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玲
【摘要】德、智、體、美、勞是培養學生素養中的核心部分。小小的一張紙,可搓、可揉、可撕、可剪、可扭、可染,可塑性非常強。紙藝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美術教育手段之一。為此我校致力于通過開發紙藝課程落實核心素養、通過紙藝課堂實踐落實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紙藝課程;提升;核心素養
紙藝課程所需要的材料要求比較簡單,容易獲得,而且種類多樣、可操作性強、成本較低、環保低碳、安全性高,非常適合作為小學美術手工課的教學內容。紙藝課堂更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自由的學習環境,在這種環境下更有利于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培養。所以,開發紙藝課程,創設有效的紙藝課堂,對在有限的課堂時間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發揮特色教學在課堂上的獨有魅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都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中的核心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紙藝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美術教育手段之一,也是一種較為綜合的智力活動。小小的一張紙,可搓、可揉、可撕、可剪、可扭、可染,可塑性非常強,紙藝課程在基礎學科的學習之外,給予了學生自由的發展空間。為此我校致力于通過開發紙藝課程,實現落實核心素養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一、通過紙藝課程,促進德育發展
(一)傳統入我心,美德鑄我魂
我校地處革命老區,紅色教育資源得天獨厚,學校以“德潤教育,紅育英才”為育人目標,以“革命傳承”和“文化傳承”相結合來實現這一目標,讓“傳統入我心,美德鑄我魂”浸潤著學生成長,而剪紙作為文化傳承項目和革命傳承有機的結合發揮了重要作用。剪紙課程中就有《剪出我心中的革命英雄》,這一課程讓學生了解了更多的革命英雄人物故事,如劉胡蘭、王二小、雨來、邱少云等,雖然這些人物同學們早已有所了解,但對人物的形象只停留于課文介紹里面。學生通過剪紙活動,對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加深入,名副其實的“躍然紙上”。
在欣賞剪紙作品,講述剪紙歷史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到祖國優秀傳統藝術的燦爛,自覺樹立民族自尊心,產生愛祖國、愛祖國悠久的歷史與文化的思想情感。
我校每學期都會舉行“創意剪紙愛心義教、義賣”社會公益活動,安排人員現場手把手地教市民剪紙,把我校藝術特色向社會傳播。同時把精心制作的創意剪紙作品進行義賣,每次義賣籌得的款項都捐作慈善用途。孩子們在活動中體驗著實踐的快樂,也感受著社會各界人士對他們活動的支持。許多愛心人士參與到活動當中,熱心購買作品。活動把愛心灑滿每個角落,感染著每一人。
(二)提高了學生節約、環保的意識
自從開設了紙藝課程,學生們開始珍惜每一張紙,以前用過的紙隨手一扔,垃圾簍滿滿一筐廢紙,現在一張紙的蹤影也沒有,還出現了收集廢紙的現象,特別是一些糖果紙、包裝紙特別受歡迎。學生們都笑著說我要把這些紙搓成球、揉成線、做成屋子的房頂、彩色的云朵……卷紙筒變成了筆筒,碎紙皮變成了小箱子,糖果紙變成了小花朵……節約、環保的意識慢慢在孩子的心中扎了根。通過這種變廢為寶、回收利用的形式給孩子們培養一種綠色生活、環保生活的理念,從而幫助孩子們更好的在今后的生活中實踐低碳生活方式,為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作出一份力。
二、通過紙藝課程,促進智育發展
(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紙藝入門以單純的手工制作為主,學生主要從模仿開始,所以學生要有足夠的耐性去觀察作品,然后采取相應的方法。比如根據實踐經驗把剪紙的線條歸納為五個字:圓、尖、方、缺、線。學生通過觀察就會發現所有的剪紙作品有這樣的一個規律:圓如秋月、尖如麥芒、方如青磚、缺如鋸齒、線如胡須。線條是剪紙造型的基礎,觀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方式,通過觀察才能進行創作。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他們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創作的欲望。
(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因為紙的可塑性極高,每一個紙藝作品都是學生想象力從無形到有形的呈現。每年春季開學,我校都會舉行“二度開發利是封”的活動。利是封色彩鮮艷、圖案多樣、紙質上乘,且新春開課,春節的氣氛仍然濃厚,利用利是封裝扮教室成為我校開課的重要一環。為了在評比中取得好成績,學生們都絞盡腦汁,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
利是封在分揀、拆剪、拼接中逐漸成型,教室門口的兩邊掛起了利是封做的成串的鞭炮;玻璃窗上貼著由利是封剪出來的精美的窗花,那窗花有二連剪、三連剪,由于鏤空,就形成了陽紋的剪紙線線相連,陰紋的剪紙線線相斷;前后黑板的兩邊都掛著利是封做成的燈籠,燈籠的形狀不盡其一,圓形的、方形的、扁的、橢圓的都有。同學們充分發揮想象的同時也通過紙藝把利是封變廢為寶。
(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紙材料不僅價廉易得、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同時更是一種極佳的手工創作素材,借助一些簡單的工具如美工刀、剪刀、膠水等,在切切、割割、剪剪、貼貼中即可發揮學生的超強創作潛力。
紙藝活動除了單純的手工制作,還有探索性紙藝活動。探索性紙藝活動需要聯系其他領域的活動共同進行,其特點是更多地關注活動的過程,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獨立意識、參與意識、合作意識、克服困難的能力、知識的遷移等綜合能力的鍛煉。
例如,在利用廢掛歷紙貼畫的過程中,沒有圖案完全一樣的掛歷紙,學生能根據自己手中的材料結合自己的想象力,可簡單、可復雜;可大型、可小型;可單干、可合作;可平面的,也可立體的,進行創作作品。在折紙人偶的教授過程中,可以教會學生折疊一個基本型,然后引導他們用大大小小的紙張折出基本型,組裝成人偶的各個部件,學生通常會自行設計出人偶的不同造型、動作甚至佩飾。
在課堂上要告訴學生,在紙藝的創作中,除了對紙的選擇以及對紙成型技巧的把握外,更重要的是將自己內里的氣息帶進紙藝的創作中,憑個人的靈感及創新,賦予作品全新的生命,而不僅僅是簡單的照葫蘆畫瓢。
三、通過紙藝課程,促進美育發展
紙藝教學作為一種美育的手段,對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練就心靈手巧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在紙藝課程的實施過程中,不難發現學生的審美能力在逐步提高。比如在《海底世界》折紙活動里面,一開始學生只是生硬地把幾種折好的魚粘貼在紙板上,但在老師的點撥下,學生發現海底不只有魚,還有隨海浪飄搖的海藻、珊瑚等等。《海底世界》在同學們奇思妙想的創作之下,瞬間生動靈活。還有在剪紙活動中一開始老師只是要求剪對稱圖案,但同學們會在對稱圖案的基礎上去鏤空、刻線,正是因為紙藝課程將學生的審美提高了,他們才對美的要求越來越高。
四、通過紙藝課程,促進體育、勞育發展
小學美術手工課中最主要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使他們在動手動腦中,達到手、眼、腦三者相互結合,相互協調,迸發出智慧的靈感,創造出與眾不同的作品。所謂“心靈手巧”,紙藝活動是培養“手巧”的最好途徑。剛開展剪紙活動時,哪怕沿著虛線剪,學生們都剪得歪歪扭扭,弧線剪不出弧度,而且剪得不流暢,重刀現象時有出現;紙刻時用力不夠或用力不均勻造成不斷線、毛糙的現象,這都是因為缺少訓練而導致手拙。
培養動手能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習慣,紙藝手工制作是持久的訓練,在訓練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出一個人的耐性與耐力,教師要能及時引導和發現學生思維的亮點和興趣,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教會他們利用所學的技法來完成自己的作品。紙藝課堂上的手工實踐,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藝術鑒賞能力與審美情趣,使學生內心充滿藝術感,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張蘇敏.紙藝的世界很精彩——紙藝教學探微[J].中國美術教育,2003(05).
[2]王潼林.淺談小學校本課程紙藝課程的開發利用[J].中國文藝家,2019(07).
[3]黃娜.基于核心素養的紙藝“五步教學”[J].中國教師,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