的文官政治架構的國家之一,使政治與教育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受到過系統化教育的知識分子逐漸在政治決策上發揮出了應用的作用,優化升級了國家的政治構造模式。知識分子則通過納于仕,致力于“導之以德,齊之以禮”“為生民立命”“兼濟天下”“治國、平天下”理想社會。
三、“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在近、現代中國的變遷
(一)近代中國現狀導致“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思想無法根植于高等教育
農耕文明時代的社會理想,主要是以體力勞動為主的農業勞作技能的世代傳承為基礎的。然而,工業文明時代的興起,卻全面打破了傳統社會生存技能的方式,傳統的靠體力或世代相傳的生存技能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在工業文明時代,教育必須滿足兩個條件。首先是無階級的教育,其次是培養各種各類的有知識和技術的勞動者,即“教育能夠直接為年輕人從事各種職業做準備”[2],即培養國家建設者。
1840年之后,在探索工業強國的過程中,涌現了如帝制思想、農耕經濟等嘗試,且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但由于“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觀念受國家政治、經濟因素的制約,沒有能夠及時轉變,導致探索長期在黑暗中進行,沒有什么大的突破。
在長期的戰亂中,急需大量有技術、有知識的高級人才,廣大知識分子不得不參與到各類軍事特需人才行列之中,導致高等教育無法根植于“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思想,更難向培養國家的建設者和勞動者轉型。
中國共產黨在蘇維埃革命時期,隨著根據地的發展與擴大,各根據地根據自身需要,紛紛創辦干部培訓班,并在此基礎上,創辦了自己的大學,當時高校教育的主要目的仍是培養共產黨的高級干部??箲鹌陂g,中國共產黨所創辦的大學雖然開始向根據地建設方向發展,如山東抗日根據地創建的濱海建國學院、淮北蘇晥抗日根據地創立的江淮大學,但在當時的條件下,這些大學的學生,最后也只能滿足抗戰和解放戰爭的需要,僅能走向政府和軍事等急需的職能崗位,仍然無法向培養國家的建設者和勞動者順利轉型。
(二)“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在新中國的變遷
1949年后,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和發展時期,但當時,少有人能夠進入“知識分子”行列。國家建設急需的各類人才,但卻“一才難得”,各類人才缺口在短時期內卻難以達到平衡[3]。
1949年9月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明確指出,人民政府組織開展的文化教育活動,要注重提升人民大眾的文化水平,能夠培養出更多社會主義國家建設人才;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將教育工作普及到每一個階層,做好高等教育與中等教育工作,加大技術教育的培養力度,使勞動者的業余教育和在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顯著提升舊知識分子和青年知識分子的專業水平,使其能夠更好地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
1954年,國家在憲法中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受教育權利進行了明確,國家不斷增加各類文化教育機關和學校的投入建設力度,使每個人都能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權利。利用憲法來保證公民的文化教育權利,這條規定適應了中國全社會向工業時代轉型的人才需求變化,可謂與時俱進。
1950年6月,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會議召開,提出高等教育活動要注重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不斷為國家輸送擁有較強專業技術能力和知識儲備的高素質人才;注重提升工農青年和工農干部進入高等學校接受教育的比例,使國家建設中以工農身份出身的新型知識分子發揮出積極的作用。這一視角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開始模糊“勞心”與“勞力”的界限,為工業文明的發展打開了空間。隨后,文化教育戰線的知識分子開展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運動,主動適應國家建設發展的需要,注重培養為人民服務的觀念和愛國主義思想。
1951年,毛澤東提出要提升對各類知識分子思想教育的深度,對知識分子思想的改造,為我國實現工業化建設和民主改革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認為,中國走向工業文明時代,知識分子傳統思想的現代轉型是必要的條件之一。
1954年5月,中國教育工會全國委員會主席吳玉章指出,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教育工作者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他們是光榮工人階級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首次明確知識分子是“腦力勞動者”觀念,并肯定其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表明了在當時的環境中知識分子對自身的認識與定位,并期望從政治上解決知識分子的政治地位問題。但對于這個問題,由于受“左”的思想影響,沒有得到黨中央的認同。
1956年,我國已經基本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開始社會主義建設任務,對符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中國高等教育在探索過程中雖然做出過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知識分子政治地位的不確定性,嚴重影響和傷害了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如在學術領域,混淆了學術問題與政治問題的界限等,傷害了不少的著名教授、學者,大大遲滯了中國工業文明的進程。
1961年,《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指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知識分子相關政策,團結所有知識分子,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其為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貢獻滿腔熱血。高等教育學校的中共黨委會是學校開展各項工作的主心骨,統一領導學校的各項工作。
1962年3月,周恩來在文藝和科技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我國的知識分子是屬于勞動人民的。但在對社會主義道路不斷探索的過程中,中國走向工業文明時代最為迫切的對知識分子的需求這一觀念并沒有在社會中成長起來,反而是傳統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觀念發揮了主導功能。
1978年3月,鄧小平在召開全國科學大會上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論斷,勞動人民在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腦力勞動者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4]。從此以后,人民思想得以解放,知識分子和知識再一次受到了人們的重視,“勞心”與“勞力”得以共生,并高度融合。這一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歷史轉折為中國工業文明騰飛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召開,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工業文明建設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在會議上,鄧小平發表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只有實事求是,才能真正地實現現代化。馬克思主義思想和無產階級世界觀以實事求是為基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使實事求是的傳統得以真正恢復,進而扎實推動四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并取得輝煌成就。
四、結語
現在,中國的高等教育步入了快速發展期[5],中國也正在步入世界中心?!皠谛恼咧稳?,勞力者治于人”的傳統觀念正在以不同的樣貌,繼續推動中華文明綿延不斷地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 馬培培,鄧潔. 論古代高等教育中的精英教育[J]. 鹽城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3(04):96 -101+119.
[2] 倫斯·維賽. 美國現代大學的崛起[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61.
[3] 畢樹沙,陳擁賢.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高校人事改革政策變遷與展望[J]. 當代教育論壇,2019(01):18-25.
[4] 鄧小平文選(1975—1982年)[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3.
[5] 鄭登云. 中國高等教育史(上)[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7-8.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