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麗麗
摘要:中等職業教育作為完善國家職業教育發展體系的關鍵一環,其地位舉足輕重,但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畸形評價觀是阻礙中職教育發展的沉疴弊病。在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評價中存在著評價觀、反饋機制、評審機制不正確以及學生主體意識不強等問題,需要通過建立綜合評價觀、強調過程性評價、加大第三方評價機構比重、采用多元評價制度等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關鍵詞:破“五唯”;中職學校;教師評價;多元評價
2020年,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計劃總體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中指出:“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教師評價改革對教育事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職教育作為職業教育體系的關鍵一環,其教師評價的改善與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幾年,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等不科學的教師評價標準,影響了中職教師的職業發展,也阻礙了中職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一、破“五唯”政策導向下改善教師評價的現實意義
(一)有助于構建以教學能力為導向的評價標準,提升職業教育的適用性
普職融通,是通過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攜手合作,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培養創新型、實用型、復合型人才的一種新型辦學模式,是現代教育發展的趨勢之一。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需要突出職業教育中教師的綜合育人能力,這有利于為學生的就業服務,讓每一個夢想都有蓬勃發展的環境,讓每一個職業都體面的養家糊口。而從教師人才的“入口”視角,轉變職業院校教師“唯學歷”的用人標準至關重要。《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中指出:“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相關專業教師原則上從具有3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并具有高職以上學歷的人員中公開招聘。”《方案》更為關注教師的企業工作經驗,關注企業需求,注重教師在人才培養方面的能力,通過選拔具有企業經歷的教師,提升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質量。此后,《實施方案》中提出扭轉“唯學歷”的用人導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目標的人才使用機制……更為明確地指出教師的選用標準要突破“唯學歷”的限制,對于教師的評價要以能力為導向,強調教師的實踐技能水平。在此評價建議的指導下,不僅能夠加強職業教育的適應性,更能夠從用人單位的“入口端”改善教師的選用標準,引領職業教育轉變教師評價風尚,形成以教學能力為主的評價標準。
(二)有利于加強企業在教師評價中的作用,提升職業教育的職業性
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是教育教學任務的主要承擔者,教師素質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科學的教師評價不僅能保證學校日常教師管理工作順利開展,也是提升學校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宗旨,行業、企業作為職業教育“成果”的“使用者”具備與生俱來評價教師的資格。《實施方案》中指出:“健全擴大行業企業參與評價。”提高行業企業在職業教育的參與度,發揮企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推動教師評價標準的完善,同時也有助于多主體、全方面綜合系統地評價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與職業教育的職業性。
二、中職教師評價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綜合評價觀
筆者對L校產教融合機電一體化專業相關問題實地調研的過程中發現,該中職學校出現了普遍認為“高級職稱教師的教學水平、科研能力比中級以及初級職稱的教師強,博士學歷的教師的科研與教學能力高于研究生學歷的教師,研究生學歷的教師能力高于本科”等唯職稱、唯論文、唯學歷等現象。在教師發表論文方面,一般期刊等級越高,對于作者的學歷職稱等級要求越高;而在職稱評價過程中高學歷以及在等級高的期刊發表過文章更容易獲得高級職稱,這就形成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閉循環。這種評價方式是狹隘的,缺乏對職業院校教師工作及工作成果的綜合性評價。職業教育的職業性要求科研、項目競賽固然是評價教師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更重要的是教師的教學工作,是職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職業性學習,是其傳授學生技能知識的能力。
(二)缺乏對中職教師成果的動態評價反饋機制
通過對該校教師的訪談發現,該校采用以量化型指標為主的結果性教師評價辦法和以顯性指標為主的評價視角,在教師評價過程中以教學工作量、科研成果、學生就業率、升學率等一系列顯性量化指標為主,缺乏師德師風、社會貢獻率、建言獻策等隱性評價因素,評價內容不全面、不均衡。單一的量化指標無法全面地衡量教師教學的多面性,過分的追求量化指標也容易導致教師評價功利色彩濃厚。事實上,現有的中職教師教育教學評價過程中往往注重教師學習效果的展示,關注結果性評價,而忽略過程性評價。然而,評價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形成激勵,結果性評價不能體現教師在工作過程中的科研能力、教學成果以及社會責任的動態變化過程,針對教師在工作過程中的優缺點也無法體現出來。
(三)缺乏以專家為主的校外同行評審機制
其一,缺乏以校外盲評為基礎的專家評審制度。其二,中等職業院校教師評價往往采用科層制,以傳統的上級行政主管部門為主要評價主體,但是行政部門多為管理崗位,對于中職院校教師科研評價往往不夠權威,缺乏與之相匹配的同行專家評審。其三,目前第三方評價多為政府招投標決定,對于第三方評價機構的選聘標準多為統一的。職業教育的第三方評價機構的評選標準是什么,中等職業教育第三方評價機構的選評標準應該發生哪些變化,是在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階段應該關注的問題。
(四)學生作為評價主體缺乏參與意識
學生作為教學效果的直接接收者,對教師教學方法、教學策略的運用感受最為直接,因此學生在教學質量評價過程中的地位不可忽視。部分中職學校每學期都會開展學生對教師的教學評估問卷調查,但在實際過程中,學生只了解開展教學評估是為了提升教育質量及促進教學活動高質量開展;對于自己的評教結果是否會對教師教學行為產生積極影響及是否有效產生疑問,評價的有效性不高。
三、改善中職教師評價問題的對策
(一)建立綜合評價體系
建立科學的人才觀、綜合的評價觀,有利于促進中職學校教師改進教育工作,促進其培養優質的技能型人才。然而,扭轉傳統的評價觀念,需要政府加強政策引導及思想宣傳工作,幫助學校樹立正確的評價觀念,建立健全綜合評價體系。針對職業教育的教師評價,應該實現德、能、教等全方位評價的綜合性評價。不僅如此,還要提升全社會對教師綜合評價觀的接受度,在意識形態方面加大對科學評價觀和職業教育教師綜合評價觀的宣傳,在選聘人才時采用綜合評價的方式,引導大眾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評價觀、成才觀。
(二)強調過程性評價
教師評價不能以簡單的分數高低、論文多少、學生是否成功入職所衡量,因為“唯數據”論的評價標準會導致教育的功利主義傾向。教師選拔的不應該是功利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教師評價的依據也不應該是單一的分數。教師評價最重要的內容應該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個人情感、道德素質、社會責任的綜合考察。教師評價應不以某一次的教學成果、科研成績為評價依據,強調過程性評價,采用長期性并且發展動態的追蹤性評價;采用評價反饋機制,建立動態的教師評價方案;采用成長檔案袋的教師評價方法,成長檔案袋是全面系統的收集教師教育教學、專業發展等過程性評價,反映教師實踐發展的特色,其功能側重于評價與反思,并且注重檔案的內容要實現定期更新,呈現資料清晰化、明確化。當然,過程性評價并不僅僅是擴大評價時間與周期,而是更加注重評價過程中的反饋,教師在評價過程中通過反饋產生自我進步才是促進教師評價過程性發展的重中之重。
(三)加大第三方評價機構的比重
同行評價可以通過不同的評價方式,實現對教師教學的全過程評價,因為同行專家對于教學過程更加了解,理論知識更為豐富,具有更高的權威性。在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的基礎上,學校應該加大第三方評價機構的比重且保持在30%以上。第一,第三方評價機構既不代表學校,也不代表政府,可以對教師進行客觀有效的評價。上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與政府聯合開展關于第三方評價機構資質審查,嚴把入口關,并且相關主管部門定期聯合第三方評價機構開展研討會,對評價進行反饋,實時動態調整評價標準,讓評價標準更接地氣。第二,建立全國專家評審資源庫,針對專家研究領域精準劃分審批范圍,同時實行回避制度,審核內容采用盲審、多審、多核制度。第三,專家型評價人員應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避免人為因素的干擾,確保評價專家的代表性。最重要的是,應該保證第三方專家評價的科學性、客觀性、專業性。第四,第三方評價機構應該公開化,避免徇私舞弊,對于審核結果相差過大的情況采用增加審核輪數的方式。
(四)采用多元評價制度
學生作為教師教育教學活動的參與者,是教師教學質量的直接接受者,引導學生科學、客觀、公正的評價,擴大學生評價的比重,有助于對教師進行更為客觀真實的評價。由此引申出,對教師的評價可采用多元評價制度,加入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相關學術委員會、學生委員會的校內縱向評價,由相關教師、學生、家長第三方評價機構、行業企業等多維度多角度進行橫向教師教學評價,應當加強學生與家長在教師教學態度、師德師風狀況的評價比重,加強行業協會、企業對教師社會服務能力,比如社會培訓以及經濟貢獻率的評價比重。
參考文獻:
[1]馬瑞,冀小婷.破“五唯”:矯正教育評價“指揮棒”[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3).
[2]李作章.同行評價:歐盟職業教育質量評價的重要方式[J].職業技術教育,2012,33(13).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