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珍 馬進
【摘 要】本文闡述產教融合高水平專業建設的思路,將產業先進技術元素、先進技術標準、優秀文化元素、科學管理元素等融入專業教學管理和評價之中,提出深化產教融合、建設高職院校高水平專業的路徑:科學合理設置專業、開發專業教學資源庫、打造“雙師”教學隊伍、建設產教融合平臺等。
【關鍵詞】產教融合 高職院校 專業建設 教學資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1-0079-02
產教融合是中國發展特色高職教育的根本。近年來,“產教融合”頻繁出現在教育部相關文件中。2011年,《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意見》(教職成〔2011〕13號)首次出現“產教深度合作”;2013年,《教育部關于2013年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意見》(教改〔2013〕1號)提出“完善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制度”,產教融合概念首次在政府文件中出現;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將培養產教融合型企業、產教融合實訓基地作為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骨干專業群建設的重要指標,等等。可見,產教融合是高職教育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是特色高職建設的必然趨勢。推進產業領域與教育領域資源的整合、學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及企業自身發展過程的校企協同,最終還要回到專業上,通過學科專業建設與產業轉型升級相適應,培養企業需要的高端技術技能人才。
一、產教融合高水平專業建設的思路
高職教育的發展最終要實現專業培養的人才適應企業對復合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實現人才培養質量與就業崗位的無縫對接。要達到這個目標,要對專業進行精準定位,改革教學方案,開展課程改革,培養專兼結合的教學團隊。在這個過程中,積極將產業先進技術元素、產業科學管理元素及產業優秀文化融入專業教學資源中,與合作企業共建產教融合協作平臺,有效地將產業發展需求融入專業建設,形成服務產業發展的優勢。為適應這種發展趨勢,高職院校要加強與企業合作,引企入教,校企合作開展專業調整與專業設置,推進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改革。重組教學資源,共建實踐基地,把專業建設的方向對準企業的用人需求,最終實現真正的產教融合。
二、深化產教融合,建設高職院校高水平專業的路徑
產教融合背景下開展專業建設要基于產業發展的需要,全面深化“引企入教”教育教學改革,圍繞共同研究專業設置、共同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課程、共同開發教材、共同組建教學團隊、共同建設實訓實習平臺、共同制訂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的“七個共同”,將產業先進技術元素、優秀文化和發展需求融入專業教育教學全過程,形成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的長效運行體制機制,打造校企合作升級版。
(一)科學合理設置專業
學校要密切產業發展趨勢,以國家的產業結構調整為依據,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根據企業生產方式改革的要求,聯合企業共同設置專業。在這個基礎上,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開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施現代學徒制、訂單班、產業學院等培養模式。以企業需求為主導,根據學生職業發展需求、校企聯合進行課程及教學設置完善專業建設系列標準建設,將產業技術元素、先進標準、優秀文化融入標準建設中,確保專業人才培養的所教、所學、所用三者對接起來,培養企業適用人才。
(二)開發專業教學資源庫
一方面,要學習和引進國際先進、成熟、適用的職業標準、職業教育資源,開發與國際先進標準對接的專業標準和課程體系,擴大專業優質教育資源的總量和覆蓋面,提高專業發展水平和社會認可度。另一方面,發揮校企教學團隊優勢,開發專業教學資源庫和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借助網絡學習平臺,運用先進的技術與手段,全力打造O2O混合式教學模式,為各類用戶提供優質資源、教學管理,例如課程任務管理、班級管理、考勤管理、作業測試和學習評價等,以及學習任務和管理服務,實現“能學、輔教”的功能。促進各類學習者自主構建學習任務、進行學習測試和學習評價等個性化學習方案,實現隨時、隨地、隨意學習,提升學習興趣與效率。與此相對應,校企合作聯合編寫開發與課程相配套的教材和專業實訓教學講義,服務專業課程教學。
(三)打造“雙師”教學團隊
打破學校專業、學科自成體系的封閉模式,依托校企合作平臺引進和利用企業的優勢力量,組建由學校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組成的“雙師”教學團隊,實行教師隊伍的內外融合、優勢互補。借助“雙師”教學團隊的組建,落實校內專任教師每年企業掛職鍛煉或實訓的制度,提高校內教師的實踐能力,促進教師跳出學科專業思維,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同時利用“雙師”教學團隊的優勢,采用“一課雙師、一課多師”的分工協作模塊化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成效,充分發揮每一位教師的優勢,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改變學生單一的專業思維模式,培養復合型創新型人才。
(四)建設產教融合平臺
聯合政府、企業等單位建設一批資源共享,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企業真實生產和社會技術服務于一體的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完善校企雙基地培養與管理,建成校企共建共管共享、做學教一體化的實訓基地群,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實現與就業崗位“零距離”對接,提升專業育人成效和社會服務水平。與此同時,要借助行業性、區域性職教集團、產教聯盟等各類校企合作載體的優勢,在企業設置工作站、校中廠、廠中校、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等產教融合平臺,校企共建利益共同體,做到“一專業多平臺”,推進職教資源集聚和整合,促進產教深度融合,為學生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和為企業員工繼續教育提供支撐。
三、產教融合高水平專業建設保障措施
(一)建立專業群動態,調整可持續發展保障機制
建立對接產業的專業群設置機制。廣泛收集產業發展動態、人才需求、專家和機構對產業發展的預測和人才規格的評估等信息,通過大數據分析,掌握產業發展動態和趨勢,并以此為基礎,前瞻性調整專業設置、優化專業群內部結構和課程體系,實現學校專業群人才培養與人才需求間的結構平衡和良性互動。建立健全專業群內專業進退機制。建立包含專業群規模、招生數據、就業核心數據在內的專業群辦學效益評價指標體系,開展專業競爭力及專業群競爭力評估,按照特色發展、資源優化、動態調整、效益優先的原則組建及調整專業群,確保專業群辦學質量和效益。建立健全多方協同的專業群可持續發展保障機制。構建校企知名專家指導專業群建設的機制、科學有效的專業群管理運行機制、教學資源共享機制,完善以績效為導向的激勵機制,對專業群建設的成效進行評估。
(二)完善專業評價標準,促進專業可持續發展
產教融合的效能評價,最終要體現在專業建設成效上。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專業評價標準,以行業規范和職業標準作為教學質量評價的重要依據,把社會和用人單位的評價作為教育質量評價的重要指標。一是根據人才培養質量要求,合作構建多方參與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標準,將專業相關度、職業期待吻合度、核心課程滿足度、畢業生就業率、專業對口率、就業競爭力、社會貢獻力等作為重要指標納入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指導專業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行進。二是教學資源建設情況。包括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精品課程建設、教學建設等各方面建設成效,以及這些資源建設給教學或校企合作帶來的改變。三是專業教學成效。專業人才培養的標志性成果,如學生參加技能大賽獲獎、專業技能抽測整體水平等具體指標。此外,還有專業教師提升情況,如教師“雙師”比例、教學技能比賽獲獎、社會服務等多方面的變化和成就。四是學生競爭力提升情況。包括初次就業率、對口就業率、學生薪資水平以及用人單位評價等,這些都直接反映專業人才培養與企業發展需求匹配度,以及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五是專業社會服務能力提升情況。包括專業與企業共建產教融合協作平臺、專業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專業為企業培訓員工、專業社會服務到款額及產生的社會效益等多方面內容。
(三)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建設強化專業管理
國家在《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等文件中提出要積極推進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試點,允許企業以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辦學,并享有相應權利。因此,可以依賴產業學院等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建設,鼓勵合作企業通過資金、人才資源、生產資源、管理資源等作為資本與學院合作辦學,探索實施企業主導型的合作育人模式。在此基礎上,校企雙方在專業建設質量、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應用型科技開發、實踐教學環境建設以及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協同合作。將專業建設與產業前景緊密聯結,將人才培養師資及場地等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將人才培養規格與職業崗位標準有機對接,將真實工作環境與虛擬教學環境交互利用,共同進行應用型師資隊伍建設,共同拓展學科發展空間,構建群落式專業建設模式,打造專業特色。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將專業與服務產業進行匹配,實現更加緊密的產學互動。
【參考文獻】
[1]孫杰,周桂瑾,徐安林,等.高職教育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改革的研究與實踐:以無錫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3).
[2]蔣貽杰.廣西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發展幾個問題的探討[J].高教論壇,2019(8).
[3]陳運生.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專業群與產業群協同發展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26).
【作者簡介】黃海珍(1980— ),女,廣西桂平人,碩士,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管理;馬 進(1985— ),男,河南駐馬店人,碩士,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
(責編 黃 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