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樸
【摘 要】本文以《人體解剖學》為例,論述中職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課程中的思政教學路徑和方法,提出增強專業教師思政意識,樹立課程思政教學理念;修訂課程標準,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融入思政元素,實施課程思政教學;創新課程思政教育方式,完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等措施。
【關鍵詞】護理專業 課程思政 人體解剖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6-0033-02
人體解剖學是護理專業學生接觸的第一門專業核心課,是一門古老而經典的醫學基礎課程,也是離人體生命“最近”的課程。中職護理專業核心課本身包含體現明顯價值傾向、家國情懷的思政內容,如何在中職護理專業核心課中深度挖掘并進一步拓展、融入和開發思政內容,賦予專業課程以價值引領、思想教育的功能,進而實現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同向同行”,是擺在專業教師面前的一個新課題。鑒于此,本文進行了人體解剖學課程思政教學的探討。
一、增強專業教師思政意識,樹立課程思政教學理念
課程思政對專業教師的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有較高要求,在課程思政教學實施過程中首先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進一步理解和把握思政的概念、內涵與外延。為此課程組特邀請學校思政專業教師進行課程思政教學相關理論培訓,使專業教師掌握思政教學的時代內涵,進一步提升師德師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仁愛之心等素養。同時邀請學校思政專業教師參加人體解剖學課程研討會,充分發揮團隊合力,將思想性、理論性和知識性有機結合起來,把專業小課堂同思政大課堂結合起來,充分發揮人體解剖學課程的育人作用。
二、修訂課程標準,深入挖掘思政元素
依據中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建設團隊在認真研究、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在人體解剖學思政教學目標的設計、思政元素與資源的挖掘、思政教學內容的選用、思政典型案例的篩選、專業知識和人文思政元素的融合方式等方面重構課程內容,將科學素養、創新意識、人文關懷、工匠精神、生命教育、感恩教育、職業理想教育和職業精神教育等體現中職護理專業特色的“思政元素”滲透到新的課程標準中。教師可通過致敬無語體師、生命科普教育、健康生活宣教、感恩教育等形式,增加護理專業學生學習的樂趣和情感認同,進而提高護理專業學生對本專業的認同感。同時,教師要創新教學方法,綜合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直觀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對教學過程進行再設計。
三、融入思政元素,實施課程思政教學
在學生掌握人體九大系統的基礎上,教師可結合皮內注射、肌肉注射、靜脈穿刺、導尿等臨床常用護理操作技術,借助信息技術和思政教學資源實施教學,同時將志愿者社會實踐、解剖繪圖比賽、人體生命館科普教育等活動納入課程體系,全方位促進知識技能及思政教育目標的實現。
(一)將“感恩教育”融入開學第一課
在開學初期,教師可利用學校人體生命科學館開展人體知識科普教育,激發學生探究人體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奉獻精神。在第一次實驗課上開展人體解剖學開課儀式暨向無語體師宣誓的活動,培養學生的感恩心、敬畏心、責任心。學生不僅觀察到人體的大體結構,更體驗到無語體師的大愛,感受到醫者仁心的寬廣胸懷,感悟到專業及職業的責任和義務,也學會了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熱愛生命。在教學《運動系統》時,教師結合骨連結知識,布置“對中老年人膝關節保健提出合理化建議”的學習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護理專業學生不僅能將書本知識與實踐應用相結合,對父母的健康狀況也會更加關注。
(二)將“生命教育”融入解剖學課程教學中
在學習《生殖系統》時,教師通過講解受精的概念和基本過程、受精的條件等知識,引導學生感知生命的不易,感恩母愛的偉大和無私。同時結合“流產”“異位妊娠”“輔助生殖技術”等知識的介紹,進一步增加青春期學生對身體健康知識的了解,加深其對病患的同情和理解。
(三)注重“仁愛之心”教育
在《運動系統》“骨的構造”的教學中,教師展示骨髓移植案例,引導學生討論捐獻骨髓對身體的影響,提高學生對捐獻骨髓和無償獻血的認識,不但提升了學生的科學素養,也培養了他們的仁愛之心,使其樹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大醫精神。教師還可在第二課堂輔以青年志愿者活動、聾啞學校和敬老院獻愛心等活動的形式開展仁愛之心教育。
(四)重視“職業道德規范教育”的融入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不僅要具有淵博的知識、高超的教學能力,還要具有優良的師德師風和職業道德規范。在課堂內外,教師都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在教學過程中要以高尚的人格、良好的師生互動、淵博的知識無聲地影響和教育學生,將道德規范、思想啟迪、價值引領等思政要素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
(五)將“辯證思維教育”進行滲透
人體解剖學是醫學課程的奠基石,合理利用辯證唯物主義原理解釋人體器官的位置、結構和功能,可使護理專業學生形成辯證唯物主義人體觀,進一步理解人體結構與功能的統一關系,這對今后樹立科學的思維方式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例如,在講解四肢肌時,四肢前群肌和后群肌為一組拮抗肌群,前群肌是伸肌、后群肌為屈肌,功能雖然不同,但在運動時又表現出協調統一,統一受神經系統調控。這讓護理專業學生對世界物質的統一性原理有更深的了解。
(六)適時進行健康生活方式宣教
在骨連結的學習中,針對部分學生存在的手機依賴現象,教師布置了制作頸椎病預防健康宣教卡的學習任務,將護理專業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巧妙地設置在理論知識的傳授中,從而引發學生思考,教導學生要學會放下手機,不要被手機綁架了生活,更不要讓大好的青春年華在低頭中黯然流逝,達到了較好的育人效果。教師通過將理論知識學習與健康宣教應用相結合,不但激發了護理專業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社會責任感,也使其自覺成為健康生活方式的宣講者和執行者。在學習《消化系統》時,教師結合部分護理專業學生存在的不按時吃早餐、經常吃夜宵的現象,在膽汁產生和排出路徑知識的講解中,結合膽結石、胰腺炎的發病機制教導學生要規律飲食、健康飲食,鼓勵學生做健康飲食的主導者;在講解《脈管系統》時,教師通過分享冠心病發病人群日趨年輕化的統計數據,引發護理專業學生對自身運動、飲食習慣的思考。
(七)巧妙進行家國情懷教育
在講授《脈管系統》的脾臟時,結合血吸蟲病引起的脾臟腫大現象,用毛主席的《七律二首·送瘟神》強調黨和政府領導全國人民一定能戰勝各種瘟病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感受領袖的為國為民情懷,堅定必勝信心,培養學生的愛國敬業精神、家國情懷、團隊合作意識;在《神經系統》內囊的學習中,以臺灣海峽的重要作用類比內囊的傳導作用,增加學生對臺灣作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的了解。
四、創新課程思政教育方式,完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
為全面評價課程思政教學效果,我們構建完善了包括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和問卷調查三方面的考核評價體系。
(一)科學分析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主要在課前學習、課堂測試、任務成果等方面綜合考核評價學生。比如在學習“運動系統—骨學”的知識時,教師課前在學習平臺發布心血管專家王逸平的思政案例,學生線上學習并書寫感悟后上交,課中教師通過胸外按壓的新聞報道指引學生指認自身心臟的按壓部位,觀察學生的完成情況,課后學生認領制作心臟健康宣教卡的任務,完成后上傳平臺。通過形成性評價既能觀察到學生的學習軌跡,也提升了其健康意識、觀念和學以致用的能力。
(二)合理應用終結性評價
終結性評價是指以理論考試為主、以標本模型的實驗操作考核為輔,其中理論考核占80%、實驗考核占20%。在進行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時,教師可通過對學生考試成績的分析,綜合判斷課程思政教學對學生專業學習態度和成效的影響。
(三)重視調查問卷的使用
課程結束后,教師采用基于問卷星平臺自行設計“課程思政教學評價表”反饋學習效果,評價表的指標內容分教師素養、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思政資源、知識掌握、認知態度、情感體驗、思政素養、實施效果9個項目,采用Likert 5級計分法。其賦值為1~5分,1分代表非常不滿意,5分代表非常滿意,得分越高表明體現程度越高、實施效果越好。
總之,在人體解剖學教學過程中進行思政融合,踐行立德樹人,提升了專業教師的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教師通過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教學中,做到了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統一,解決了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教學之間有時存在的“兩張皮”問題。新時代下人體解剖學課程思政教學,不僅讓學生具備扎實的人體解剖理論知識和精湛的實踐技能,而且對學生職業精神、科學精神、愛國情懷、工匠精神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中職護理專業核心課思政教學具有潛隱性、融合性的特點,只有采取隱形的、潛移默化的方式,才能達到課堂教學潤物無聲、學生內心響徹驚雷的效果。中職護理專業核心課只有充分用好課堂這個主渠道,深挖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功能,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使護理專業核心課教學與思政教學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實施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思政教育,才能擔當起時代賦予的使命和責任。
【參考文獻】
[1]許鳳燕,孫亮,楊慧科,李雪梅,李益民.課程思政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實踐[J].衛生職業教育,2021(7).
[2]馬春媚,郭開華,羅利,郭文平,許曉伍.人體解剖學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與探索[J].解剖學研究,2021(1).
[3]白小麗,毛敏,陳超,等.結合新冠疫情下的課程思政在護理在線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20(6).
[4]尹史帝,施堅超.淺析《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應用:以《椎骨及椎骨連接》為例[J].解剖學研究,2020(3).
[5]謝晶星.廣西中職學校“課程思政”現狀調查與對策[J].廣西教育,2020(14).
[6]黎麗.外科護理教學滲透思政教育的策略[J].廣西教育,2020(6).
注:本文系2020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中職護理專業核心課融入‘課程思政教育的實踐研究”(編號:GXZZJG2020B171)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 樸(1982— ),男,漢族,河北石家莊人,碩士學位,高級講師,現就職于桂林市衛生學校,研究方向為中職醫學基礎課教學改革。
(責編 張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