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銳 莫麗平 朱榮富
【摘 要】本文針對中職學校的特性及中職學生的特點,提出以系統科學觀為指導,構建以朋輩輔助為基點的德育培養模式和“學生與教師相結合”“校級與班級相結合”“學校與家庭相結合”的學生德育三維評價機制,同步推進“模式+機制”的德育工作改革,從人文關懷、激勵引導等方面入手,實現德育的生態管理。
【關鍵詞】中職德育教育 培養模式 評價機制 生態管理? 人文關懷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2-0023-03
近年來,隨著中職學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社會各種負能量消息的增多,給中職德育工作帶來不少困惑和難度,尤其是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心理素質狀態及其成長環境等日顯復雜和棘手。筆者對玉林衛生學校等6所中職學校近6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中職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品行素養和心理狀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如何推進中職德育的生態管理有序發展,是需要教師深入思考的重要課題。
一、中職學生德育問題分析
(一)學生精神上普遍存在“缺鈣”現象
部分中職學生的政治責任感、政治敏銳性、參與政治活動的意識和熱情比較薄弱,大部分學生對政治理論的學習僅限于應付考試,缺乏深入學習、認真思考的意愿。問卷調查顯示,有52%的學生對人生理想信念的追求是“擁有待遇高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近10%的學生追求“金錢至上,追求富有的物質生活”,有31%的學生沒有學習目標,56%的學生對自己的職業沒有規劃,職業選擇上多傾向于個人利益和價值最大化。部分學習基礎差的學生,由于思想、心理狀態不穩定,也缺乏刻苦學習的精神、持之以恒的毅力。
(二)學生道德品行與個人行為習慣養成較差
部分中職學生法律意識比較薄弱,自控力和行為約束意識較淡漠,不時有學生發生一些違法違紀事件,如校園欺凌事件、小偷小摸行為,還有一些學生染上了賭博、酗酒、吸煙等不良習慣。
(三)學生心理健康素養明顯不足
問卷與采訪調查反映,有76%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不少學生有著極大的自卑心態,對前途困惑、迷茫,自暴自棄心理比較嚴重、自信心嚴重不足,存在郁悶、焦慮、情緒壓抑、人際交往緊張等現象。如對玉林衛生學校2018級、2019級5055名中職學生進行心理普查,發現有27.44%的學生伴有郁悶、焦慮情緒,心理有預警的1862人,預警率高達37%。
中職學生德育問題的成因,首先,由于中職學校是培養技術型人才,教師多重視知識理論的教育和成績方面的評價,忽視了道德行為和心理方面的教育。通常情況下,班主任都是以統一的德育目標要求學生,導致學生的道德素質被約束在某一個特定的范圍中,不能夠彰顯學生的個性。評價方法也是以班主任的評價為主體,而且評價大多是在每學期期末,且多以總結性評價為主,忽視了德育評價的過程,不能及時發現學生道德行為和心理方面的問題,也未能針對問題及時做出指導。
其次,由于中職學校的特殊原因,中職學生大多來自文化水平較低、經濟水平一般的家庭,并存在大量單親或離異家庭及祖輩寄養家庭,各教學班都存在一些“學困生”“紀困生”,他們學習基礎差,自卑心態、自暴自棄心理比較嚴重。班主任要經常對這些問題學生進行教育,工作費腦費時、復雜繁重、工作難度大,因而內心不愿意接受這些“學困生”“紀困生”,導致教育轉化工作處于被動狀態。
二、中職德育人文關懷的生態管理發展對策
(一)構建中職德育朋輩輔助培養模式,實現德育的人本化
縱觀中職學生德、智、體、美等方面存在的種種不良現象和成長障礙,究其自身原因主要是思想品德和心理素養問題。中職德育工作應當基于教育對象的不同特點,變換思路,運用朋輩輔助培養模式,實現德育目標。
1.創新中職德育朋輩輔助培養模式
朋輩輔導制度是高校近年來開展大學生心理互助的新型模式,它有效地改善和促進了學校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教育。這種新型幫學模式在我國大中專院校逐漸推廣,尤其是在心理教育領域的應用受到普遍重視。
目前中職學校80、90后青年教師占學校教師總人數的80%以上,他們大部分擔任班主任或輔導員,這些年輕教師意識超前、陽光率性,專業知識豐厚,興趣愛好廣泛、社會信息攝入量大,在學生心目中富有人格魅力和影響力,容易和學生交流、溝通,建立起了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
針對中職學生思想成長的諸多問題,結合學校的實際,課題組借鑒高校朋輩輔導制度,構建“2+1”朋輩輔助德育培養模式,建立由班主任、輔導員和朋輩員三位一體的德育工作團隊,以“交朋友”為突破口,以朋輩輔助為基點,立足心理育人,對學生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教育進行實踐探索。
2.“2+1”朋輩輔助德育培養模式基本功能與作用
首先,朋輩輔助體現了教育的本質。德國哲學家思貝爾斯曾說,“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用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朋輩輔助以人本主義心理學和積極心理學為理論基礎,以“教育為先、預防在前”的教育先導理念為策略指導,注重在學生成長和成才過程中發揮心理輔助作用,以促進學生的道德品質養成和心理健康成長。
其次,朋輩輔助有利于發揮優秀學生在學校德育活動中的幫扶作用。從優秀學生中選聘的朋輩員,他們與同學同年齡或年齡相當,有較為接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以“心理自助與助人”理論為指導,在同學之間進行心理互助,能夠在幫扶“學困生”“紀困生”過程中起到積極的催化作用。
最后,“2+1”德育培養模式可以充分調動和發揮班主任、輔導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對學生進行多層次、多側面、多角度的幫助。這種言傳身教的“幫扶”模式,有利于促進德育目標的實現。
(二)構建科學的德育評價機制,優化德育工作
培養學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質,離不開評價這一重要環節。學生德育評價,不僅要重視評價的結果,更需要重視評價的過程,才能真正引導學生成長。目前中職學校單一的行政德育評價,難以對學生成長成才起到激勵引導作用,難以動態掌握學生的一言一行,難以從源頭上因勢利導,德育的及時性、針對性也難以提升。因此,在構建朋輩輔助德育培養模式的同時,建立“學生與教師相結合”“校級與班級相結合”“學校與家庭相結合”的三維評價機制,以更好發揮學生成長成才的激勵引導功能,讓德育評價回歸育人、化人的本質。
1.三維評價機制的評價內容
三維評價機制建立在統一評價體系的基礎上,評價內容注重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及職業道德、社會公德等方面的評價,既關注學生品德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綜合學習能力,又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2.三維評價機制的基本功能和作用
第一,三維評價機制打破德育評價主體的單一局限。讓學生參與德育評價,有利于同學之間的互助以及家庭與學校之間的互動,使個體評價與教師、同學、家長的評價相結合,構建全方位的德育管理約束機制。學生在管理和評價的過程中熟翻道德操行標準,使之進步有方向,前進有動力,以促進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
第二,三維評價機制發揮形成性評價的作用,重視學生的成長過程,有利于及時發現學生道德行為和心理方面的問題所在,并針對問題及時做出指導和糾正,促進學生及時自我反省,防微杜漸。
第三,三維評價機制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讓每一名學生都有機會得到學校、老師、同學的贊許,都有機會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從而激發學生追求真善美的動力。
(三)構建科學的德育團隊管理體系,為實現學生德育培養目標提供制度保障
1.實現德育團隊工作目標管理
德育團隊工作目標既是學校德育工作的行動指南,也是班主任、輔導員和朋輩員的德育能力、技能、個人素養等方面考核依據。
班主任、輔導員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中職德育朋輩輔助培養的組織者。他們通過學生德育評價了解學生的缺漏,有針對性地調整教育目標、完善教育手段;立足“自助與助人”,傳幫帶朋輩員,訓練掌握觀察、鑒別心理問題和分類處置的基本能力;制訂幫扶計劃,落實輔助學生“三定”工作:定幫扶責任人、定幫扶對象、定幫扶方案。
朋輩員是從優秀學生中選聘出來的援助者,是校園的“陽光使者”,承擔學生心理危機信息的報送,定期向學校心理中心報送宿舍內、班級內學生的心理狀態;實施朋輩支持與輔導,努力學習掌握朋輩心理咨詢技能,傳播心理衛生知識,給予宿舍內、班級內同伴求助者支持、安慰、引導,幫助同伴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困惑,消除心理問題隱患,優化個性心理品質。朋輩員在助人與自助的實踐中提升認知與自我覺察能力,學會理解他人、關心與支持他人,不斷促進自我成長。
2.朋輩員選聘、考核、激勵管理
在選聘上,朋輩員應該具備尊重他人、誠實可信、樂觀合群等素質,同時愛好研究心理學,人際溝通能力較強,志愿為推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貢獻。
在考核上,應對朋輩工作進行有效和公正的評價,注重實際工作能力,從德、能、勤、績四個方面進行考核評價,讓學生和班主任、輔導員參與評價過程,特別是通過學生的反饋,了解朋輩工作的狀況,以此作為獎勵的依據。
在激勵上,朋輩員納入學生干部隊伍管理,評選工作成績顯著、深受學生好評、工作方法創新的朋輩員為優秀朋輩員,對優秀朋輩員優先考慮任用班級、年級干部,以提升朋輩工作的幸福感,增強朋輩員的工作熱情和工作積極性。
3.發揮學生心理咨詢室的服務功能作用
心理咨詢是朋輩輔助的重要技術支撐,由學生科直接管理,負責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服務工作,由專、兼職心理咨詢師組成,優秀朋輩員協助。
學生心理咨詢師負責心理教育與指導,通過個體咨詢、團體輔導、電話咨詢、網絡咨詢等多種形式,對學生提供經常、及時、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導與咨詢服務。建立學校、班級、宿舍“三級”預警防控體系及其心理危機預防和快速反應機制,制訂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預案,對心理危機學生進行跟蹤服務,做好特殊時期、不同季節的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工作,定期對新生心理普查、老生心理排查,對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進行動態監測,降低心理危機事故發生。同時,負責朋輩員的培訓和實操訓練,為受訓人員提供實際有效的幫助。
4.構建評價小組運行機制
學校層面設置總評小組,制訂相關的標準及運行規則,實現對學生最基本的常規德育水平標準的終結性評價。
班級層面成立分評小組,在綜合評價體系的基礎上,依據不同年段制訂不同的評價標準,形成對學生階段性德育成長的形成性評價。
同時,設立學校與家庭聯絡網點。發揮學校主導作用,通過聯系網點加強學生德育信息溝通,引導家長密切配合學生德育工作,發揮協同育人合力。
實踐證明,富于人文關懷的“朋輩輔助德育培養模式+德育評價機制”,對學生德育工作起到優化與調節的積極作用,初步形成全員育人、齊抓共管的氛圍,在心理育人方面效果明顯。兩年來,本德育團隊采取“三定”方法,幫扶轉化了100多名“學困生”“紀困生”。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班主任、輔導員與朋輩員在幫扶存在心理障礙學生的過程中,及時發現產生輕生念頭的學生,及時采取相應措施,成功阻止多起學生自殘的悲劇發生。
立德樹人,是學校教育的任務和使命。就中職教育而言, 這一使命更具有緊迫性。中職學生在校期間形成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品行素養、職業道德將直接影響其就業創業效果,甚至影響其終生發展。因此,中職學校應堅持學生為本,立足心理育人,探索有效的中職德育對策,幫助學生提升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質,為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復合型人才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羅洋波,梁歡.中職班主任感恩教育:德育工作中的必要性和實施路徑研究[J].學理論,2014(6).
[2]李儉.論中職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系統化評價[J].課程教育研究,2015(7).
[3]葉會樂.中職學校德育多元評價機制的構建研究:以甌海職業中專“德育銀行”為例[J].職業教育,2019(9).
注:本文系2018年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構建中職德育‘2+1朋輩輔助培養模式的實踐研究”(編號:GXZZJG2018B141)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劉 銳(1973— ),女,廣西陸川人,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心理健康教育學科帶頭人;莫麗平(1968— ),女,廣西桂平人,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德育工作和生物學教學,生物學學科帶頭人;朱榮富(1977— ),男,廣西陸川人,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德育工作和預防醫學教學,預防醫學學科帶頭人。
(責編 蘇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