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奇國
摘 要:在新課程驅動下,小學數學教學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其教學內容呈現出多元化發展態勢,而課堂教學效率則是承載其順利發展的主體。文章具體探究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提升的途徑,旨在為相關教師改善課堂教學結構,切實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36-013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6.065
小學數學作為學生初步接觸各類系統化數學問題,建立數學知識體系框架的基礎學科,在新課程影響下,要以培養學生數學學科素養為核心,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全面滲透學科知識內容。
一、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價值
從認知學習發展角度分析,小學數學是學生建立數學認知結構雛形的關鍵教學時期,其課堂教學內容構成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認知結構構成。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時間、資源有限,因此,為將不同學科素養內容滲透到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中,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是新型數學課堂必需的教學元素。同時,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提升知識內容或各數學素養內容的學習傳導效率,節省不必要的信息傳遞環節或教學設計,進而降低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產生的認知負荷,便于學生提升工作記憶(短時記憶)處理數學信息的空間容量,進而將各知識點與數學學科素養培養內容滲透到學生的長時記憶中,以此延續課堂教學影響,綜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提升中的問題
(一)教學效率衡量客觀性不足
在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僅憑借自身教學經驗與各環節消耗的教學時間,對課堂教學效率進行判斷,并以此為依據調整課堂教學內容或形式,并未考慮教學情感、教學結構、教學媒體以及認知負荷對課堂教學效率的影響,導致課堂教學效率優化工作呈現出較強的主觀性;學生在頻繁變動的課堂教學環境中難以及時做出調整,導致教學效率優化工作無法達到預期效果。
(二)教學目標模糊
教學效率優化工作主要建立在科學課堂教學目標基礎上,而部分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過于偏重新型教學形式與活動的作用,忽視了課堂教學目標調整工作的必要性,導致課堂教學內容缺乏清晰的教學目標與學習目標,呈現出一定的隨意性,而學生在相對混亂的知識學習過程中也難以構建起新舊知識的有效聯系,影響學習效率,削弱了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
三、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途徑
(一)合理構建課堂情境
處于小學學段的學生,對數學課程內容認知有限,并且受年齡特點影響,學習自制力尚待提升,因此學習興趣是其數學學習的主要內驅力。基于此,課堂情境成為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教學手段,其教學啟發性能夠為教學效率優化提供良好的基礎。基于新課程教學要求,新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情境內容,應包含生活元素、問題元素、數學思維元素,其在課堂教學中的合理應用,可為學生提供多種認知發展渠道,便于學生及時調動自身學習生活經驗中的數學認知結構,將情境內容轉化為自身思考認知,進而構建起新舊知識的有效聯系,提升自身知識轉化效率[1]。同時,課堂情境內容的綜合性,可以為教師提供較多的教學切入點,便于教師滲透各項數學學科素養教育內容,促使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實現全面發展,提升課堂教學效率。除此之外,良好的課堂情境內容也為師生提供了更多的互動契機,使得學生在師生互動的合理引導下,高效完成課堂學習思考任務,并在和諧有趣的學習氛圍影響下,逐漸提升數學學習認知水平。
(二)明確課堂教學目標與學習目標
在利用情境內容激發學生數學思維活躍性的基礎上,強化課堂學習導向,明確課堂教學目標與學習目標,是課堂教學效率提升的重點。基于教學目標,學生可通過參照目標內容,掌握課堂知識重難點分布情況,便于學生在學習時有所側重,并在確定的學習目標指導下進行思考,避免思維過于發散,無法及時調動自身課堂學習注意力消化處理課堂知識內容。同時,基于課堂教學目標生成的課堂學習目標,便于學生參照教師提供的課堂學習思路,梳理課堂知識脈絡,并將其與自身學習經驗相結合,在明確課堂學習目標的基礎上生成課堂學習計劃。一方面,由學習目標生成的課堂學習計劃能夠促使學生將課堂教學內容精細化,便于其結合教學目標及時對教師進行教學反饋,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另一方面,科學的自主學習計劃能夠為學生提供有效的自我約束,促使其維持良好的課堂學習狀態,為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創造有利條件[2]。
(三)完善學習行為結構
基于新課程教學要求,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學習行為結構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實際學習需求以及課堂教學效率提升要求。以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為主體,以各項數學學科素養為框架的新型數學學習結構,是支撐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優化工作的主體,同樣也是其維持自身實效性的關鍵。在新型學習行為結構的支持下,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需要通過自主思考理解,從多種自主認知學習渠道出發,全面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改變傳統數學教學中教師執教備課程度與學生課堂學習參與程度失衡的局面,實現執教行為結構與學習行為結構協同發展的課堂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高效學習環境[3]。同時,學習行為結構的優化也便于教師提升課堂教學的緊密性,節省課堂時間,進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構建低耗高效的現代數學課堂。
(四)靈活應用教學媒體
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其所包含的教學資源儲備愈加豐富,教學媒體在課堂教學效率優化工作中能夠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在教學媒體中,諸如多媒體課件或微課視頻的物質媒體形式已經成為現代化數學課堂提升科學效率的必需教學元素。信息技術支持下的物質媒體,可以為學生創造多元化數學學習環境,將課堂知識內容立體化,便于學生通過直觀觀察或對比分析,有效延伸自身數學認知結構,令其與新的課堂知識內容產生思維接觸,進而運用數學思維完成新舊知識的合理遷移。相較于單一的教學媒體形式,信息技術構建的新型課堂教學媒體能夠幫助學生突破一定的思維限制,并在豐富知識呈現形式的引導下,合理延伸自身數學思維,將不同知識點進行串聯,構建起知識體系雛形,提升課堂知識轉化吸收效率[4]。同時,基于信息技術的物質媒體,令教師在綜合分析課程教學要求與學生實際學習需求的基礎上,將課堂知識內容以貼合各項數學學科素養發展的形式進行展示,使得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能夠兼顧知識學習與能力發展,綜合提升自身數學學習水平。
(五)注重問題引導
有效的思維延伸與交流是學生快速消化處理課堂知識信息的主要途徑,而問題教學則是調動學生思維的基本教學方式。因此,合理的課堂問題設置,能夠為課堂教學效率優化創造良好的思維發展環境,確保其在整體數學教學中的實效性。基于課堂教學效率需求的課堂問題設置,應囊括合理的知識遞進順序與合理的問題梯度這兩項教學考量。綜合二者的數學問題教學內容,一方面可幫助學生借由思考問題梳理課堂知識脈絡,令其在思考處理問題過程中逐步形成新的數學認知結構,相較于相對混亂的問題發展順序,基于知識遞進順序的數學問題便于學生在求知欲的驅動下,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另一方面可為各數學學習能力層級的學生提供同等的思維發展空間,避免該問題教學的受益者局限于部分學生群體。
(六)重視認知負荷
數學學習的過程,是基于數學知識內容的認知發展過程,而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精力與容量有限,因此基于認知負荷進行的教學調整能為課堂教學效率提升降低落實難度。從大腦處理信息的運轉機制的角度進行分析,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其原有的數學經驗以圖示結構儲存在長時記憶中,而新課程知識內容則主要需要調動工作記憶進行處理,但是與長時記憶相比,短時記憶處理信息的容量有限,因此其同時處理的信息內容有限,超出信息容量的學習過程將會增加學生認知負荷。基于認知負荷的數學教學側重以學生的認知水平為基礎,通過教學干預引導其合理抽離長時記憶中的認知結構進行思考,減少不必要的信息處理環節,進而降低其無效認知負荷,使其能夠長久維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狀態,進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七)調整課堂角色比重
傳統數學教學中,教師占據決定性指導地位,學生則主要依從教師要求進行學習,處于被動接收信息狀態,這種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空間,使其數學學習停留在記憶表層,無法及時深入學習。而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自主型數學教學模式,可通過凸顯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其自主學習思考積極性,并在教師的合理引導下,及時將課堂知識內容轉化為更深層的思考認知,以此提升課堂教學效率。與傳統數學教學相比,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思維發展空間,還能充分鍛煉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與獨立處理問題能力,降低其對教師的依賴性,使其在脫離教師指導的情況下依舊可以自行進行數學學習,為教師節省了部分教學強調環節所消耗的課堂時間,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基于新課程逐步推進落實對小學數學教學的要求,為構建現代化數學課堂,教師應結合課程教學要求與學生數學學科素養發展需求,從教學情感、教學結構、教學媒體以及認知負荷角度出發,綜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為學生打造高效課堂學習模式,促使其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有效吸收轉化課堂知識內容,為其數學學習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張道霞,王俊花.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J].農家參謀,2019(22):263.
[2]劉芳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9(21):251.
[3]簡佳玲.多方法結合,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J].亞太教育,2019(10):68.
[4]周杰.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9):129.
[責任編輯 李愛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