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杰
中圖分類號:G852 ? 文獻標識:A ?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10-015-01
摘 ?要 ?隨著武術進校園的大力推廣,武術作為中國傳統體育項目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武德是中國傳統美德的一部分,也是習武之人需要遵守的準則。對中職學生進行武德教育可以提高其自身的道德品質,也有助于學校武術的發展。本文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對中職學校武德教育的開展現狀進行研究與分析,旨在推進學校武德教育,助力武術在學校中的更好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 ?課程思政 ?中職學校 ?武術課 ?武德功能
學校是人在一生中接受教育的必要場所,其中思想道德品質方面的教育貫穿整個學校教育的始終,同時是學校教育領域的重中之重。因此,無論教育的理念隨著時代變更而產生的需求呈現出怎樣的變化,培養一名品德高尚的人是始終不變的主題。
一、傳統武德的內涵
武,止戈為武。武是停止戰爭的意思。德,以仁、義為核心理念,以上、止、正為行為操守的言行舉止。所謂武德,就是指學習運用武術的人所應遵守的最基本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的要求。中國傳統的武德是在儒家的倫理思想和俠士的俠義精神的基礎上,融入了道教和佛教的一些思想而形成的。儒家學派認為人與人之間相互幫助、相互友愛、同情等;義指公正合理的道理或舉動,呈現出真善美的倫理觀念;禮表示尊敬的態度和動作,表示為人處世、接人待物的禮節;信表示誠實不欺騙,信守承諾;勇表示勇敢,見義勇為。
現代武德含義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背景下,武德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很多的學者和武術愛好者都對武德有了新的定義,有的人認為武德是“一種生活的美德”,有的人認為武德是一種“尚武崇德的思想道德修養”,也有的人認為武德是“體現武者的道德修養和精神文明的行為準則”。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充分體現了道德教育在國家教育中至關重要的地位。在中職學校武術教學中滲透武德教育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是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要求。
二、武德教育與德育教育的關系
武德教育主要包括愛國主義、公民教育、品德教育、強身健體、遵紀守法、尊重師長、謙虛禮貌、意志堅強、勤學苦練、堅持不懈等優秀的品格。從內容上來看德育教育包含了武德教育,武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內在升華,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武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人類智慧的結晶,是在漫漫歷史中積淀出來的歷史文化的精髓。當前武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有文明、有禮貌,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
三、中職學校武德教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習武先習德”是每一個練習武術的人都熟知的。武術歷史源遠流長,在學校普及武術的發展不僅要做好武術教學,更重要的是要武德教育的培養。通過參考查閱前人對武德教育現狀的相關研究,可以看出在各類學校中,武術教師對開設武德教育課程中的武德教育觀點不一致。我們應理智看清其存在的不足之處,并及時解決。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主要集中在學校不重視,以及不合理的課程安排;學生自身的認知不足和武術道德體系的落后;武德教材內容沒形成體系,不夠詳實,教學方法也是在理論教學中,枯燥無味。
四、中職學校武術課武德教育重構的思考
武術是在其傳承中受到儒家、道家等思想的影響,從而形成了習武者專有的一種道德觀念——武德。我們需要在傳統武德的基礎上緊跟時代需求的步伐,充分發揮新形勢下武德教育的功能,實現武德教育的時代價值。
五、中職學校武術課武德教育的功能
李印東教授在博士論文《武術釋義》中認為武術教育價值中道德的培養應表現在育德價值、習武過程歷練品質價值、精忠報國、弘揚民族精神價值上。筆者認為分類比較科學、全面,都在著重強調一個事情——武德。武德是在人們日常生活的道德行為規范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通過武德教育可以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好的行為得到規范,減少校園暴力,提高校園德育的效果。
練習武術的過程也是學生修身養性的過程,現在的學生做事情缺乏堅持性、怕吃苦、意志力薄弱等陋習。一個武術動作如果想姿態優美發力順達,必須要經過上千次的練習才能做到,而這個訓練的過程身體不僅酸痛,心理也會遭受磨煉。而恰恰經過這種訓練之后,才能培養出習武者吃苦耐勞,堅韌不屈的意志品質,使學生更好地適應今后學習和工作。
在武德教育上,通過向學生講授像岳飛、戚繼光、“大刀隊”等中華民族這些見義勇為、匡扶正義、報效國家的英雄人物的先進事跡,不僅可以給學生灌輸“正能量”,還能在無形之中提高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傳承和延續中華民族的尚武精神。
六、結語
教育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之一,中職學校武術教育擔負著重要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因此,加強傳統武術武德教育價值的研究還需要依賴學校教育這一平臺。在國家多次提出文化自信的今天,要想振興中國武術,使中國武術的德育價值得到充分發揮,就必須堅持在注重技術學習和掌握的同時加強武術課武德教育,重視武德對學生思想教育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秀花.武術在中小學素質教育中的價值[J].搏擊,2009(04):74-75+78.
[2]李印東.武術釋義[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6.
[3]蔡仲林,周之華.武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