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景志
【摘要】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兒童水墨國畫教學不僅對兒童全面發展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對于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更有著深遠意義。有效的兒童國畫教學方法如何采用,學生興趣的培養和教學方法實效性的提高是實踐研究的方向。校園兒童國畫教學中,我們在傳統教學方法基礎上改良并突破陳舊教學方式的束縛,努力把興趣、情趣、樂趣,這“三趣”兒童水墨教學法帶進小學美術課堂,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和心理特征,使學生產生的濃厚興趣 ,快樂地體會水墨國畫,努力探索筆墨的魅力,從而讓我們的兒童水墨教學效果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水墨畫;興趣;情趣;樂趣
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校園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水墨繪畫更是我國特有的文化遺產。但是,在小學義務教育階段,之前水墨畫教學之前一直不太受重視。現階段,隨著新課改的推廣,我們也可以看到,水墨畫在小學美術教育中所占的比重已經越來越大,同時也越來越受到社會、家長們的關注。在小學水墨畫教學中,現在的學生接觸文房四寶比較少,對這些工具的性能不太了解,對宣紙等屬性也不熟悉,從而在剛剛接觸水墨畫時會感覺到緊張或者害怕,不能完全放開兒童天性。然而成人化的傳統教學模式是對優秀范畫、筆墨線條、構圖等進行程式化的臨摹,注重筆墨運用等技法,這是一種學習方法。但是,這方法與兒童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征不相符合,久而久之,對水墨畫會失去了興趣,產生恐懼。這種枯燥的教法和學法也是與現行課改違背,所以我要努力探索新的教學方法,用適合學生天性的方式去引導他們探索性學習。
一、感受兒童水墨畫妙趣橫生之興趣
第一,在涂鴉中感悟水墨。對于沒有接觸過水墨繪畫學生剛剛進入我的水墨課堂,第一任務是學會“玩”,玩是學生的天性,首先讓學生能無拘無束,不受技法、畫法的束縛。先是線之后是點再次塊面,從焦墨到濃墨到淡墨,最后各種墨色互相交融,沖撞。表面上是“玩”,其實暗含“學”在其中,循序漸進,合理安排,開始“玩”不同的墨色,尋找宣紙上的不同感覺,學生們在玩中找找焦、濃、重、淡、清 ;再次“玩”線條,不同的墨色不同的線條,學生們在老師的引導下帶著線條去旅行,時而快時而慢,時而重時而輕,時而干時而濕;之后“玩”點,面,毛筆不同的方向,不同的位置涂鴉出不同的效果。把兒童的天性通過毛筆水墨表現在宣紙上,讓快樂的水墨真正走進小學美術課堂。涂鴉沒對錯,感受有差異,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活躍的課堂氣氛,玩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學習水墨畫的興趣,也感知了墨與宣紙的屬性。
第二,在“魔術”中體驗技法。水墨畫技法的傳授,在兒童國畫中是個難點。單純講解技法和造型不但枯燥而且太成人化,學生難以接受。如果能創設一個新奇的環境,學生能好奇地向往探索就非常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了。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發現了“魔術”在國畫課上的運用。一次國畫課中,一個學生畫了一會,就把宣畫紙揉在一起,生氣地捏成一小團扔在地上,原來他說畫錯了,我笑著撿了起來說:“錯了嗎?老師經常說我們的水墨畫沒有對錯呢,來,老師給你變個魔術。”好奇的學生們睜著大大的眼睛,目不轉睛地看著,我先用淡墨在皺紙上表現了水紋,之后用稍重一點的墨在皺紙上表現了山丘,小魚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泳。學生一下子覺得很驚訝,原來可以這么神奇!水墨的多或少加上神奇的宣紙,往往和學生預期的畫面不太一樣,這就是兒童國畫美妙的地方,用“魔術”來形容和表現。他們不會再害怕畫錯或者擔心畫不好,學生就會充滿對這種好奇的向往,例如墨水滴在了宣紙上,我們可以變成什么呢?七星瓢蟲、太陽、樹木等,老師的“魔術”示范加上學生的想象與嘗試,讓學生在感受水墨游戲得到偶然現象和意外效果。變形的造型,笨拙的線條,真正感受到了水墨畫“趣”。
二、體會兒童水墨畫詩情畫意之情趣
第一,編兒歌感受水墨畫的規律。小學階段,特別是中低年級的學生表現水墨國畫時往往無從下手。如何能讓他們能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中又有條理地進行水墨國畫創作呢?就是瑯瑯上口的兒歌,這樣還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如《春天》主題時,我將作畫兒歌編為:遠近三筆畫田埂,淡綠顏色青草生,濃墨勾出垂柳枝,前濃后淡近景成,藤黃顏色點出花,翩翩燕子雙雙飛,農民伯伯忙犁田。這樣他們有了明顯的思路和方法了。又如在用筆用墨的表現上,我又編了這樣的兒歌:濃淡干濕變化多,老樹石頭用枯筆;中鋒表現最有力,筆尖跑在線里面。兒歌不但方便學生的記憶和理解,而且讓課堂充滿活力,學生學起來很帶勁。
第二,在詩詞中感受意境。詩畫不分家,唐人曾經說過:“書畫異名而同體。”我國是詩歌之國,琴棋書畫乃古代文人的標志,中國畫與古詩是息息相關,而我們現在的學生從小就養成了背誦古詩的習慣,運用詩詞幫助學生們更好地理解水墨畫的意境。《美麗的荷塘》是三年級水墨繪畫單元的第一課,本節課的教學當中沒有很刻意去要求學生如何組合表現荷花,如何構圖畫面,而是在水墨游戲感悟了荷花、荷葉的表現方法之后,帶領學生去感受幾首經典配圖古詩:《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之后一起欣賞荷塘的優秀水墨作品,讓學生對水墨作品意境的體會,這樣詩情畫意相互促進,使學生更深層次地感受意境之美。學習《美麗的荷塘》之后,在學習第二課《快樂的黑天鵝》時,先讓學生用國畫形式來表現一下《詠鵝》“鵝 鵝 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荷塘里形態各異的天鵝快樂景象。啟發學生:你聽到了詩,你能想到什么情景呀?在這樣的感受中,學生的水墨繪畫情趣逐漸增濃,情感越來越豐富,再而回到書本上去表現形態各異的黑天鵝。往后也可以逐漸表現一些其它場景,如“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的放學放風箏等快樂場景,也是別有趣味,給畫提詩、為詩配畫相互促進,相得益彰。通過在詩詞中學習國畫,讓學生們學有所“依”,學有所“韻”。
三、體驗兒童水墨畫“外師造化”中尋找樂趣
第一,從經典中汲取養分。學習水墨畫,我們要尋根,前輩優秀作品永遠是我們最好的老師,雖然我們小學階段不要過于強調技法和造型,但是優秀的前輩們的經典之作我們要汲取之中養分。在給學生選擇范畫時,我注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作品的題材種類,選擇那些內容為學生所熟悉、構圖較簡單、富有情趣的作品,讓學生邊思考邊臨摹,充分體會范作中筆墨的變化和情趣。臨摹或繪畫時,鼓勵大膽落筆,萬一錯了就將錯就錯,適當添加,盡量讓學生在成功的體驗中保持興趣,樂于探索。
第二,在故事中提升情感。在低年級學生心里,國畫意境不好理解,但我會讓學生和作者一起產生共鳴,在欣賞經典優秀作品時,常常和學生一起分享畫家大師們的故事,如作為明朝后裔的八大山人,他技法高超,作品非常獨特,線條優美,畫面簡潔,但是作品里的動物、植物是那么孤單、孤獨。正如他的心情,在自己國家滅亡之后,心情悲憤,落發為僧,歸隱山林。對比我們熟悉的藝術大師齊白石爺爺的作品,齊白石爺爺筆下的蟲草、花鳥,又是別有滋味,蟲草、花鳥、魚蝦等都是那么的精致可愛。由于齊白石爺爺特別熱愛生活,后來新中國成立后留下了更加多的生活題材巨作。兒童國畫不只是單純的繪畫,要把學生的情感也融入作品中,這樣才是有生命力的作品。為了讓學生更能直觀地了解到水墨作品是如何表現作者情感和意圖,我經常帶學生到展廳和作品面對面,這樣情感的交流就更加直接了。
第三,從生活中尋找創作樂趣。生活是藝術來源的源泉,利用活動課、社團時間,我常常帶著學生觀察校園的植物園,觀察操場玩游戲的小伙伴,球場打球的同學們等,讓同學們就找自己身邊最熟悉的題材,最喜歡的題材,最有樂趣的題材。對他們來說是非常熟悉的,慢慢養成關注生活,熱愛生活,在身邊尋找有樂趣的繪畫題材。
第四,從展示中找到自信。在學生有了一定繪畫基礎后,讓學生進行一些簡單的命題創作,使他們感受創作國畫的樂趣。創作時,盡量尊重學生的個性審美體驗和主觀情感,引導學生發揮個性,讓其創作富有童趣和彰顯個性特點的作品。利用兒童節、春節、元旦等等在校園布置小展覽,這樣他們看到自己的作品展出,也能欣賞到其他優秀作品,在交流中成長,在交流中自信。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探索中創新,根據小學生的認識規律和心理特點,摸索出適合他們自己的教學方式,讓“三趣”兒童水墨教學走進小學國畫課堂,以興趣為切入點,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 ,不急于求成,不急功近利,本著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得到快樂原則,體會國畫藝術的無窮魅力。只有這樣,兒童國畫的教學綜合能力才能得以提升。
參考文獻:
[1]張明亮,李玉玲.談談美術課如何培養學生水墨畫的創造力[J].成人教育,2003(3).
[2]陳璃.美術教育與兒童水墨畫的興趣培養[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