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李華
摘? 要: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和機器翻譯的智能化,外語教育改革勢在必行,以語言溝通、跨文化理解、思維差異感知和自主學習能力為主的新英語核心素養正在加快推廣。人工智能時代,拉開人類與機器差距的并非知識,而是思維。本文主要采用文獻研究法和觀察法,從新時期英語教學的實際出發,說明了思維素養培養的重要性;從中西方思維差異出發,探討在英語教育中思維素養培養的內容及途徑,以期對思維素養在教學中的實施起到一定的推動和借鑒作用。
關鍵詞:新英語教學;思維素養;培養;思維差異
中圖分類號:H319?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39-0137-03
從1964年教育部把英語確定為第一外語至今,中國英語全民化教育發展迅速。如今,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和機器翻譯的智能化,取消外語主科地位的呼聲越來越高。然而,從中國國際化發展的趨勢來看,取消英語教育是不切實際的,但改革英語教育,使其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勢在必行。
中國英語教學從最初的單純語言教學一直發展到現階段以語言溝通、跨文化理解、思維差異感知、自主學習能力為核心素養的教學新格局。在人工智能時代,語言和技能可能會被機器所取代,但思維不會。在全球化發展的大形勢下,中國要不斷提高國際地位,不能局限于本民族思維,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全面思維的人才才是面向未來的教育核心,也是新時期外語教學的核心。
一、客觀認識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
思維是人類在認識事物過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普遍性和穩定性的認知模式和程式。在英語交際中,對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的探究與學習有助于跨文化交際,對彼此思維模式的不足也起到互補作用。
(一)中西方思維差異對比
中國強調曲線思維,西方強調直線思維。尋求世界的對立,“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斷是西方人思考問題的基本方法。而探尋世界的統一性,“亦此亦彼”則是中國人的思維習慣[1]。
中國思維重整體,西方思維偏解析。季羨林認為,東方的思維模式是綜合的,而西方是分析的。東方思維重整體、直覺、具象,而西方偏分析、邏輯、抽象思維。簡單來說,東方人主要從整體結構思考,西方人更關注具體問題和細節。
中國思維偏模糊,西方思維偏精確。中國人思維的模糊性在很多方面都體現得淋漓盡致,如飲食、醫藥、生產等。而精確性則是西方思維的一大特征,西方近代實驗科學注重對事物分門別類,重視定量分析和精確計算,因而促進了數學、力學、天文學等學科的發展。
中國思維較中庸,西方思維較偏激。中庸思想是中國重要的倫理道德標準,也是人們認識問題的基本思維。而西方思維較偏激,多為先全盤否定前人的觀點,大膽提出自己全新的觀點,再逐漸在爭論中糾正自己的偏激之處,最后為人們所接受,形成新的觀點。
(二)客觀評價中西方思維方式
無論是西方思維,還是中國思維,它們都是特定社會、歷史、文化發展的產物,都具有兩面性。
1. 西方思維的積極和消極方面
積極方面。西方思維傾向于分析、精確、邏輯,注重實驗和分析,專注于揭露現象背后的深刻原因,并將其上升為理論體系和精確的微觀分析。正是精確、邏輯、科學的思維孕育出西方人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催生了先進的科學技術。
消極方面。西方用簡單相加的分析方式來描述事物的屬性,缺乏對整體的把握,具有孤立、靜止、絕對、片面的特征。
2. 中國思維的積極和消極方面
積極方面。中國思維傾向整體、發展、辯證,能對事物形成整體、系統和有機的認識,能夠發展地把握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系。正是模糊、整體、辯證的思維,產生了在世界上獨樹一幟的中醫、養生學。
消極方面。中國思維缺乏科學精神,不容易建立起對事物有理有據的科學認識;缺乏分析的態度,難以對事物進行精確的認識,也缺乏競爭意識。
3. 結合兩者優勢
客觀看待中西方思維,不能簡單地評價孰優孰劣,應該各取所長,融會貫通。如中西醫研究的原理不同,治療方式不同,但采用中西醫相結合的療法去治療許多疾病,效果能達到最佳。因此,中國要借鑒西方思維方式的精華,建構現代中國人科學的、辯證的新的思維方式,發展全面性思維。
二、外語教學中學生的思維素養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異是思維的差異,思維決定認知,認知決定行為。文化是外顯的思維,而思維是文化的內核。從中西方思維的差異出發,在外語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如下思維:第一,培養獨立思考能力[2]。信息時代,獲取信息的途徑很多。教師要少教“是什么”,多問“為什么”和“怎么做”,多分享資源獲取的途徑,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積極啟發學生思考,培養獨立思考的探究精神。第二,培養開放性和批評性思維[3]。教師要多提出具有開放性的思考問題,少提問有標準答案的知識性問題;不要搞“一言堂”,不追求標準答案,要引導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鼓勵不一樣的聲音,不隨便評價學生的看法,減輕學生課堂發言的壓力。第三,培養競爭意識。在以教師傳授為主的傳統課堂中,學生缺乏發聲、表現的機會,中庸思想會嚴重抑制學生自我表現的欲望和競爭意識。想贏是人的天性,隨著國際化的發展,競爭型人才成為社會所需。教師要多創設利于學生展現自我、有競爭性的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釋放天性,培養學生積極、正面的競爭意識。第四,培養邏輯思維。長期以記憶為主的學習易導致學生思維零碎化,使其邏輯思維能力不強。外語教學中,教師要避免純文科的教學方式,要注重跨學科教學,如與經濟、政治、生物等多學科融合,把外語當作認知世界的工具,培養邏輯推理的思維能力。第五,培養整合思維[4]。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解決方式。教師要培養學生站在漢語與外語之外更高的視角去看待不同的文化,填補自身的思維盲區,采用多種教學形式,以創新型學習、探究學習為主,以項目輸出為導向,不斷強化學生的整合思維[5]。
三、在外語教學中,教師培養學生思維素養的有效路徑
思維培養是長期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成的。因此,在以成績為準則的環境下,思維培養自然不受重視,但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思維培養尤為重要。思維是內隱的,教師要設計讓學生以外顯的輸出形式來表現其思維的活動,以考察學生的思維路線,調整教學策略。思維有一定的培養模式,但一定要立足課本,與課程深度融合,自然融入一定的語境、文章、案例等有意義的教學中,豐富學生的感性認知,提升學生的抽象思維,不能生硬強套、本末倒置。那么,在外語教學中,教師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素養?
(一)在詞匯教學中培養思維
說到詞匯教學,傳統的方法有朗讀、查單詞、造句等,但普遍存在記憶點缺乏有效聯系,以機械記憶為主,導致單詞記得快、忘得也快等現象。這也是大多數學生學單詞的痛點。而且,長時期的機械記憶容易導致學生思維碎片化,影響發散性和整合思維的形成。有什么方法能讓學生有效記憶單詞同時啟發學生思維呢?教師可先把課堂要掌握的單詞寫在一些小紙條上,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把詞匯條隨機發放下去,讓每位學生需要根據自己拿到的單詞說出包含有該單詞的一個句子,并與本組同學一起用全部的單詞串聯起一個故事。實踐的結果是:每組的故事都各不相同,這樣的訓練很好地啟發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力,學生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構建了有很多聯系的記憶點,記憶效果明顯提升。
(二)在閱讀理解中培養思維
閱讀可以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也可以培養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在閱讀理解中,最常見的是細節題,如who,what,which,when,where,why和how等問題,難度大點的主觀選擇題會涉及作者看法。但由于選擇題的局限性,往往選項比較固化、應試化,導致學生思考表面化。為了引領學生深入思考,教師可深挖閱讀資料的內涵,根據學生實際,有效地發問、引導,開拓學生思維,而不是簡單地講解字面意思。教師可提問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如“如果你是文章的某角色,你會怎么處理問題?”“你是如何看待文章發生的年代、人物、事件?”等。當然,這對教師的知識面、理解能力、提問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相應提高。
(三)在情境中培養思維
自然情境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實操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獨立思考思維。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相結合。以《西餐》單元為例,該單元主要介紹了西餐的禮儀和點餐流程,讓學生學會在西餐廳點菜。教師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作英文菜單,并準備以西餐廳點餐為主題的情景劇,要求有矛盾沖突、劇情豐富,最后在全班展示,接受其他同學的提問。這項任務源于生活,但形式新穎,激發了學生的創作力,而且需要團隊合作。提問環節的加入也讓其他學生在關注自己作品的同時也關注他人的作品,培養學生觀察力和思考能力。課后,學生需要積極準備:情景劇的編排、角色的安排、道具的準備、其他同學會提哪些問題、如何作答等。表演環節,不少學生展示了自己的特殊才能,作品的形式和內容也頗具創意,問答階段更是充分展現學生的思考能力。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既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也促進了學生收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增進了同學關系。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中心,以教材內容為基礎,在教師巧設的語境中,不僅拓展了學生課后的學習領域,還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思維能力。
(四)在跨文化案例分析中培養思維
跨文化交際是一只無形的手,可以促進接受不同文化熏陶的人建立情感,也可以瞬間摧毀彼此已建立的深厚友誼。如何利用好跨文化這只無形的手?教師可以運用跨文化交際案例,在案例分析中培養學生多元共生、求同存異的思維。如涉及中西方國家關于隱私的問題,教師可引入案例分析:王老師是澳洲某孔子學院的老師,班上的學生大多是當地的成年人,其中有一位學生叫Susan,48歲,已經有孫子。兩天前,Susan剛打破了當地的女子馬拉松成年組紀錄。王老師非常敬佩她,于是課上他對學生說:“作為一位48歲的年輕奶奶,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簡直是個奇跡!”沒想到,Susan下課后立即向校方投訴了王老師。針對上述情境,教師可提問:Susan為什么要投訴王老師?王老師的做法對嗎?面對Susan的投訴他應該怎么做?有些學生認為王老師只是表達對Susan的敬佩,她的反應有些過分;有些學生認為王老師沒必要向Susan道歉,由校方出面處理就好。這些都是大部分中國人可能的想法,但在跨文化交際中,這樣的處理方式是不合適的。王老師應該主動向Susan說明情況,并向她道歉爭取諒解,這才是在跨文化交際中應該有的處理方式。在案例分析的過程中,學生經歷了思考、被否定、重新認識的過程,這也是構建求同存異、彼此尊重的整合思維的過程。
(五)在作業中培養思維
在信息時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好網絡輔助學習。教師可以通過適當地布置一些收集整理型的課前、課后作業,如小論文、演講、匯報等,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有效利用網絡資源的能力。如某一單元內容涉及美國音樂,學生對這方面了解較少。教師可安排學生在課前上網查詢相關資料,如美國本土音樂的種類、發展的歷史、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等。學生分組整理素材,最后用 PPT的形式在全班展示并解說。這類作業設計不僅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還能培養學生收集、整合資料的思維能力。
四、結論
加強素質教育要重視在學科教學中對學生的思維培養。思維培養要立足課本,與課程深度融合,通過設計讓學生以外顯輸出的形式來考察學生的思維路線,自然融入教學中。本文從新時期英語教學的實際出發,說明了思維素養的培養在新時代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探討了思維素養培養的內容以及途徑,進一步闡述了思維培養在當今全球化、信息化的大形勢下對構建新文化形象的當代中國人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耿強. 淺析中西方思維方式之差異及現實意義[J]. 東京文學,2011(05):164-165.
[2] 宋敏. 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多元思維能力培養探究[J]. 名師在線,2021(09):69-70.
[3] 周利霞. 英語教學中學生批評性思維培養初探[J]. 小學教學參考,2021(15):50-51.
[4] 覃忠,王瑋,王祎,等. 整合思維理論及其教育意義[J]. 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26(06):81-86+93.
[5] 葉玉曼,焦志菲,陸春. 中職生創新思維的培養路徑探索[J].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14):197-198.
(薦稿人:蔡映輝,汕頭大學人事處處長,教授)
(責任編輯: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