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愛勇
摘要:提高道德修養水平,改善社會公共道德實踐,弘揚社會正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最根本的是要從娃娃抓起,從學校抓起,從課堂抓起,積極發揮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德育功效,努力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
關鍵詞:社會道德;品質修養;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道德與法治》 德育
場景一:某城市一公交車停靠站臺,一老翁順序下車,一腳踏空跌倒在地,眾人圍觀,卻都漠視。老翁喊道:“誰扶我一下,我自己摔倒的,絕不賴你”。方有一年輕人上前,扶起老翁。
場景二:一個叫悅悅的的女童,在某市場玩耍,不幸被一面包車撞倒,后又被另一車輾軋,此間共有十多路人經過,均漠視,后一拾荒阿姨把小悅悅抱到路邊并高聲呼救,小悅悅才得以送醫,但小悅悅還是帶著路人們的漠視離開的這個冷漠的世界。
如此場景正在拷問著我們的良心,正在拷問著充滿漠視的社會現實,正在拷問著社會正氣何在,也正在拷問著人們的道德品質修養。
梁啟超《少年中國說》:“制出將來之少年中國者,則中國少年之責任也。”“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可見,青年之“強國有我”。當今的孩子們,一天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學校中度過,讓學生明白怎樣做人,做什么樣的人;怎樣做事,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能做,這是學校和吾輩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當從娃娃抓起。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設置的主要目的正在于此,我們將大力發揮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德育功效,從娃娃抓起,從學校課堂開始,為提高人們的道德品質修養,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添磚加瓦。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德育內容設置簡介。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共含認識自我、自尊自強、交往與溝通、學法用法、權利與義務、積極適應社會發展和進步、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國情國策等內容,涵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法律常識的學習、了解國情國策、愛我中華等德育內容。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包含了認識自我、自尊自強、交往與溝通等內容,其中涉及悅納自己的生理變化,促進生理與心理的協調發展;知道青春期的心理健康常識,學會應對青春期的煩惱;理解情緒的多樣性,學會調控情緒變化;形成善于分析挫折和逆境產生的原因,勇于克服困難開拓進取的品質;鍛煉個性心理品質,磨礪堅強意志,陶冶高尚情操,建立良好的生活態度;客觀全面地認識、評價自我等。
(二)學法、知法、守法、用法,依法自律,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通過學習,讓學生了解法律的概念,法律的頒布和制訂;知道法律對未成年人給予特殊保護,了解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和司法保護的基本內容;明白未成年人自我保護的重要性,掌握自我保護的方法;了解一般違法與犯罪的區別,知道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如不及時的懲戒可能發展為違法犯罪;明確權力和義務的要求,理解權力和義務的關系,學會尊重他人的權利履行自己的義務;了解法律保護公民的人格尊嚴、個人隱私、合法財產等不受侵犯;知道法律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做到依法自律,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了解憲法,明確依法治國、依憲治國等教學內容,不斷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從而產生對法律的敬畏感。
(三)認清國情,愛我中華,勇于承擔社會責任。
通過學習,讓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實行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給國家、社會帶來的巨大變化;知道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以及我國基本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了解我國在科技、教育發展方面的成就,理解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現實意義;認清我國的人口、資源、環境國情,了解計劃生育、保護資源環境等基本國策;了解我國民族政策,知道維護民族團結的意義等,從而建立民族自豪感,愛我中華,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做一個合格的中國公民。
二、強化初中《道德與法治》德育功效,把課堂教學與德育有機結合,從娃娃抓起,提高思想道德素養,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添磚加瓦。
(一)立足教材,運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個材料,讓學生在對材料的閱讀和分析中受到啟發。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每一個材料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他不僅與教學內容聯系緊密,更與學生生活實際相關,每一個事例都來至于學生的身邊,都是看得見、摸得著或親身經歷過的實實在在的案例。初中學生的感知能力較低,而教材中的案例正好或提供正能量的模范體現、或提供負面警示體現,這些案例就是學生學習德育知識的有力素材,也是幫助教師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養,學會做人、學會做事的有力素材。
(二)認真引導學生完成教材中設置的小活動、小討論、小實踐,從而讓學生在活動中、在討論中明白當遭遇這樣的事時,自己該怎么做。
如部編版《道德與法治》第一課維護憲法權威,拓展空間:張某在甲市因涉嫌逃稅罪被警方刑事立案。得知張某是乙縣人大代表后,甲市警方依法釋放了張某,同時向乙縣人大常委會發去公函,提請批準對張某采取刑事拘留強制措施。乙縣人大常委會審議后,許可甲市警方的刑事拘留申請。
請依據憲法和上面所提供的相關法律規定,對甲市警方和乙縣人大常委會的上述權力運行情況進行簡要評價。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
如部編版《道德與法治》第二課保障憲法實施,拓展空間:全班同學進行一次憲法宣誓模擬活動。
通過參與活動讓學生感受到憲法的權威。
(三)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出學校,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在社會實踐中學會做人,學會做事。
現在的學生被牢牢的鎖在了學校里,對學生的“教養”變成了對學生“圈養”,只要學生外出搞活動離開學校,離開了圈養之地,那么老師、領導必會一陣緊張,也才會出現“某某學校組織年級學生春游”,成為當地的新聞。“春游”這在以前是每年、每學期必搞的活動,是一種常規,可現在卻是新聞。表面上看是為了學生的安全,可現實呢?由于學生被關進了學校,被圈養起來,就缺少了在社會實踐中鍛煉的機會,當遇到了突發事件,學生則無處下手,無法應對,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學生反而更不安全了;另外,學生被鎖在了學校里,一些積極的社會實踐活動無法參與,思想被禁錮,人生百態無從感受,更不利于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
[2]梁啟超《少年中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