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華
摘要:為貫徹落實“雙減”工作部署要求,嚴格規范教學行為,提高教學質量,扭轉作業練習設計數量過多、質量不高、功能不全等突出問題,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深化練習研究,優化作業練習的設計路徑和教學策略,促進學生健康全面有個性的發展。本文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雙減;小學數學;教學;思考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數學學習應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和品格,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還要特別強調注重學生的應用意識與創新意識。讓學生在數學事件中學會創造數學;發展數學的審美態度;體驗數學的樂趣。這也要求教師不僅要進行學科課程教學,還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雙減”政策的提出,對小學數學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讓孩子在課堂上更高效地學習,減輕課后學習負擔,成為每個教育工作者重點思考、積極探索實踐的關鍵問題。
一、更新觀念,追求效益
課堂才是孩子們學習的主陣地。作為老師,一定要緊緊抓住課堂,讓孩子們喜歡課堂,能在課堂上主動參與學習,感受到探索知識的樂趣,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愛,對他們的尊重。“雙減”政策下,教師更應該更新觀念,用科學的思想指導教學,切實減輕孩子過重的學習負擔。認真領會“雙減”政策內涵,課堂教學以老師“應教盡教,學生學足學好”為原則,在作業設計、課堂教學質量提升、課后輔導等方面擬訂出具體措施,扎實貫穿于常規教學過程當中。面對教育政策新要求,學校教師都要結合教育教學的基本要求,分別制訂了各項細化制度,在課堂中、作業里有效落實“雙減”政策”。
二、認真備課,提高效益
作為老師,我一定會把‘雙減’政策落實到教學工作當中去,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雙減’政策給他們帶來的新變化,加強集體備課。集體學習課程標準,對課程標準有新的認識,更新教學理念,明白減負并不是單純的減少作業數量,關鍵是如何在“減負”的同時提高質效;認真鉆研教材,使各單元的教學目標更加明確,根據單元目標制定合理的課時教學目標,并根據各班的實際情況,修改教案,有針對性地對數學知識和能力進行訓練。要想提高課堂效益,老師在課前一定要認真備課,吃透教材的組織設計架構、重點、難點,對每一章節的系統性和連貫性做到心中有數,要切實做好“三備”:
1、備學生:學生是有個體差異的,每個學生的興趣、動機、接受能力、理解水平都不同,在備課時老師心中一定要想到一個個具體的學生,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預設不同的問題。
2、備教法:教法是建立在學生學法基礎上的,教法的選擇是課堂突破重難點的重要一關,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手段,體現了一個教師的智慧結晶。如《積的變化規律》一課教學,教師可通過展示學生的作品,概括出積的變化規律,練習設計緊緊圍繞規律,層層相扣,從符號的變化提升到數字、字母,使學生能夠更深刻地掌握規律。
3、備練習:減負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精減習題。教研組最好統一精心設計不同層次的課堂練習,圍繞聽寫算相結合進行,課外作業,精心篩選,認真編排,如在教學中總結出經典基礎性作業和練習,作為常規試題認真練習。老師再根據本班的學習情況酌情選用,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能力選做作業,避免題海戰術。在作業設計上老師要把握三個度:數量、時間、難易,克服隨意性,重復性、懲罰性。
三、課堂40分,創造效益
課堂教學教會學生知識不是最終目的,教會學生怎樣學習,讓學生真正變“學會”為“會學”,變“死學”為“活學”才是老師追求的目標。老師要充分利用好這40分鐘,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對知識的探究中來,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每節課老師的講解、提問、演示、評判等所用的時間要精準控制,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思考探究、討論質疑、練習等。如學習《平行與垂直》一課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起點,修正學生的經驗,在認識平行當中,利用畫平行、說平行、再到知平行,來暴露平行的本質特點,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平行與垂直的概念,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良好習慣,服務效益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保證課堂教學時間的重要基礎,應該培養孩子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1、良好的讀題習慣:有很多同學做錯題都是因為沒有認真讀題,要么讀漏重要信息,要么讀不懂題意,要么理解錯誤……這就需要在平時培養學生良好的讀題習慣,交給學生具體的讀題要求及步驟,經常訓練,提高他們分析題意、解決問題的能力。
2、獨立的思考習慣:這一點非常重要。課堂上千萬不要急著告訴學生結論,而是應該讓他們充分思考探索,領悟到其中的道理。完成作業時,也要讓學生少去查看搜題類APP,盡量獨立完成。
3、限時的練習習慣:在練習時一定要讓學生養成限時的習慣。心理學家麥耶思說:“限時,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勝和求成功的動機,集中注意力而加速學習。”不管是課堂練習還是家庭作業,老師都要明確提出完成的時間,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學習效率。為貫徹落實“雙減”工作部署要求,嚴格規范教學行為,提高教學質量,扭轉練習設計數量過多、質量不高、功能不全等突出問題,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深化練習研究,優化練習的設計路徑和教學策略,促進學生健康全面有個性的發展。
五、精心設計作業,鞏固課堂效益
作業能使知識在運用中得到加深理解,在理解中對分散零亂的知識加以整合建構并綜合運用,在運用中實現與生活實踐密切相連,從而形成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在能力的提高中完成知識的升華與遷移。但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作業更是一把“雙刃劍”。科學適量、靈活多樣、針對性和實效性強的作業,不僅能起到提高學生能力的作用,并且還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而一旦作業失控造成題海戰術或生硬強制,不僅會造成學生的過重課業負擔而影響學生創造能力的提高,更為嚴重的是會大大地限制和影響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在過量的作業訓練下,學生會形成一種不良的心理和態度,所以精心設計作業至關重要。為了使數學作業貼近生活,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身邊,能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可設計實踐性作業。如:學習《角的認識》之前,讓學生用牙簽、小棒等材料制作角的模型,通過動手操作來體驗角的特征;學習了《圖形的拼組》之后,請你回家后用七巧板拼出不同的圖案,畫在紙上返校后與小伙伴們交流;學習了《克與千克》之后,掂一掂不同的實物,估一估、稱一稱,感受1克和1千克的質量;學習了《千米的認識》之后,選擇一個顯著的起點,實際走一走,感受1千米的距離。這樣的作業能夠搭建起“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學生學得扎實,感受深刻。
總之,雙減政策下教師要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之耐心的引導,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自主探究中發揮主體作用,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實現快樂學習。
參考文獻:
[1]梁鏡清主編,《小學數學教育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
[2]傅道春編著,《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