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倩文
摘? 要:計算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占據很大的比例,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算理是計算教學的生命線,因為“理”通了,“法”就順了。珠算先行不僅建立了數感,直觀展現了算理,進一步內化算理算法,優化了小學數學中的算理教學,推動了計算的有效教學。
關鍵詞:小學數學; 計算; 珠算;算理
數與代數是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的基礎,計算則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曾經有些教師認為計算教學只要讓學生把法則背下來反復練習,似乎不必花太多時間去研究計算法則背后的算理。因此,在此模式下的學生雖已能熟練地計算加減乘除,但他們的數學計算素養并沒有得到提升,腦海中只停留了簡單的機械計算。
如何在枯燥的計算前期就做好算理的教學,是很多低年級數學老師所深思的重要問題。我認為,算理教學中引入教具和學具的使用非常有必要,它將抽象的算理在學具中得到了直觀的體現。說到數與代數的學具,也許很多老師自然想到了計數器,其實,現時期流行了一種新型的“學具”——算盤,如今孩子們用的算盤已由原先的“上二下五”的形式轉變為了“上一下四”的形式,這就為我們算理“滿十進一”“十位借一”埋下了伏筆。
因此,在低年級中,珠算先行的理念,是為了讓小算盤隨著數學課本一起進入課堂,將課本里的數字“0、1、2、3、4、5、6、7、8、9”跳躍在孩子們的指尖。
2012年6月,由區教育局推薦,我校成為江蘇省首批121所珠心算實驗學校之一。從正式啟動至今的五年來,我校在蘇州市教科院及相城區教育局教研室的關心和指導下,緊密結合學校實際,認真組織開展珠心算教學實驗工作,采取各項教學措施,努力創設良好的珠心算教學局面。同時也不斷在用心研討省領導所研究的方案一,即珠算先行的教學理念,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們發現,珠算先行優化了算理的教學,讓學生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礎上逐步掌握計算技能(口算、筆算)。
承擔珠心算教學已有近四年的時間,在計算的教學中也常磕磕碰碰,在踐行方案一的過程中,我且教且思,竟驚奇地發現孩子們的一點點進步。由此可見,珠算先行在低年級的教學中,對優化算理的教學是有效的。下面結合我的實際教學,淺談在數與代數課堂上,優化算理教學的三點珠算先行的教學策略:
一、靜珠建立初步數感
一年級上學期認數中,我先教學了珠心算學習手冊中認識數的內容。在教學“5~9”數的認識中,先出示5支鉛筆、5只燕子、5根手指等,再引導兒童說具體數量時,說明都可以用“一顆上珠”來表示,學生通過動手撥入一顆上珠,在腦中逐漸建立起“5”的靜態珠像;“6的認識”時,先出示5只帆船,讓兒童在算盤撥入一顆上珠,接著再出示1只帆船,再撥入一顆下珠,這樣,不僅滲透了5+1=6的合成過程;讓學生充分感受6的一種分解過程(6可以分成5和1),也滲透了6-1=5的思維過程;同理教學7、8、9的認識可以借助情境的設定和算珠的表象逐步滲透求相鄰數的方法等有關數的知識點。為了將珠心算和數很好地融合成一體,在教學時,我并沒有像教材那樣,只是簡單地將5、6、7、8、9各數進行撥珠的簡單羅列,大大提高了學生對數的感知。手和腦相互促進,在珠心算教學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在之后教學“100各數的認識”時,為了讓學生進一步建立數感,我將教學過程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復習11-20各數。先復習十幾的組成,讓學生熟練掌握1個十是10個一,一個十和幾個一合起來是十幾,可以擺一捆小棒和幾根小棒,撥珠時從算盤的十位檔撥起。十幾是兩位數,在算盤上占兩檔。
(二)撥珠11~99。學生用雙手在算盤上邊數邊撥出11—99的各數:邊撥邊想它們的組成和珠像,空撥、看撥、想撥,建立11~99的每一個數的靜態珠像。
(三)建立數感及數的規律。通過用“擺小棒認數”與“撥珠”的結合,認識 “11~99”各數,發現:幾捆添上幾根就是幾十幾,在算盤的十位檔撥“幾”代表幾個十,個位檔上撥幾就代表幾個1,十位和個位上的數合起來就是幾十幾。這一教學過程,學生借用算盤“檔位分明、示數直觀”的特點,直觀、輕松地理解了100以內的組成“1個十和幾個1合起來就是十幾”。
珠算先行的教學策略,將簡單的數字與算珠相結合,形成了腦圖像,這不僅能充分展示每位兒童的才能,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機會,有效地培養了學生“手腦并用”的學習習慣,還能讓兒童在實踐和創新的過程中認識數,大大增強了學生感知數的能力。
二、動珠展現算理過程
教學中既要重視法則的教學,還要使學生理解法則背后的道理,使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還知其所以然,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掌握運算法則。珠心算的教學則在算盤上借用動珠的形式展現了算理的過程,這樣才能輕松地完成學生對新知的建構過程,達到教學最終的彼岸。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認識規律是“感知——表象——概括”,只有在真真切切地動手操作中慢慢感知、逐步體驗才更能符合孩子們的這一認知規律。動手操作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并使這些感官參與到數學教學活動中去,在操作中感知大量直觀形象的事物,獲得感性知識,形成知識的表象,并誘發學生積極探索,從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從而形成科學的概念。
對于低年級的孩子們來說,撥算盤則是他們動手操作的最好方式,充分調動了小朋友們的眼、手、腦、扣、耳多種感官,讓他們在“動”中感知抽象的算理過程。
在9加幾進位加的教學中,我采取的方式是先教學《珠心算學習手冊》第一冊9加幾的內容,引入9+4時,沒有立即問孩子們“等于多少”,避免他們直接口算,而失去珠算運算的必要性,取而代之是問:你會用算盤撥算嗎?我們一起拿出小算盤試試吧。
第一步:先撥入9;
第二步:個位上加4,怎么加?遇到什么困難了啊?可以請誰來幫忙呢?同桌討論
第三步:可以請十位幫忙,先加10,十位撥入1,可是多加了呀?
多加了1,就在個位減1,加9我們應該“加10減1”。
通過以上三步,算盤很直觀地展示了為什么個位滿十了要向十位進1的道理,我并沒有覺得這樣的講解會很牽強,反正感覺孩子們很容易接受。
再如在教學退位減法時,先將“10-1”的算理過程結合算珠的變化過程編成了動畫故事給學生展示:小猴子到個位檔猴哥哥家要1個桃子吃,猴哥哥一個也沒有,小猴子只好到十位檔猴媽媽家去要,猴媽媽說:“10個桃子都拿去吧”(在十位檔撥去1),小猴子想:我吃一個就夠了,剩下的9個送給猴哥哥吧(在個位檔撥入9),得數就是9。形象有趣的算理故事再加上生動的算珠跳躍,激發了孩子們對算里理解的興趣,每當想到退位減,在腦海中都能動珠展示算理的畫面。
三、珠像內化算理算法
打造高效課堂是我們一致追求的終點目標,計算教學要想實現這一目標,最首要就是弄清“算理”與內化“算法”,建構學生的完整合理的知識體系。
探究十幾減9的珠算、心算和計算方法,難點就是在操作中理解十幾減9的算理。教學時,通過放手讓學生擺一擺、分一分、撥一撥、說一說、畫一畫、想一想、比一比等活動中經歷十幾減9的計算算理和珠算方法的探究過程。師生共同討論、交流的形式,引導學生依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各自發表見解。在交流中,學生思維積極,思路開闊,互相啟發,互相激勵,共同完善,他們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學生匯報珠算方法時,讓他不僅說出撥算過程,還要他說出這樣撥的原因,學生在撥算的過程中初步感知個位不夠減,需要減10加補,從而使學生在直觀撥珠的過程中經歷算理的探究過程,初步理解算理,緊接著比較算法的過程中再次把珠算算法與計算算理相融合,從而實現把直觀的珠算融入抽象的數學計算算理的探究過程中,使學生在操作中探究,在比較中思考,進一步明白算理,內化算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這樣的珠算先行的做法,一方面鞏固了撥珠方法,把直觀的撥珠過程內化成學生腦中的珠像,另一方面,讓學生把動態的撥珠過程再次內化成腦中珠像,為學生正確計算奠定基礎。同時在撥的過程中,學生多種感官協調并用,相得益彰。
孩子們在學習計算時,只有把其中的算理搞清楚,才能更好地掌握算法。在此過程中,堅持珠算先行,將算理直觀呈現,進一步內化算法,用珠心算的鑰匙開啟了孩子們大腦計算的智慧之門,有效地促進了心算、口算的形成,計算技能悄然生長!
參考文獻:
[1]成錦,楊嵐. 珠心算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整合的策略.珠心算協會
[2]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2011
[3]珠心算與小學數學新教材整合教學的實驗研究.全國珠心算教學研討會.2008.7
[4]姜華.重算理,促心算—淺談珠心算教學中如何加強算理的滲透.無錫市天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