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文
【摘要】“學以致用”是教學的最終目標,而生活是一個藝術大舞臺。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應該從生活出發,讓學生在體驗生活中提高審美能力,因為脫離生活的美術教學就像是折斷了翅膀的天使,是殘缺的,不完美的教育。開展生活化教學,不僅要求教師熟練掌握美術的表現形式,為學生提供視覺體驗的空間,還要求教師能牢牢抓住生活創作素材,讓學生從生活中的事物啟迪藝術靈感。
【關鍵詞】小學美術;體驗生活;創作素材;學以致用
生活化教學是指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注重將生活注入到課堂教學當中,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美術,在美術學習中體驗生活,以此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與審美能力,為提高學生的美術學習水平提供依據。
一、抓住靈感,豐富創作素材
小學生有著豐富的想象力,他們的奇思妙想、天馬行空能夠高效地推動美術課堂的開展。因此,在小學美術課堂上,教師要善于從生活出發,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尋找創作靈感,不斷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創作素材,讓學生深深地體驗生活之美,并在美術創作中,樂于動筆、勤于動筆,根據生活場景及時創作。比如,在舉行完校內班級足球比賽或是春游、秋游活動后,教師可以借此機會,讓學生在足球比賽和學生實踐活動中,將所看到的景象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學生在頭腦中再現活動場景,憑自己的記憶中把腦海中的場景畫下來。在學生進行繪畫與生活場景息息相關的內容時,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回憶的方法,回憶當時難忘的景象,并在頭腦中勾勒出畫面。然后,讓學生將自己頭腦中的畫面用語言表達出來,自由地與同伴交流互動,講述自己的感受。學生在表達過程中,繪畫的熱情也會被充分激發出來。這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將自己想說的內容以繪畫的形式表達出來。教師可以為學生做示范,使學生腦海中的場景再現在眼前,從而讓鮮活的日常生活的體驗為學生的繪畫注入源頭活水。最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創作進行評價,使學生在教師的評價中受到鼓舞,體驗到繪畫的樂趣,體驗到普通日常生活中就存在美術。讓美術教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生活事物,并從中發現自然之美,感受生活的無限樂趣。在觀察和發現美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適當的引導,激發學生表現美的欲望,讓一幅幅繪畫作品呈現出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展現出學生獨特的想法和個性,從而培養學生表現美的技能,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引入生活場景,豐富教學內容
生活本是一幅無需修飾的畫,包含了豐富的內涵,容納了多種多樣的藝術表達形式。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將生活場景引入到課堂中,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美的東西,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也使得學生明白“藝術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比如,在帶領小學一年級學生學習《動物的“花衣裳”》這一節課時,為了增強課堂的趣味性,貼近學生的心態,拉近學生與課本的距離,首先,教師可以把自己裝扮成動物的樣子。學生看到變裝后的教師,會感到非常地有趣與好奇。此時,教師可以趁機詢問:“大家知道動物身上的花紋嗎?但是,動物們都和我抱怨說他們只有一件衣服,實在太沒意思了,請問你們愿意為它們設計新衣服嗎?”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在課堂初期就被大大地調動起來。然后,請學生仔細辨認屬于動物的花紋,并且學會用口語表達描述動物的花紋,找出獨特之處。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不同的花紋,突出動物的花紋,并請學生總結描述花紋的基本圖案——點、線、色。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示這些基本元素的多樣性,拓寬學生的視野,為學生在創作中創造更多可能性。然后,教師還可以請一些學生到講臺上介紹自己設計的動物衣服,講述自己服裝的特點與功能。最后,把學生為動物設計的衣服花紋運用到日常的生活用品中,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從生活中體驗美術。而教學活動的開展形式也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在本堂課中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高效學習,感受花紋之美。將生活場景引入美術課堂中,可以使學生在興趣的推動下,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并從中收獲學習的快樂,提高觀察能力,也使得學生在交流互動中,培養良好的語言交流能力與實踐能力。
三、將課堂帶進生活,發現生活之美
生活是一個美育的大課堂,萬千美景,引人入勝,姹紫嫣紅,讓人浮想聯翩。開展美術教學,將課堂引入生活,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器官,為學生帶來視覺沖突,也使得課堂擺脫了枯燥乏味的美術知識講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接受生活,在生活的熏陶中主動掌握知識,發現生活之美,激發美術創作的欲望。比如,在教學小學三年級《紅路燈下》這一節課時,首先,筆者請學生利用放學后的時間,仔細觀察自己生活的空間,從生活中找紅燈和綠燈時人們和車輛的景象。這能使學生通過對生活的觀察,對紅綠燈下的情景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在上課時,筆者為學生表演綠燈時過馬路的行人或者表演開車的情景,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并從中發現蘊含在其中的特點,并請學生表達出自己看到紅燈下的場景。最后,在帶領學生學習紅燈場景時,教師可以將課堂引申到日常生活中,讓學生回憶自己在等綠燈時會做什么?旁邊的路人是怎么樣的?停下來的車輛如何?這樣,一步一步地與學生共同回憶當時的場景。將美術課堂與日常生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美術課堂親近生活,培養學生探究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與習慣,引導學生從生活中自主掌握知識,了解生活、觀察生活,將表現生活成為一種自覺行為,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總而言之,學生美術能力的培養與提高,與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開發,有效利用生活資源,讓美術課堂更貼近學生所熟悉的現實生活,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美術就在生活之中,生活中包含美術,從而激發學生對美術課堂持久的興趣,也使得美術課堂達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鄧穎晶.小學美術教學探析[J].成才之路,2014(15):79.
[2]徐燕.開展生活化的美術課堂教學的研究[J].小學教學參考,2017(27).
[3]阮昌奇.試論新課改下小學美術課堂有效教學方法與對策[J].現代閱讀(教學版),2013(3).
責任編輯? 李?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