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分析東盟語種口譯教學存在課時有限、課程偏重理論教學、缺乏線上教學資源等問題,認為有必要構建合適的東盟語種口譯課程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并從混合式教學效果分析和東盟語種口譯課程混合式課程建設方面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在東盟語種口譯課程教學中的實踐效果進行反思。
【關鍵詞】東盟語種 口譯課程 混合式教學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3-0146-03
在中國—東盟自由貿(mào)易區(qū)和國家實施“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中國與東盟國家在政治、經(jīng)貿(mào)、科技、教育和文化等領域的交往日益頻繁,社會對東盟語種口譯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混合式教學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思維品質(zhì)和綜合語言能力,并有效提升東盟語種口譯課程的教學質(zhì)量。本文以廣西外國語學院為例,對東盟語種口譯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進行探析。
一、東盟語種口譯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課時有限
東盟語種專業(yè)學習“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大學四年,學生需要掌握很多語言基本知識,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口譯翻譯能力,這對教師與學生來說都是一大挑戰(zhàn)。翻譯能力需要依托聽說讀寫的能力來輔助與支持,所以翻譯的培養(yǎng)相對比較困難。口譯課程需要大量的課余時間進行練習,僅僅靠有限的課時很難提高口譯能力,還需要有連續(xù)且有效的教學方法與訓練方法。
(二)課程偏重理論教學
在有限的課時里,需要完成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更是難上加難。東盟語種口譯課程已經(jīng)成為很多高校東盟語種專業(yè)的一門必修課,目前,大多數(shù)高校的東盟語種口譯人才培養(yǎng)主要在理論培養(yǎng)方面比較完善,實踐課程的安排不太集中。
(三)缺乏線上教學資源
目前,很多高校的東盟語種口譯課程還是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廣西外國語學院的東盟語種口譯課程也是如此,東盟語種課程是專業(yè)實踐性比較強的一門課程,但目前為止,東盟語種口譯課程幾乎沒有線上實踐翻譯、自動校對的相關教學資源。因此,對東盟語種專業(yè)課程來說,運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開展東盟語種口譯課程還存在一定的困難。
二、東盟語種口譯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
(一)構建依據(jù)
為了解決東盟語種口譯課程課時有限、課程偏重理論教學和缺乏線上課程資源等問題,東盟語種專業(yè)的口譯課程急需改革。廣西外國語學院東南亞語言文化學院的東盟語種口譯課程于2014年開設,經(jīng)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實踐性比較強的口譯課程還存在課時有限、實踐課時較少等問題。目前,該校的東盟語種專業(yè)開設口譯課程的有泰語、越南語、柬埔寨語和印度尼西亞語,越南語相關的口譯課程總學時相對比較多,共192個學時,但泰語、柬埔寨語和印度尼西亞語的相關口譯課程總學時都只有63個學時。該校與國外高校合作辦學,實行“3+1”或“2+1+1”的教學模式,泰語和越南語實行“3+1”的模式,印度尼西亞語和柬埔寨語實行“2+1+1”的模式。泰語和越南語的口譯課程是在學生出國前開設,柬埔寨語在學生出國回來后開設,印度尼西亞語在國外和學生出國回來后均開設口譯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東盟語種口譯能力僅靠有限的課時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有必要構建合適的東盟語種口譯課程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
(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框架
廣西外國語學院的東盟語種口譯課程主要是以智慧廣外教學平臺為支撐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東盟語種口譯課程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分為四個階段:課前線上教師指導階段、課中線上輔線下課堂教學階段、課后線下實踐教學階段、課后線上學生自主學習階段。教學模式的具體框架設計如圖1所示。
三、實踐應用
(一)課前線上教師指導
1.學習任務的設計
課前教師通過智慧廣外教學平臺上傳學習任務,告知學生學習目標、明確學習的主要內(nèi)容。利用智慧廣外教學平臺將學習內(nèi)容及時推送給學生。
2.課前線上教師指導學習
教師通過智慧廣外教學平臺指導學生接收任務、查看任務具體內(nèi)容、查閱相關資料,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線上視頻觀看、口譯模擬場景動畫、瀏覽學習資源等。在學習過程中,學習小組進行分組討論,線上教師指導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可以隨時進行線上討論和解答,學生也可以通過平臺的問答或社區(qū)互動區(qū)域進行交流探討。
3.設計課中教學活動
教師在課前通過智慧廣外教學平臺查看每一名學生的線上學習記錄、監(jiān)控學生的學習進度、反饋學習效果評價,然后分析線上學習效果,包括學習參與度分析、平臺學習數(shù)據(jù)等數(shù)據(jù)的分析,從而設計課中的教學活動,通過把握學生線上學習狀態(tài),更好地確定在課堂上的學習重點、難點和教學活動開展方式。
(二)課中線上輔線下課堂教學
根據(jù)線上學習的數(shù)據(jù)分析情況,在口譯教學實踐中主要開展如下幾種教學活動。
1.學習匯報
雖然有了線上系統(tǒng)化的學習,由于學生認知水平存在差異,對所學的整體知識還不夠清晰和明確,因此,在課堂上,第一個教學活動學生以PPT形式匯報課前學習情況,匯報結束后教師進行指導與引導、給予點評與總結,并建立起有效的知識網(wǎng),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知識內(nèi)化。
2.模擬口譯實踐
由于口譯課程實踐性強,對口譯綜合運用、認知、推理、跨文化交際、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要求較高,因此,開展模擬口譯實踐實訓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口譯課程依托于中國東盟合作領域,在眾多的合作領域中,應該選擇合作比較密切的重點領域開展模擬實踐。
3.“頭腦風暴”式小組討論
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針對課前設計好的各種口譯應用案例進行探究式學習。如在“商務談判”課程中,如何將口譯理論基礎知識和口譯技巧有效地運用到口譯實踐中,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難點,以此設計關于“商務談判”的口譯實踐以分組形式討論,教師引導學生自由發(fā)言、自由想象,彼此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教師對各小組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與評價,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課后線下實踐教學
1.校內(nèi)實踐
廣西外國語學院大力推進東南亞國家語言交際能力晨練,要求所有非外語類專業(yè)的學生都要選一門東南亞國家語言交際課程。“外語交際能力晨練”作為每天的第一節(jié)課(7:40—8:20),旨在通過晨練督促學生加強外語交際能力的練習,培養(yǎng)外語的語感,提高運用能力。
學校鼓勵多學科背景東盟國家語言能力較好的教師,特別是外教和有海外留學經(jīng)歷的教師參與到晨練工程中對學生進行指導,學校還選拔和培養(yǎng)了一批東盟國家語言基礎好、組織能力強的高年級學生擔任東南亞國家語言實踐助教,促進他們加強自身的語言應用能力,同時也為低年級學生的東南亞國家語言實踐提供示范,提高低年級學生學習東南亞國家語言的自信心和實踐的積極性。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層層考核加入東盟語種口譯協(xié)會,教師通過口譯協(xié)會組織學生參加校內(nèi)校外口譯技能比賽等活動。
2.校外實踐
充分發(fā)揮該校東盟語種專業(yè)的優(yōu)勢,根據(jù)該校服務區(qū)域發(fā)展和地方經(jīng)濟建設總體要求,與行業(yè)企業(yè)密切合作,與社會緊密對接。積極融入?yún)^(qū)域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與廣西國際博覽事務局中國—東盟博覽會秘書處緊密合作,每年派送學生為在廣西南寧市舉辦的中國—東盟博覽會和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高峰論壇服務;主動與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外事辦公室聯(lián)系與合作,利用廣西外國語學院的東盟國家語種優(yōu)勢,為東盟國家在廣西南寧開設機構的泰國領事館、越南領事館、柬埔寨領事館、印度尼西亞領事館、緬甸領事館、老撾領事館等服務;積極與廣西北部灣經(jīng)濟區(qū)的外經(jīng)、外貿(mào)企業(yè)和中國與東盟國家接壤地區(qū)的企業(yè)密切合作,為這些企業(yè)培養(yǎng)人才和提供經(jīng)營管理咨詢、翻譯服務。
(四)課后線上學生自主學習
課后,教師在線上發(fā)布相關的課后學習資料,有效地幫助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后,在線上完成課后拓展練習。學生把本課程所學的成果通過智慧廣外教學平臺進行分享交流,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在東盟語種口譯課程教學中實踐的效果及反思
(一)混合式教學效果分析
廣西外國語學院東盟語種口譯課程于2020年開始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模式,還處于初試狀態(tài),目前為止,教師和學生反映效果不錯。總體來看,大部分的學生認為目前東盟語種口譯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方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語言聽說能力,學生學習收獲和滿意度良好。
東盟語種口譯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在2019年秋季學期的期末考試中,學生共311人,整體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如表1)。其中分數(shù)段在100~90分的有86人,在89~80分的有162人,在79~70分的有46人,在69~60分的有12人,不及格的有5人。可見,東盟語種口譯課程教學在應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成績,并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對東盟語種口譯課程混合式課程建設的反思
“課前線上學習的效果+課中教學活動”的設計是相輔相成的,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中,只有精心設計課中教學活動,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在線上學習的參與度,最終提高學習效率。課前線上采用智慧廣外教學平臺的數(shù)據(jù)分析為課中教學活動提供了充分依據(jù),在課中利用超星一平三端輔助過程考核記錄、搶答、討論等功能,有效提升教學效率。
總之,培養(yǎng)適應“一帶一路”建設的外語人才,就要改革東盟語種口譯課程,從而培養(yǎng)語言翻譯能力強的適用人才。東盟語種口譯課程的價值能夠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式更好地發(fā)揮出來,真正地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后續(xù)學習的能力,是信息化背景下東盟國家語言教育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張倩霞.“一帶一路”建設與泰語口譯人才培養(yǎng)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J].教學實踐探索,2018(57).
[2]黃迎麗.大學泰語口譯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語文學,2016(12).
[3]文軍,張瑜清.國內(nèi)口譯教材(1988—2008)研究[J].上海翻譯,2009(2).
[4]鮑川運.大學本科口譯教學的定位及教學[J].中國翻譯,2004(5).
[5]鄭鴻穎.論大學本科口譯教學的定位及方法[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6]熊慧妮.高校東盟小語種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問題及建議:基于廣西民族大學的調(diào)查[J].高教論壇,2020(3).
[7]鮑剛.口譯理論概述[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
注: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混合式教學在東南亞國家語種口語課程中的應用的實踐研究”(2020JGA359)
【作者簡介】朱春萍(1987— ),女,教育管理學博士,廣西外國語學院東南亞語言文化學院教學副院長,研究方向為東南亞文化、東南亞語言教學與管理研究。
(責編 蘇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