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長婭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目標的推進,教育地位越來越高,其中培養學生良好品德的小學道德與法治一學科在學生學習中占據重要地位。要想實現學生在道德與法治學科效率化學習水平的提升,教師則應該積極進行生活化教學的實現。將教學活動與生活實際情況相結合將道德與法治知識深入滲透到學生的腦海中,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有效樹立。
關鍵詞:小學教育;道德與法治;教學思考;策略
在小學階段,學生此時的思維發展、心理成熟度都不成熟,往往在此時進行道德教育的效果最為重要,能夠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發展。此外,素質教育要求中,教師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應更加注重學生能力提升和價值觀的樹立,實現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實際應用。但是,現階段學生對于抽象、枯燥的知識并不會十分感興趣。所以,這便需要教師及時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利用生活情景的創建等方式改變現階段這一現象,讓學生能夠在教學情境中感受知識的魅力,將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的正確觀念形成,注重學生良好品德的培養。
一、創建生活情景,培養學生法治精神
生活化教學旨在讓學生通過對生活現象的重點觀察,通過對生活事物的熟悉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的道德品質。所以,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教學時,可以為學生創建生活化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充分感受法治理念和生活實際情況的結合,進而激發學生自身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更好的理解和掌握[1]。在生活情景的創建過程中,對于學生內在的法律知識有一個很好的鞏固,強化學生在生活中的基本規范,培養學生正確生活習慣。
每個小學校園中都有《小學生行為規范》,道德與法治生活化的教學通過對學生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能夠在校園中嚴格遵循小學生守則和規范,在學生的潛意識中便培養學生遵紀守法的習慣,以生活情景的創設加強知識與校園內部的聯系性,利用直觀的方式促進學生道德思維的發展[2]。從學校的環境、教材的知識入手,以生活有趣的事物為主體,引導學生能夠自主敘述事情的起因、過程以及結果,培養學生自身的口語表達能力,為語文寫作積累一定的生活素材,逐步促進學生形成完善的思維體系。
例如,小明在學校中隨便扔垃圾,班級內部的班干部對小明進行管理,但是卻遭到了小明的打罵。結合這一事件,小明錯在了哪里?小明應該怎么做?教師為學生創建一個生活背景下的事件,此時可以讓學生進行自主回答,找學生對事情的起因、過程和結果進行分析并回答。學生在分析過程中便會回答,小明隨地扔垃圾還打人罵人,他是不對的,是不文明不道德。小明應該將隨地扔的垃圾撿起來扔到垃圾桶里,對班干部進行道歉并安撫班干部的情緒,有必要的話小明應寫一篇檢討在全班面前讀出來。看似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卻反映著學生思維的發展情況,小到扔垃圾、打罵同學,大到故意傷害罪。結合事情的嚴重性,讓學生對這件小事重視起來,讓學生能夠培養自身的法治精神和意識,進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品質。
二、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和氛圍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好的環境是能夠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實現自身的價值;不好的環境則會讓學生走向人生的下坡路,讓學生逐漸迷失自我,丟失自身的道德品質。所以,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教學時,應注重其知識的內在重要性,積極為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和學習分析,這也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的重要部分[3]。首先,教師在學生日常的生活中,就要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觀察,對于良好的行為教師要進行贊揚;對于不好的行為教師要進行說明并幫助學生改正,讓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到道德品質和行為規范的重要性。其次,做好家校合作工作,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應與家長進行詳細的溝通,指導家長在學生在家期間對學生的行為規范也要進行指導和改正,在生活的源頭——家庭環境中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道德品質樹立的環境。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是十分重要,是學生思維發展、道德品質提升的重要途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實現道德與品質教學效率化的提升,推動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那么教師就要保證生活化教學深入學生內在的學習生活中。結合生活有趣的事物和生活實際情況為學生創建學習情景,幫助學生能夠自主進行事件起因、過程以及結果的自述,促進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提升。另外,要注重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利用環境的影響效果對學生日常的行為進行規范并改正,做好家校溝通工作,讓學生無論是在家還是在校都能接受良好道德環境的影響,促進學生能夠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參考文獻:
[1] 陳露華. 道融生活 法在身邊——淺析關于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思考[J]. 好日子, 2019(8):1.
[2] 王碧珍.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教學的策略[J]. 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 2020, 005(005):P.56-57.
[3] 梁惠興. 激發道德情感,引導實踐體驗一一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策略淺談[J]. 少先隊研究, 202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