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瓊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開展,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育中越來越注重“育人”版塊的重要性,對此也就需要著教師能夠及時加強自身的教學素養,進而既要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同時還要幫助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除此之外,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德育教學的時候也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要充分喚醒學生們善良的心靈,從而引導學生逐漸走向正途。然而在過去的小學語文教育中,教師們過于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忽略了課本背后隱藏的更深層的育人內容,進而很難真正做到促進學生們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教育;滲透策略
在素質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德育在小學教育中的地位愈加突出。而對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德育工作的策略進行分析,是為了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特征,深入挖掘其德育元素,使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時,也能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個人素質,從而實現全面發展。以下將對小學語文教育中開展德育工作的具體策略進行分析。
一、深入挖掘語文素材,系統剖析教材蘊含的情感
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載體和基本工具,教材中蘊含的德育情感在傳統應試教育教學體系下極易被忽視,德育教育與語文課程教學的融合效益難以提升。換言之,要想從根本上改善當前教育教學現狀,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將兩者進行有機結合及有效滲透時,深入挖掘語文素材,分析教材中蘊含的德育情感,是現階段語文教育工作者的核心教育發展方向。在進行課堂實踐教學過程中,教育工作者需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在學習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一些偉人生平及英雄事跡,結合當下國家的一系列惠民措施及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知識進行深入學習,在將原本抽象的教學內容變得具體形象化的基礎上,強化學生的記憶,加深學生的理解,為提升其道德文化素養打下堅實基礎。如在學習《詹天佑》時,教師可在講解語文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將詹天佑的生平事跡滲透到課堂教育教學過程中,在提升小學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同時,為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在閱讀教學中融入德育
小學語文課本中所匯集的各種文章,都是教育專家幾經篩選出來的,也都同時具備了審美培養、教育作用、德育作用等特點,凸顯了我國語文教育中文以載道的特點。所以,學生閱讀課本文章的過程也是同文章作者、主人公進行情感溝通的過程,也是教師教書育人的重要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主動詮釋文中的思想和主題,探索文章背后的故事,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語言表達等素養。同時,教師也要利用文章所表達的觀念等,引導學生發現文中的真善美,從而讓學生接受德育的熏陶。另外,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需要準確把握文中人物的特點以及文中潛在的思想和觀念,進而引導學生清晰地發現文中的這些特點。小學語文課本中,增加了很多傳統文章,文中人物思想高潔,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深挖文中潛藏信息的過程中,讓學生清晰地認知和了解課文,從而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德育。
三、創造合適的審美鑒賞情景,培養學生美德美育
小學學生對于情感有了一定的認知,能夠從文章、古詩詞當中去提煉作者所想要表達的情感,他們能夠很好地去體會到作者所描寫的事物是好是壞,所表達的精神是否值得弘揚等等,具有一定的是非辨別能力。所以,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的時候,要以學生的基礎情況來進行選擇,在教學中滲透德育。
例如,在《鄉愁》的教學中,教師在開展這一文章的教學時,可以運用各種方式來進行營造作者的思鄉氣氛。文章當中描寫到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意象,讓學生們感受以前的舊時回憶,回憶起那代人的思鄉之情,在語文課堂上產生情感的共鳴。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具的方式,將郵票、船票、墳墓以及海峽的照片或者相關的事物,以形象生動的方式展現出來,讓學生從教科書當中過渡到實際事物當中,讓學生能夠通過看見真實的事物來體會余光中當時寫這一篇詩集時的思想情懷。通過營造思鄉的氛圍,讓學生能夠在充滿思鄉氛圍下進行語文知識的學習,能夠很好地去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以及從古至今中華文化一直不斷的思鄉之情,達到在語文課堂教學課堂上滲透德育的目的。
四、利用情感滲透,建立正確的道德觀念
合理地運用情感滲透不僅可以培養小學階段中學生的認知情感和行為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情緒滲透的主要觀點是通過情感帶入引起的,并不是不是直接由事件本身引起的。人們天生就有理性和非理性兩個不同的觀念,理性可以幫助人們進行理性的思考,非理性會導致不合邏輯的思考。
比如,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時,需要及時發現并指出學生的非理性想法。學生的大部分思想問題都是由自身對事件的不合理認識所導致的,所以,在評價一個人或某個事物的時候,不應該只以自身的角度看問題,需要客觀地解決問題,對其進行分析并堅持共同的立場。因此,教師必須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通過辯證和有爭議的討論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使得小學語文課堂具有思辨性。這不僅可以動員學生的智力,還可以通過思想上的交流來提高他們積極思考的能力,這將更好地形成道德基礎。
五、對課堂進行有效的延伸,將德育教育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語文教學作為滲透德育教育的良好途徑之一,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教師對課堂進行延伸,并帶領學生參與到生活實踐當中。為了增加學生對語文課堂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需要教師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將德育教學融入活動中,并設計成適合學生個體學習的教學計劃,將班級里的全部學生串聯成一個整體。
小學語文教學是德育教學的重要基點,教師要整合好教學資源,充分利用現行的各類良好的教學形式,潛移默化地將思想道德教育滲透到教學中,根據學生年齡階段掌握好教學資源的利用,推進德育在語文教學中的開展。
參考文獻:
[1]王慧.基于小學語文德育滲透的方法與實踐途徑[J].家長,2020(13):78-79.
[2]黃亞明.淺談小學語文德育滲透的方法與實踐途徑[J].家長,2019(12):34-35.
[3]翁祖怡.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途徑和方法分析[J].科普童話,2018(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