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橋
摘要:歷經千年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歷久彌新,其中的很多思想對于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具有積極作用的,并逐漸滲透到教學過程中,這已成為教育改革的趨勢和提高育人水平的重要舉措。在教育過程中,學生們除了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外,道德品質培養也是尤為重要的內容。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立德樹人背景下,高校開展思政教育過程中可能面臨的一系列問題,然后就相應的優化對策進行深入的分析,其目的便是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成效,為學生的綜合發展以及成長奠定基礎。
關鍵詞:立德庶人;高校思政;問題分析;研究對策
在當前社會主義發展的全新時期,對于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視程度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思政教育是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陣地。在當前社會主義特色道路發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加強學生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建設,提升他們的勞動教育觀念,深入踐行立德樹人理念,這不僅僅可以充分發揮出高校所具有的德育隱形效用,更是可以打破傳統教育模式下的思政教育束縛,從而為高校思政教育發展提供全新的發展契機。
一、立德樹人理念下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困難
(一)教師的主觀意識占據著主導地位
高等院校思政教育所形成的效果較低、所面臨的壓力較大、教學難度較大等多方便問題。其主要原因是高校教育人員的思想沒有與時俱進,又被大量網絡信息干擾,對院校自身教育定位不夠清晰等。高等院校在培養人才時,沒有從學生需求的視角來考慮問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種問題導致高等院校人才培養遇到了較大的阻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又很少從學生角度出發去理解他們在課堂上的感受,忽視了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從而導致學生學習的思政能力無法提升。這種教學方式很容易讓身心尚未發育完全的學生產生厭學心理。教師為了保持自身的威嚴,沒有及時分析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而對學生的心理健康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二)思政教育手段比較單一
當前,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大多數只限于課堂,加上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都比較單一,這樣致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提高學習熱情。在這種教學方法和教學環境下,學生只能夠被動式學習知識。時間一長,學生就會缺乏思考問題的能力,學習的積極性也會逐漸下降。學生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問題,自然也無法實現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此外,在高等思政教育中,教師應當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強化他們的學習感受。但部分高校教師在教學中,只按照以往的教學經驗,對一些能夠跟教材相關聯的時事熱點充耳不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因為沒有滲透時政案例,致使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薄弱,人文素養和心理健康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三)教育內容重理論忽視實踐教學
當前,高校思政教學的核心主要圍繞馬克思主義理論展開的。這一理論不僅僅是思政教育的核心,也是我國現階段發展的重要理論指導。因此,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理所應當。但是通過對當前高校思政教育的形式以及內容進行多方面的分析,可以發現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大多是采用理論語言講授以及多媒體課件展示的方法進行。加上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這就導致學生難以實現深度的學習。那么如何才能當前增加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學習呢。答案必然是實踐+理論的共同開展。不過當前思政課程的實踐教學存在著很大的短板。首先,教師從意識形態上并沒有認識到思政實踐活動開展的重要性,他們認為課堂上舉辦一些辯論賽或者演講就已經屬于實踐活動開展的范疇了,這種想法是比較片面的。其次,學生們對于實踐活動開展的積極性以及參與程度并不高。在參與課程思政實踐活動的時候,學生過于追求實踐調研報告,因此在填寫數據的時候,可能會出現編造的現象。正是因為教師以及學生多方面因素的存在,導致思政理論課程與實踐活動不平衡的現象遲遲無法得到解決。
二、立德樹人理念下高校思政教學創新方法
(一)關注學生心理需求,踐行以生為本理念
對于高校的青年學生來講,他們已經具有較強的觀念,在干什么、怎么干等內容上,他們有屬于自己的想法,而不喜歡過多關注。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時候,輔導員或者其他思政工作人員不能夠單純的對學生進行說教,而是應該全方面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以及行為動機,并對他們行動之后可能出現的成果進行判斷,讓學生能夠主動找到其中的不足。因為學生是教育主體,具有一定的尊嚴性,教師在對他們進行教育或者評價的時候應該以激勵教育為例,深度踐行以生為本的理念。即使學生出現些許的錯誤,也不要直接對他們進行批評,而是嘗試采用委婉的教育方式,讓學生主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這樣可以顯著增加思政教育的深度,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師需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差異性,來制定不同的培養方案。當然,這比較考察教師的專業技能,因此需要對自身的教書育人方案進行創新與提高。在思政教育上,教師可以嘗試采用換位思考的方式,去思考學生在日常生活以及學習之中遇到的一些煩惱,從而更好地滿足學生在不同層面的需求。同時,教師還要格外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當前,高校學生除了面對來自家庭、學校等方面的壓力以外,還需要承擔來自就業、個人情感、社交等多方面的影響內容。如果學生沒有辦法妥善處理這些問題,那么心理健康就會產生一定的問題,進而有可能抑郁。此時,教師要針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對他們進行疏導,盡快幫助他們走出思想的誤區。
(二)創新思政教育方法, 利用網絡進行在線輔導
課堂是師生以知識為媒介,互相交流學習的過程,而在傳統的思政教學中,教師往往采用單一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這種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以至于教學效果不佳。立德樹人理念下,思政教學要改變以往的教學理念,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尊重學生的地位,將學生與教師放在同等地位上,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交流與溝通的有效性,進而使知識傳遞更加高效。為此,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借助網絡創新思政教學方法。首先,教師可以以新媒體為平臺實現與學生的即時性互動,如微信、微博、論壇等,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變化以及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面對的困難,從而疏導學生,并給予他們幫助,這是拉近與學生距離的重要途徑。其次,教師在思政教學中要發揮重要的引導作用,比如可以在平臺中發布熱點時政事件供學生討論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利用所學知識發表自己的看法參與討論,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還有利于教師引導正確的輿論方向,使每個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此外,教師還可以線上開設心理輔導專欄來提供咨詢服務,從而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疏導學生的心理,幫助學生形成積極樂觀的心態。
(二)轉變師生關系,依托互聯網構建優質的溝通渠道
在高校,學生與輔導員的關系亦師亦友。二者的關系緊密穩定,學生才能夠尊重輔導員、信任輔導員。不過在常規的教育中,學生與輔導員之間的溝通渠道有限,二者的交流并不會特別頻繁,這就導致師生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隔閡。學生有問題不樂于和輔導員說。基于這種問題,輔導員可以添加學生的微信、QQ,并將整個學院的學生拉到一個群里。空閑時間可以在群里與學生們多溝通。當輔導員從班干部處了解到某個學生近期遇到了什么困難的時候,輔導員可以主動與同學私聊,去了解他們的問題,并嘗試安慰、積極與學生尋求解決方法,從而拉近二者的關系。當然,輔導員還可以鼓勵學生定期給自己一些建議,畢竟人非完人,及時彌補不足,才可以更好地服務學生。針對學生的建議,輔導員要及時通過留言或者私聊的方式反饋,給予學生足夠的尊重,讓他們樂于給輔導員提意見。在互聯網時代,師生之間的溝通渠道更加高效便捷,這就需要輔導員充分發揮自身的服務職能,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化自己的被動為主動,主動、深入的探究學生的想法。良好的師生關系為后續思政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而促進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加強學習,提升自身能力
學生需要學習,輔導員也需要不斷成長。首先高校輔導員所負責的本身不是思政工作,因此,其思政教育能力要稍微差一些。其次,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校思政的內涵也會發生一些變化,若輔導員不注意學習新的思政知識,那么思政教育工作就會失去時效性和針對性。最后,輔導員是學生的榜樣,是學生學習的對象,若輔導員自身能力不足,既會使得思政教育難以推進,也會使得學生失去對輔導員應有的敬重。為此,輔導員就需要有危機感和責任感,不斷以新的知識自我武裝,從而提升自身的能力,成為學生的最佳學習榜樣。在高校的教師團隊中,對于思政知識了解最多的莫過于思政教師,為此,輔導員就可以多與思政教師進行交流討論,這樣不僅可以提升自身的能力,還能與思政教師共同商議教育渠道,提升教育水平。此外,在科學技術的加持下,網上的學習資源也在逐漸增多。為此,輔導員也可以自己搜索網絡資料,學習思政知識以及教育方法。
三、結語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能夠發現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教師想要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理念,必須要轉變傳統的教育思維,以學生綜合發展以及長遠成長為基礎,積極采用互聯網、多媒體以及社會資源開展相關的教學活動,以此來為學生思政教育發揮充足的優勢。當然,這種教學手段勢必會存在著一定的發展阻礙,但是教師更應該嘗試將挑戰化為發展的契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從而提升學生的思想品質以及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郝艷君,王偉.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路徑探索[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05):1-3.
[2]張雪瑞.以“立德樹人”理念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方法初探[J].公關世界,2021(10):143-144.
[3]伯潔.“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施路徑及改進策略[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08):70-71.
[4]楊欣,成曉麗.高校思政教育貫徹“立德樹人”思想的可行性途徑[J].才智,2021(07):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