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俊 花李鋒
文章系2021年甘肅省教育廳組織的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課題《甘南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提升研究》(課題編號:2021XXSZGZYBKT25)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摘要:現階段,我國已經全面進入“立德樹人”的改革環境之中,而思政教育是推行“立德樹人”課程的主學科。培養一批高素質的思政教師隊伍將直接決定著“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質量。因此,中小學思政教師應該善于總結、反思,從實踐中汲取經驗教訓,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根據思政教育矛盾去優化教學策略,為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做準備。文章反思中小學思想政治教學現狀,總結問題,進而對癥下藥,探究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中小學;思政教育;教學現狀;改善對策
中小學是樹立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的重要階段,思政教育則從政治、哲學、文化、經濟等多方面引導學生去思考如何做人、如何處世、如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如何增加生命的厚度等。但是我們必須要承認的是,現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質量不高,學生并不能學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思政知識,即便背誦了大量的思政理論,也難以自覺遵守道德行為規范。具體而言,中小學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現狀如何?具體存在哪些問題呢?下面,文章將對此展開教學論述。
一、 中小學思政課的教學現狀反思
(一)專于理論知識,忽視實踐體驗
一直以來,思政教育都以理論教學為主,引導學生及時學習理論知識是豐富學生精神認知的重要條件,但是如果脫離了生活實踐,那么學生將很難自覺踐行道德行為準則。通過課堂觀察可判斷,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依然是以理論教學為主的,教師沒有充足的時間去引導學生參與政治實踐活動,且課外實踐缺少監督機制,師生互動不通暢、不準確,教師難以發現學生的認知問題,難以把握最佳教育時機,也因此大大影響了思政教育的現實質量。
(二)教師講解為主,學生參與度不高
課堂是開展思政教育的主陣地,具有集體性、全員性特點。而為了維護課堂教學紀律,讓學生學到最豐富的思政知識,教師會統一講解思政理論,學生要認真聽講、做好筆記,及時背誦所學內容。在這種模式下,學生更像是一種“容器”,按部就班地接受現成知識,難以實現自主探究,很難把握住學習的主動權。對于這一點,教師不僅要重視教師講解,更要重視教學啟發,將“灌輸式教育”與“啟發式教學”結合起來,突出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三)教學評價單一,學生缺乏信心
教學評價是教學系統中的一個重要因素,負責對已經發生的教學活動做出價值判斷、總結有效經驗,同時也能對尚未發生的教學活動產生教學啟示,積累經驗,從而逐步優化教學結構。然而,思政教育不僅要逐步豐富學生的理論認識,更要關注學生的道德品質、理性精神、社會責任感等多方面的發展,如果只以考試評價為主,缺少全過程追蹤評價機制,那么是難以準確檢測學生個人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而且,單一的考試評價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喪失學習自信,并不利于發揮思政課程的育人作用。
二、 中小學思政課教學的改善策略
(一)構建任務探究模式,實現以學定教
任務探究教學模式是指通過設計可操作的實踐任務,激勵學生、引導學生參與思政探究活動的實踐模式。它以任務為基礎構建易于學生探究的教學平臺,支持學生在閱讀、猜想、論證、實踐、觀察等活動中自主解決思政問題;也支持教師以科學的干預方式去幫助學生,與學生合作突破探究任務,順利實現以學定教,引導學生樹立主體意識。對此,中小學思政教師應該主動構建任務探究模式,以學情為起點設計難度適中的探究任務,引導學生多思考、多交流,共享思政資源,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去培養學生的政治素養。
1. 拋出任務:學生獨立思考,伴隨合作交流
為了順利開展主體探究活動,教師應逐步拋設探究任務,明確探究主題,驅動學生,促使學生自主思考解決任務的有效方法,并積極整合有效資源,順利實現獨立學習。緊接著,圍繞難度較高的任務,學生則應參與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合作探究思政問題,討論案例、總結規律,在質疑、比較、總結活動中內化思政理論,順利生成新的知識意義。
比如在“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一課教學中,作者就設計了如下幾個探究任務:
任務一:了解科學社會主義的起源與發展,總結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者、理論基礎與標志,總結關鍵的理論知識點。
任務二:探究馬克思主義的特征,梳理科學社會主義的經典事例與實踐過程,總結出科學社會主義的本質意義。
任務三:分析社會更迭的根本原因,匯總人類社會發展規律。
從任務一到任務三,邏輯高度越來越高,學生也要從理論認知過渡到實踐層面,有序探索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成果,以便切實優化學生的認知狀態,為促使學生實現有效學習做準備。剛剛拋出探究任務時,高中生應獨立閱讀教材內容,嘗試自主梳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觀點與實踐探索經驗,嘗試從生產關系、生產力發展去解釋社會更迭的原因。接著,本班學生就可帶著思考、帶著好奇參加小組合作學習活動。
各小組應首先輪流講述個人認知,完善個人觀點、總結異議,然后重新閱讀政治教材,積極討論,進一步總結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從而順利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交際能力,有效鍛煉學生的政治認知能力。各小組要保持緊張的精神狀態,不能懶散應付,更不可說“題外話”,珍惜組內合作機會,共同探究思政問題。
2. 任務探究:教師適時提問,實現間接干預
在學生探究過程中,教師的宏觀指導與教學調控非常重要,可彌補學生認知經驗不足、邏輯思維低下、不善批判等不足,可切實推動任務探究活動的有序發展。對此,教師則可采用課堂提問技巧,合理干預任務探究活動,促使學生深入思考。
在“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一課的任務探究過程中,為了讓學生的思路變得清晰可見,作者就設計了如下問題:馬克思主義的特征是什么?十月革命的起源、歷史影響,以及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發展的歷程如何?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特點是什么?等。在解答這一組問題時,作者會圍繞十月革命、社會主義實踐過程補充案例資料。學生依然以小組為單位合作交流,率先完成組內討論的小組舉手示意,作者會用心記下順序,待各小組基本討論完畢后總結理論觀點,根據舉手先后順序,給各組留出一分半鐘的答題時間,進而匯總各小組的有效觀點,完善問題答案。如此,師生就能順利實現互動交流,突出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使其順利實現自主學習。
(二)開展主題實踐活動,做到知行結合
思政教育脫離生活實踐使得思政育人效果大打折扣,許多學生只是為了“應試”學思政,并不用心,且不會主動在生活中踐行思政理論,并不利于促使學生實現長遠發展。在新課改下,“綜合實踐活動”被看成是開展學科教育的基本形式,而且支持跨學科合作,且倡導教師圍繞實踐主題去整合鄉土資源、網絡資源等,非常看重學科教育的生活化、學生的實踐體驗。因此,中小學思想政治教師應嘗試開展豐富的主題實踐活動,始終秉承著知行結合的原則,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思政,在生活中用思政,以便逐步提升學生的思政認知水平,豐富學生的精神財富,為促使學生實現有效學習做準備。
在“我國的個人收入保障”一課教學中,作者組織本班學生調查社會保障制度,引導學生去調查我國個人收入分配制度,分析我國居民收入的合理性與合法途徑,并積極探索完善個人收入分配的有效方式,由此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從理論走向實踐,從課堂走進生活。在本輪實踐活動中,學生可選擇不同的調查對象,比如農民、普通職工、白領階層、工薪階層等,設計合理的社會調查計劃,探索具體的調查方案。在這一實踐活動中,作者幫助學生聯系相關部門,幫助學生完成實踐任務。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要記錄被調查者的收入來源、收入水平,甚至可以由收入去調查各個家庭的消費情況,分析收入對一個家庭的消費影響,思考一個家庭生活的具體情況,分析個人收入保障制度對于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家庭和諧的重要意義。
在本輪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生能夠從現實角度去分析我國個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必然性與合理性,從我國居民收入的方式、方法與合法途徑去分析勞動者應該如何實現增收、創收,分析完善個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有效機制,促使學生關注時事、關注社會。在這一實踐過程中,作者從兩方面滲透德育目標:第一,愛國教育。通過實踐活動去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引導學生從我國個人收入分配制度方面去了解國家對于保障民生幸福的大力支持,激發出學生的民族自信與國家認同感,從而切實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感。第二,勞動教育。通過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去觀察其他勞動者的態度,自主分析勞動者的精神品質,如辛勤、誠實、創新能力等,激發出學生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美好愿望。
(三)組織課堂即時評價,培養學生自信
教學評價在一定程度上關系著學生的自信心、進取心、與學生的學習效能息息相關,影響著學生在思政學習中的認知狀態,也必然會影響學生在思政學習活動中的認知狀態。對此,教師則應重視即時評價,全過程追蹤高中生在思政學習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變化,動態檢測學生的認知儲備、關鍵能力,以賞識、評價的方法去培養學生的自信,激勵學生,使其以更高漲的熱情投身于思政學習活動中。
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一課教學中,學生通過經典案例去探究政府的經濟職能與作用,了解政府是如何在經濟發展中發揮宏觀調控作用,以及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深入分析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從而切實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本節課上,我就設計了評價表,從“理性精神”“政治素養”“社會責任”等方面鼓勵學生自主評價,分析自己的政治素養水平。根據學生的課堂學習表現,作者從多方面去分析學生的課堂學習表現,賞識學生的突出表現。例如,有多個學生在分析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時,不僅從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分析了市場的資源配置、市場的發展動向等問題,還舉例論證了個人想法。對此,作者表揚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表達能力,以及學生對國家時事的關注與批判性思維意識,鼓勵了學生。受到表揚的同學不僅思維會變得更加敏捷,而且使每個學生都渴望得到獎勵,其他同學的發言也變得積極起來,大家都從不同維度分析了市場的政府調控作用,探究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以及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
總而言之,在思政教學活動中,教師一定要重視反思與總結,不能過于依賴教學經驗,而是要始終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的成長需求調整思政教育形式,為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做準備。且要總結教學現狀,匯總問題并分析問題成因,優化教學策略,調整教學形式,打造一個開放、自由、和諧、幸福的思政教育平臺。
參考文獻:
[1]陸平.高中政治教學現狀及對策建議[J].試題與研究,2019(29):167.
[2]王金娜.新課改下高中政治教學的幾點思考[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9(11):116.
[3]馬玉倩.試論高中政治生活化的現狀及策略[J].考試周刊,2019(54):165.
[4]李海麗.讓高中政治課堂別有一番趣味:淺談高中政治教學現狀及激趣策略[J].新課程,2019(6):161.
作者簡介:
沈俊花,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甘肅省舟曲縣第一中學;
李鋒,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甘肅省舟曲縣峰迭新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