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采用文獻法、訪談法、歸納演繹法等,就晉江市鳳竹校區“竹文化”融入大課間體育活動進行實踐研究。鳳竹校區“竹文化”理念的提出、“竹文化”項目的選擇、“竹文化”大課間活動的實踐,豐富我校大課間活動內容,完善我校大課間活動模式,提高我校大課間質量。
關鍵詞:晉江市;竹文化;大課間;實踐研究
一、 前言
我校以“竹”為載體,圍繞竹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提煉出“竹文化”理念。一進入校園給人一種生機盎然、奮發向上的“竹文化”氛圍,從校園竹林、粉墻竹影、班級的“竹文化”建設、校本課程的“竹文化”研究、“竹文化”主題活動比賽等等,到處充滿了“竹文化”的身影,體現了學校“竹文化”特色。為了豐富我校大課間體育活動內容,改善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我校體育組打造了“竹文化”特色大課間。本次實踐研究成為“竹文化”融入大課間體育活動的首創,揭示了我校大課間體育活動開展的現狀與特征,為泉州市大課間體育活動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利依據。
二、 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以晉江市實驗小學鳳竹校區全校30個班級的1574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1. 文獻法
通過萬方數據庫進行檢索,收集“花樣跳繩與大課間”“竹竿舞與大課間”“大課間”“竹文化”等關鍵詞進行檢索,有關研究論文200多篇,為我校大課間實踐研究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
2. 訪談法
通過對學校領導、老師以及部分學生進行大課間相關問題訪談,探討適合學生身心發展、學生感興趣的大課間活動方式。
3. 歸納演繹法
對訪談內容進行歸納整理,對全體師生進行一年的大課間、課堂教學實踐研究,總結研究成果,尋找大課間活動可操作的模式。
三、 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基于理念,審慎選項
鳳竹校區由竹、鳳凰構成,竹象征著人品清逸和高尚的節氣,竹子節節高升,象征高風亮節,步步高升,竹子堅韌挺拔,象征不畏強權,竹子高雅清幽,能陶冶人們的情操。校標中竹的主干為一節一節,寓意學校的師生節節高升,勇攀高峰;一只鳳凰盤竹而上直沖天際,充分展示了鳳竹校區師生明確堅定的志向和遠大的理想抱負,寓意著學生們在知識的海洋中積極進取、奮力拼搏的精神風貌。這就是我校“心隨竹舞”——大課間體育活動實踐研究課題理念提出的寓意。
我校將以“竹”作為大課間體育活動的理念,選擇幾種與“竹”有關的體育項目、像“竹”一樣一節一節的體育器材,對項目的選擇要求是要有民族特色的項目,也要有時尚流行的新興項目,然后體育組進行分工,對所負責項目進行自編操化動作、編隊形、配音樂。豐富我校大課間活動內容,完善我校大課間活動模式,提高我校大課間質量。
(二)特色為主,豐富多彩
大課間體育活動是全校師生共同參與的一種集體活動,體育組是充分利用學校現有場地,增設多種體育器材,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大課間,通過體育組精心的組織和策劃,打造出屬于我校特色“小場地、大內容”的大課間體育活動。
1. 活動時間:周一到周五上午第一節下課后30分鐘
2. 活動內容:集體模塊和分段模塊
(1)集體模塊:自編的國學操、時尚的啦啦操
國學操:是通過讓孩子一邊誦讀精選的國學經典《三字經》,配以音樂,采用讀書和健美操編排的動作,將說、跳和音樂相結合。動作的創編是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音樂的內容、音樂的節拍,以及健美操編排的原則來合理地設計出每一個動作。每個動作的設計要符合音樂中的文字表述,整套操的動作以讀書動作為主,健美操動作為輔。國學操創新了國學的誦讀方式,可以激發學生參與大課間體育活動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同時可以弘揚國學精神。
啦啦操:啦啦操是一項新興的具有獨特魅力的體育運動,是充分展現出運動員的青春活力和健康向上的團隊合作精神的一項體育運動。2015年泉州市舉行第一批啦啦操教練員和裁判員的集中培訓,筆者有幸參加了本次的培訓,在培訓結束后,筆者向校長闡述了啦啦操進校園的益處,在得到校長的支持下,第一時間在每天的大課間時間進行全校性教學,體育老師配合在體育課堂教學中進行復習,并以作業的形式布置學生進行課外復習,經過兩個星期的努力,全校的啦啦操進入了大課間,成為泉州市首個第一時間推廣的學校,學校也極力支持啦啦操,并配備人手一球,啦啦操成為本校大課間的“新寵兒”,深受學生喜愛。
啦啦操是一種加油鼓勵的方式,在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領悟到團隊以及溝通的重要性,這套操動感的音樂節奏會帶動學生的情緒,這種感染力不斷地激勵他們努力拼搏。啦啦操進入校園,活躍了大課間氛圍,成為我校大課間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2)分段模塊(竹節梯、竹棍操、竹節繩、竹竿舞)
一年段:竹節梯
竹節梯項目的選擇主要根據一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以及進入一年級后要學的集體操比較多,任務比較重,又不影響學生的學習,筆者選擇較為簡單的竹節梯作為一年級的自由項目。動作的編排是根據水平一的教材目標進行設計、編排,整套動作主要是以下肢跳躍練習為主,由一些簡單的、各種不同方式的跳躍動作組成,如:單腳跳、并腳跳、開合跳、左右跳等方式進行。
通過竹節梯的練習,讓學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跳躍動作方法和簡單技能,發展學生的下肢力量和跳躍能力,促進身體靈敏性、協調性等身體素質的發展,為以后學習跳遠、跳高打下初步基礎。
二年段:竹棍操
竹棍操項目選擇的思路來源主要是我校的校本課程——錢棍,在錢棍項目的基礎上進行改編,也就是編一套與“竹”有關的健美操,器材的選擇就將錢棍換成竹棍,因此得名“竹棍操”。動作的編排是根據健美操的編排原則,以一些簡單的基本手臂動作和腳步動作組成,如一些基本的腳步作:動并步、交叉步、一字步、V字步等等。
竹棍操進入大課間,讓學生獲得美的感受,掌握一些基本的健美操動作和組合,發展學生身體的協調性、韻律感和節奏感,激發想象力、表現力和創造力,培養良好的身體姿態以及陶冶美的情操。
三年段:竹節繩操
竹節繩操項目的選擇主要是花樣跳繩是一項場地要求低、費用低廉、技術掌握簡單、易于全員參與的體育項目,能夠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提高場地器材的使用率。
泉州市教育局舉辦了中小學“花樣跳繩”師資公益培訓,以及福建省全民健身運動會跳繩教練員裁判員培訓班(泉州站),旨在進一步推動學校大課間體育鍛煉,增加中小學校大課間和課外活動可選擇項目,促進校園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
竹節繩操的編排構思是:竹節繩不管在運動內容還是形式上都呈現出花樣繁多、變化多樣的特點,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竹節繩操的設計主要遵循簡單多樣的原則,通過優化組合,達到良好的活動效果。動作的編排由上肢為主的拉繩操化動作和下肢為主的跳躍動作組成。前半段動作的主要是以體育課堂教學中的熱身運動進行改編,后半段動作主要有:一級動作(左右甩繩、并腳跳、左右搖擺跳、開合跳、弓步跳等等)還有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難度的雙人跳。
通過竹節繩操的學習,學生可以獲得跳繩動作的基本知識,掌握幾種跳繩的簡單動作方法和技能,發展身體的靈敏性、協調性及判斷力、彈跳力和控制身體的能力,促進肌肉、骨骼、內臟器官和神經系統等全面發展,培養學生果斷、機敏、團結協作的精神。
四年段:竹節長繩
竹節長繩項目選擇的構思是:它是一種富有創意的體育運動,單人、雙人或者群體都可以參加。而近年來,晉江市教育局每年都會舉行教職工跳長繩比賽,在比賽前教師都會在大課間學生活動的時間以及放學時間進行集中訓練,教師們做到了言傳身教,學生對此耳濡目染,對長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竹節長繩的編排主要以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現有的跳繩水平為依據,讓學生8個人一組,先采用繞八字的形式進行,當學生熟練掌握后,增加難度,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編,如學生兩人、三人、四人的手搭肩繞八字練習,練習的同學就要跟著竹節長繩不斷地進行跳躍。
跳長繩時,有同伴搖繩與集體跳繩的協調配合,完成這些協調動作,需要神經系統調節,培養學生神經系統的靈活性,提高學生的反應能力,發展學生的身體協調性,促進腦功能的發展,培養他們密切協作的精神。
五六年段:竹竿舞
竹竿舞是在有音樂節奏的情況下,學生在竹竿開合的瞬間,迅速的穿梭在其中,并且做出優美的舞蹈動作。竹竿舞項目的選擇是在時尚新興的活動項目中,加入一些民族傳統體育特色項目,這也是大課間活動內容的一種創新。在編排中,主要采用最簡單的“開合、開合、開開合合”的基本動作,每個班級對竹竿的隊形進行創編,比如正方形、圓形、長方形等等,以及對學生準備進入的隊形進行編排,還可以根據敲竿的節奏快慢來控制運動量。
竹竿舞可以發展學生的身體靈活性和協調性,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對于高年段的學生,會對自己跳的動作或者隊形進行創編,讓學生體驗運動帶來的樂趣,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提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弘揚。
四、 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 打造“竹文化”特色大課間,營造活躍的大課間氛圍。學校大課間主打“竹文化”特色大課間,在大課間活動中,學生人手一個巴烏、啦啦球、竹節繩、竹棍等,提高了各項活動的技術水平,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大課間氛圍活躍,學生體育鍛煉熱情高漲。
2. 改善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改變體育課學習態度。通過一年的大課間重建,發現學生對體育活動的學習態度得到改變,在課間、放學后能看到學生們在走廊、操場進行著大課間的各項體育活動。在期中和期末測試時,從測試數據可以看出,全校學生的耐力水平、肺活量得到很大的提高。
3. 激發學生的鍛煉興趣,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通過一年的大課間創新,學生在課外能自覺的進行各項體育活動練習,大課間項目的多樣化,激發了學生的鍛煉興趣,為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奠定基礎。
(二)建議
1. 引進更多與“竹”有關的體育活動項目。比如:抖空竹。希望在學校領導支持下,可以外聘教師進行教學,這樣教學質量得到保證,學生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又豐富了大課間體育活動內容,不斷提高我校大課間質量。
2. 教師角色的引領。希望老師可以自覺地、全員參與到大課間中,這樣不僅能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也可以激發學生參與大課間活動的積極性,拉近師生間的距離,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
參考文獻:
[1]劉輝陽,朱勇等.淺談陽光體育運動背景下的農村中小學大課間體育活動[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2009,4(11).
[2]王宗社,王凡玲.我們學校的國學操[J].體育教學,2012(8).
[3]體育與健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黃珊珊,福建省晉江市,晉江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