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立豐
摘要:盡管目前階段我國十分重視教學改革,該任務也略見成效,但對于青少年群體來說,其仍舊承擔著學業壓力。并且在壓力的影響下,學生的身心素質急劇下滑。體育教育是增強學生身心素質的第一手段,所以體育教師應承擔起這一重任,對教學手段及教學方法加以優化。利用體育教育增強學生的身心素質。功能性訓練,在此過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響。本文將立足于高職體育教學, 對如何運用功能性訓練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職體育;功能性訓練;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前言:功能性訓練簡單來說指的是帶領訓練者根據其自身的運動能力設定合適目標,并在目標驅動下推進運動任務的一項訓練手段。相比于常規運動方式來說,功能性訓練可以讓訓練者做好充足的準備,可以針對性增強其整體的能力,側重于提高其自身的速度、力量以及爆發力,保護自身的身心健康。在高職體育課程中,功能性訓練突破了傳統意義的限制。促使體育課程在動力鏈以及功能解剖學的驅動下,達到了進一步的創新化發展。
一、功能性訓練在高職體育課程中的運用形式
(1)基礎功能性訓練
功能性訓練的最大特點在于全面性系統性。高職階段學生大多處于身心發展的尾聲階段,自身柔韌素質與靈敏度素質很難提升,所以教師需要著重關注學生的生理特點,并對此方面的訓練加以高度重視。結合傳統的體育教學案例分析來看,對于學生柔韌素質及靈敏素質的發展,形成了一定的忽視狀態,導致學生身心素質的發展難以平衡。所以,教師需立足于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科學定位。功能性訓練的基礎增強學生的靈敏素質與穩定性。一方面,教師可帶領學生開展功能性拉伸活動,如抱膝弓步走、盤腿走;另一方面,可帶領學生開展懸垂訓練活動,借此增強學生的小肌肉群,提高前肌肉力量,進而增強其靈敏素質及柔韌素質[1]。
(2)專項功能性訓練
經過基礎功能性訓練之后,學生的基本身體素質會出現明顯的增強。在這一前提下,教師可逐步提高功能性訓練的難度,引入專項功能性訓練,系統化提高學生的體育能力及體育核心素養。高職階段由于身心方面出現的變化,學生的整體體育需求會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專項功能性訓練需要針對于不同的學生形成不同的訓練方案,以滿足學生的需求。在這一環節,教師可采取小班上課的方式,帶領學生開展訓練活動,切實強化學生的競技水準。
二、功能性訓練在高職體育課程中的運用策略
(1)利用功能性訓練,提升學生身體素質
近年來,我國逐漸意識到增強學生身心素質與身心素養的重要性,并會要求各階段的教育工作者定期帶領學生開展體質健康測試活動,以把控學生的身體素質狀態,及時為其提供優化方案。雖然我國對此形成了越來越高的關注度,也出臺了很多與之相關的文獻政策,但青少年群體的體質卻并沒有出現好轉,甚至仍舊在下滑。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高職階段的體育課程上,教師需要轉化教學手段,引入功能性訓練,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使之能夠達到體質健康測試的要求標準。結合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文件中所提出的要求分析來看,在體質健康測試中學生大多會接觸到5項不同的測試項目,分別為50米跑步、800/1000米長跑、立定跳遠、坐位體前屈、仰臥起坐,這些項目分別對應速度測試、耐力測試、爆發力測試、柔韌性測試以及力量測試[2]。而在這些專項性測試項目中,教師便可以引入功能性訓練,增強學生的基礎功能水平,提高其身體素質。
(2)利用功能性訓練,強化學生運動技能
在競技領域,功能性訓練便已有雛形。例如在我國準備奧運會時,很多國家隊的隊員會開展專項功能性訓練活動,以此提高自身的戰術水平與身體素質,能夠以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身體狀態應戰。而結合實際結果分析來看,功能性訓練活動的開展達到了良好的成效,可以輔助運動員獲得優異成績。所以,在高職體育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引入功能性訓練,針對不同的運動項目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同時,不同的運動項目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技能要求,教師需要對此加以關注,增強功能性訓練方案的貼合性、針對性,帶領學生展開具具體的訓練方案,循序漸進的加深學生對于運動技能的掌握。在功能性訓練中,教師還需要考慮到學生的生理特點、心理特點以及身體素質,踐行因材施教的教學準則,發揮功能性訓練的針對性、獨特性,滿足學生需求,提高學生素質,進而潛移默化增強其運動技能水平。
(3)利用功能性訓練,培養學生運動能力
功能性訓練的核心在于運動。在功能性訓練中,教師需要采取多維度訓練、鏈式效應訓練及動態效應訓練對學生加以輔助,促使學生能夠主動的參與訓練活動,活化自己的關節,增強肌肉及關節的協調性,減少訓練過程中受到的勞損問題。同時,教師也可利用功能性訓練,鍛煉學生的核心力量,使之自身的身體可達到更高的平衡性與穩定性。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為其設定不同的體能訓練計劃,并在計劃中融入功能性訓練,在功能性訓練與教學內容、彼此交織有機融合的狀態下,循序漸進帶領學生開展體育運動,使之養成良好的習慣,增強自身的身體形態以及身體素質,進而培養自身的運動能力。
(4)利用功能性訓練,激發學生運動習慣
功能性訓練是否能夠取得良好成效,能夠對此形成主要評判的條件便是學生的運動質量。在功能性訓練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狀態變化,而不能一味的追求數字的變化。所以,高職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以教學內容為基礎,設置合適的功能性訓練內容,落實授人以漁的教學思想,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功能性訓練的理論認識,更要提高學生功能性訓練的應用能力,使之可突破場地器材時間的限制,自主的開展功能性訓練活動。甚至很多時候,學生可以在宿舍內完成功能性訓練,鍛煉自己的核心力量、柔韌力量以及爆發力量。如一塊瑜伽墊、一根彈力帶,甚至一個凳子都能夠成為學生使用的器材。在功能性訓練中,使之養成終身體育的思想,提高其習慣及認識,產生終身體育的理念。
結語:總而言之,高職體育課程實施中融入功能性訓練有助于學生能力及素養的全面發展。一方面,教育工作者需肯定功能性訓練的運用價值。另一方面,則需要對訓練的運用形式及運用策略加以優化,將其劃分為基礎功能性訓練、一般功能性訓練以及專項功能性訓練。充分發揮功能性訓練的價值,借此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運動技能、運動能力,培養學生運動習慣,完善其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謝元新.功能性訓練在高職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廈門科技,2019(03):40-42.
[2]朱泉池,阿英嘎.“功能性訓練”在高職體育教學中的可行性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9,4(29):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