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紅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當下我國的動漫產業以飛快的速度發展,動漫產業不但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更是在發展的過程中較好的優化了民眾對其的一些負面看法,也因此發展到現在,動漫藝術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具備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和價值。也因此,本文就針對動漫藝術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創新應用進行了研究,希望本文的研究分析,能夠對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起到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動漫藝術;初中美術;教育教學
1.應用動漫激發學生美術興趣
初中生雖然相對初中生成長了不少,但是對于動漫仍然具備高度的認同度和興趣度,并且隨著當下動漫行業的發展,學生可以接觸到的動漫題材也在持續增加,國產動漫的崛起和發展,更是降低了學生了解動漫、觀看動漫的門檻,因此總的來說動漫仍然可以起到對初中生的興趣激勵作用。因此教師就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引進一些經典或具備高質量的動漫,供學生觀賞,如此一來,學生必然會提高對動漫的注意力和興趣度,而在長期的動漫啟蒙下,學生也就更容易迸發出自己繪制漫畫、動漫的想法,如此一來學生對美術的學習也就會更加積極,教師也就可以進一步以學生喜愛的動漫人物和角色為對象,進行繪畫教學,以長期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2.應用動漫激發學生美術情感
很多人認為動漫是低級且低齡的藝術作品,認為動漫應當是尚未成熟的小孩子觀看的。但實際上,當下大部分動漫,除卻完全的子供向動漫外,大多是具備深刻立意和思想內核的,親情、友情、成長都是其中常見的題材,也有部分動漫涉及政治、家國、文化、社會等龐大敘事內容,因此無論從哪方面來看,動漫都不是簡單且低齡幼稚的產物。而在這一情況下,教師也應當注意對這一情況的利用,既通過動漫實現學生美術情感的培養,具體來說,一方面是通過動漫藝術豐富的題材內容,對學生的各項感情,包括愛國、愛家、互相幫助等思想進行培養;另一方面則是讓學生拋棄對動漫的局限性認識,認識到動漫也是承載深刻思想的重要手段,并以此為基礎產生對動漫、美術的強烈情感,愿意學習美術學習繪畫,愿意以繪畫的形式表達自身的感情和思想。
3.應用動漫豐富學生想象力
對于美術教學和學習來說,沒有豐富的想象力很容易制約學生對繪畫和其他美術活動的思考,也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對學生的想象力進行培養,而對于想象力的培養,主要是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注意對動漫的應用,因為動漫本身就是人類想象的集大成產物,人通過畫筆和各類繪畫工具,將現實存在的、顯示不存在、亦或者只存在于頭腦中的事物繪畫出來,并動態的表現出來,這本身就足以佐證動漫是想象力的集大成產物。因此教師就可以應用動漫進行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培養,而具體來說,一方面教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向學生展示更多的優秀動漫作品,特別是一些奇幻題材、魔幻題材、科幻題材的作品,更可以向學生展示優秀漫畫家及其團隊想象力的豐富情況,以及如何應用動漫藝術的方式予以展現。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訂立一個主題,包括遠古世界的動物、未來科技的發展、其他星球的文明等,讓學生結合這些主題進行自主的繪畫,以實際的繪畫活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美術綜合水平。
4.提升對創新能力的重視
初中美術教學中學生動漫藝術的創新性應用,還需要教師從自我做起,提升自身對創新能力的重視,明確創新能力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作用和效果,了解創新能力的基本培養原則,以此實現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升。特別是創新能力的基本培養原則,更是美術教師重視創新能力的重要內在表現。包括個性化原則、系統化原則、實踐性原則、協作性原則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個性化就是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的基本個性,保留學生的不同,讓學生有更多的想象空間。而系統化原則,就是在創新能力培養的過程中,要制定科學系統的理論和培養體系,以此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實踐性原則則是將學生的創新能力深入到實踐之中,能夠在實際的學習和繪畫中進行應用。協作性原則,就是在創新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只注重自身力量的應用,還可以利用學生之間互助的方式,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只有教師掌握了這些基本的創新能力培養原則,才能真正提升自身對創新能力的重視,提升創新能力的培養方法。
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為了實現動漫藝術的應用,以及實現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和學習效果的發展,就需要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注意提升對創新能力的重視、應用動漫豐富學生想象力、應用動漫激發學生美術情感、應用動漫激發學生美術興趣,以此確保動漫藝術的有效應用。
參考文獻:
[1]劉剛.動漫藝術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應用的研究[J].新課程(下),2018(06):37.
[2]朱婷.淺談大美術視野下的高職動漫藝術教育[J].美術教育研究,2016(23):130-131.
[3]薛曼君.對動漫藝術融入基礎美術教學領域的思考[J].戲劇之家,2016(15):206.
[4]薛曼君.動漫藝術融入基礎美術的現狀與意義[J].戲劇之家,2016(1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