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芬艷
摘要: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背景下,學校要重構學生的“學習場”。“學習場”的重構能夠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及教師的教學方式,使師生關系走向“交互主體”關系。為了重構學生“學習場”,學校要考慮學校文化的培育,滿足師生需求,結合課堂活動展開物理空間與精神空間設計,依托技術搭建虛擬空間,增進學校、家庭與社區之間的合作關系,創新學校生態,為物理空間設計提供更多的創新空間。
關鍵詞:核心素養 學習場 物理空間 精神空間 虛擬空間
德裔美國心理學家庫爾特·勒溫提出的場動力理論是其心理學體系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場動力理論主要包括兩大理論,涵蓋“生活空間”和“心理緊張系統”兩大核心概念。在教育學領域,學生的學習動力源于人自身內部心理緊張系統的釋放,而生活空間則是學生產生學習動力的導火索。勒溫認為“一個人的動機行為是由其‘心理生活空間決定的”。“心理生活空間”是指在某一時刻影響行為的各種事實的總體,既包括人的信念、感情和目的等,即個人內在“心理場”,又包括被知覺到的外在環境,即外在“環境場”[1](82-85)。勒溫強調的“心理生活空間”關注兩方面,即個人內在“心理場”和外在“環境場”。在教育教學領域,為了培養學生面向未來的素養,教育界越來越重視未來學校的研究,即“學習場”的重構。從廣義上看,“學習場”是指和諧的“多元互動,自主探究”的學習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學習過程諸要素相結合的具體的學習場景、學習氛圍和學習環境[2](24-26)。本研究中,“學習場”不僅指向學生所處的學習環境,還涵蓋對學生心理因素的考慮,如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產生安全感等。勒溫強調的個人內在“心理場”對應“學習場”中的“精神空間”,外在“環境場”對應“學習場”中的“物理空間”。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兒童“學習場”還應包括技術支持下的“虛擬空間”。本研究將探討未來學校“學習場”的結構,同時論述學校“學習場”構建的路徑。
一、學習場的三維性架構
為了提高與培養學生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技能和素養,學校應當重構學生“學習場”。學校在實施國家課程的基礎上,利用重構的學生“學習場”,開設學生感興趣的課程,溝通學生與生活之間的聯系,使學生不再局限于學校生活,成為面向社區、面向世界的學習者。通過物理空間的改善,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通過關注精神空間的建設,豐富學生的精神生命;通過搭建虛擬空間,變革教師的教學方式,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
(一)改善物理空間
學校最典型的物理空間是教室,面向未來的教室應當是靈活的、人性化的。教室里課桌椅的擺放不應局限于秧田式的排列。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多樣化的,包括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需要合理調整教室空間,將教室打造成功能性教室。教室中的桌椅等應當是靈活可移動的,如“馬蹄型”“圓型”“小組型”等。班級桌椅的設計應當基于人體工程學,使學生能夠根據身高動態調整,用之可及[3](34-35)。教室空間的設計應配合課程的需要,迎合學生藝術與審美的需要。我國學校指的“專用教室”,如美術教室、音樂教室等,應當能夠為學生提供藝術空間,與課程相適應,同時能夠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細胞,使學生享受在該空間的學習。
未來的學生不是學校里的人,而應成為社區中的人、世界中的人,學校物理空間的設計應當迎合學生發展的需要,在教室空間的基礎上拓展教學空間。目前學校提倡通過體驗式學習幫助學生開展深度學習,強調學習者在體驗式學習過程中包含以下五大要素:一是學習者是參與者,并非旁觀者;二是學習者在體驗過程中是充滿熱情的主動探索,并經過自己的探索、實驗、思考后重新審視知識;三是體驗活動的過程是自然呈現給學習者的,是真實有意義的;四是學習者對體驗生成的知識要不斷地反思、產生個人內化的意義;五是體驗式學習不僅注重當下,還關心未來的發展[4]。在體驗式學習中,學習者參與整個學習活動,親身感受學習過程,主動建構知識。未來兒童“學習場”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實現學生的體驗式學習。一是在學校內設計建設各種特色體驗場館,使得未來學校成為“博物館”,同時依托技術條件,幫助學生體驗學習過程,提高探究能力;二是組織學生參觀校外的體驗式場館,使之成為學生的“第二所學校”。校外的體驗式場館與學校相結合的過程中,必然面臨學校課程的整合與設計等,不僅僅是實地考察,還包括課堂學習的延伸。
(二)關注精神空間
人具有生命三重性,即親緣性血緣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劉濟良先生認為:“人的生命誕生和其他生命的出生并沒有太大的不同,僅僅是一個肉體的自然生命的存在,但是,從完全意義上說,并不能宣布一個人的產生,隨著人的第二次生命力——精神生命的誕生,‘人才真正誕生了。但是,從此以后,人便要在靈肉之間搖擺。”[5](27-28)人的精神生命于人的生活至關重要,決定著生命的質量。伴隨著學校物理空間的改善,學校要注重對學生精神層面的關懷,幫助學生修身養性,使學生能夠應對未來的種種挑戰。
重構“學習場”時要關注精神空間的建設,充實學生的精神世界。人的精神生命的內核是精神、意識與思維,能對客觀事物進行價值判斷等。因此,精神空間建設要與物理空間建設相融合,體現在學校文化層面,如校風、教風、班風等。在物理空間內,以教室為例,應當體現一種激發學生積極學習、良好情感表達的文化。為了培育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教室應當營造氛圍,鼓勵學生積極提出問題;為了學生健康的精神生命成長,教室應當體現出對學生的關懷,生成友愛的班級文化;為了培育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教室應當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讓他們能夠判斷是非善惡,所有這些僅靠教室這個無生命的物理空間是無法實現的,學校應當使教室等物理空間產生生命,體現空間的育人性,如通過教室布置顯現教室文化,豐富學生的精神生命。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學校與教師應當滿足學生的安全、社交及尊重需求,才能使學生在精神上獲得自我實現。人的精神生命建設不是孤立的,應當與人的交際性社會生命相聯系。因此,在精神空間建設過程中,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增強學生在學校的歸屬感與安全感。首先,在師生關系方面,面向未來的“學習場”建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壟斷者,而是學生的引導者,點撥學生的學習,為學生留下自主學習與自主思考的空間。其次,師生間的關系是互動交流的,教師與學生可以針對某一學習或生活上的困惑展開共同探討。學生能夠意識到自己是學習主體,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能體會到自己在學習中并不是孤立無援的,教師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為自己提供幫助和指導。最后,在完善的物理空間支持下,學生可以開展項目式學習、合作學習,因此學生之間是合作者,滿足學生的交際需要。
(三)搭建虛擬空間
信息技術時代在一定程度上變革了學校的教育教學,豐富了教學資源,同時轉變了學習方式。未來“學習場”一定至少存在兩大學習空間,即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實體空間即物理空間與虛擬空間之間是相互聯系的,虛擬空間并不局限于學習資源的供應,同時能體現一定的社會性,實現師生與生生交互,甚者實現家校互通。
虛擬空間作為一個學習空間,有效彌補線下學習資源的不足,實現混合式學習,有利于學生開展體驗式學習。學生在虛擬空間內可以參與實地考察、情景體驗等活動,提高學習積極性與學習興趣。此外,就虛擬空間的特點來看,一方面虛擬空間與物理空間之間應該是互聯互通的,線上與線下學習的結合使得虛擬空間成為另一學習平臺,極大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學校依托大數據等新技術通過搜集學生的信息,了解學生學習的特征及優勢,為學生構建個性化的學習平臺,在此基礎上為學生定制個性化的學習方案,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滿足學生的彈性學習需要。未來的學生“學習場”在技術支持下是沒有圍墻的,學習可以發生在任何地方。只要有技術支持,學習就可以發生在教室里,而一些特殊情況下學習可以發生在家里。另一方面,虛擬空間作為線下學習的補充,站在農村偏遠學校的立場上,虛擬空間與物理空間的互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實現教育公平。對于農村偏遠學校來說,學校的教育資源受限,而相應虛擬空間的建設則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學習機會,能夠享受到優質的學習資源。
虛擬空間在搭建過程中,必然要完善管理系統,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為教師和學生的交互性行為創造條件。在虛擬空間建設過程中,學校應以網絡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設施創設虛擬情境,增強學生體驗與互動;以“三要素”和“五平臺”為延伸,從信息高速公路、教育物聯網、智慧教育軟件方面做好基礎網絡建設,搭建教學公共服務平臺、教師專業成長平臺、教育管理服務平臺、學生學習服務平臺和多元互動服務平臺;未來虛擬空間中的課程不局限于在線課程,還應該包括在線授課的面對面課程,可以實現互動學習與合作學習。在線授課的面對面課程既可以應對一些特殊情況,如學生不能到校學習等,又可以彌補在線課程的不足,即師生或生生之間不能面對面交流,學生只能對著電子屏幕獨自學習,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尤其是低段兒童的情況。
二、重構“學習場”的實踐路徑
“學習場”的分場域,即“物理空間”“精神空間”及“虛擬空間”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只有三大空間共同發揮作用,才能使“學習場”真正為學生與教師所用,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面向未來的“完人”。重構“學習場”要考慮學校文化的培育,滿足師生需求,結合課堂活動展開物理空間與精神空間設計,依托技術搭建虛擬空間,增進學校、家庭與社區之間的合作關系,創新學校生態,為物理空間設計提供更多的創新空間。
(一)基于學校文化的學習場構建路徑
面向未來的學校,“學習場”的建構要與學校的特色發展理念及特色辦學文化相伴而生。“學習場”的建構要基于學校已有的文化和歷史,結合學校的教育理念,同時結合地域特色。一些學校會根據自身的發展特色,或利用學校獨特的地域文化資源,或聯動社區等,為學校特色“學習場”建構提供有力支撐,使學生的學習超越課堂和學校的知識局限,密切學生與自然、社會和生活的聯系。學校文化建設有利于學校精神空間的構建,有利于增強學校教師與學生的歸屬感與認同感。在建構積極的學校文化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學校要對學生的個人成就和良好行為作出及時的表彰。教師對學生的贊美能極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與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到來白教師的肯定與關懷。因此,在學校文化建設過程中,教師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同時,學校要建立價值觀層面的學校規范,幫助學生在課堂與學校中樹立積極的價值觀。學生應當明確所在學校和課堂的規則,有利于教師班級管理。在制定相關規則方面,學校不宜采取指令性的話語,應該站在學生立場上考慮學生的發展訴求,以鼓勵或引導式的話語告訴學生該做什么,規范學生的行為,鼓勵學生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其次,在學校里面,學生不只是習得知識,還需要發展自己的社交技能,并學習如何“做人”。因此,學校應當幫助學生發展基本的社交技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團體活動等,通過社會情感學習培養學生的同理心、尊重、關心等品質,并積極管理自己的情緒,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此外,在學校文化層面,各學校可以依據教學安排等為學生和教師創造適當的時間,如每周五或每月的第一天等,創造有趣的儀式和傳統,補充學生的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學校活動,有利于提高學生在課上的學習效率,并享受愉快的在校時光。學校還應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傾聽來自教師的意見和建議,在整個校園中營造和諧民主的氣氛。最后,學校文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推移不斷加強的。因此,學校領導應與學生、教師、家長保持溝通與聯系,聽取反饋,意識到學校文化發展中的負面因素,并積極采取行動克服。
(二)基于師生需求的學習場構建路徑
教師和學生是“學習場”的實際使用者,用戶接受與使用意圖之間具有正相關性[6](358-367),這意味著教師與學生對“學習場”的接受度對“學習場”的實際應用效果具有重要影響。學校“學習場”在建構過程中要考慮學生的生命成長需求,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身心發展規律,結合教師開展的課堂活動,滿足教師的課堂教學需要。“學習場”的建構應當根據《“未來路線圖”實驗學校發展指南1.0》中所指,未來學校將關注培養創新型人才,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關注學生個性化和多樣化發展。學校應著眼于未來學習者需要具備的素養,構建有利于發展學生各項能力和素養的空間,培養創新型人才。
為了增強“學習場”的應用效果,有必要了解教師和學生對“學習場”的需求。用戶對“學習場”的接受模型中涵蓋“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愉悅性”“自我效能感”“兼容性”與“感知參與性”,這些因素相互影響,影響教師與學生對“學習場”的滿意度,對未來“學習場”的構建方向提供指導[7](60-68)。基于“感知參與性”對學生的影響,學校應建構一個利于學生之間交互和協作的空間。同時,要考慮用戶對“學習場”的適應性,尤其是伴隨信息技術融入教育教學,虛擬空間進入教師與學生的視野,使教與學方式有所不同。“學習場”要結合教師與學生原有教與學的方式,傾聽用戶需求,為教師與學生提供易于使用且有效的教學設施。此外,“學習場”的設計要結合用戶體驗,使教師與學生在所處學習空間中感知愉悅.發揮“學習場”對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
(三)基于技術的學習場構建路徑
信息技術融入“學習場”的建設過程中,形成了依托信息技術的網絡學習空間,即虛擬空間。虛擬空間在未來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國外有許多家長提倡“在家上學”,也是對信息技術時代背景下學習資源觸手可及的反映。學生只需要一個平板或其他移動設備,就能夠獲得各種學習資源,而學校則需要通過虛擬空間的建設整合線上學習資源,同時為學生提供學習指導。在技術支持下,學生將了解學習不僅是面對面的教學,不局限于教室等物理空間,還可以是“環游世界”。學校在創設虛擬空間的同時,要關注現實物理空間與虛擬空間的聯結。虛擬空間建設的目的是為學生學習提供支持,開闊學生的眼界,有助于學生展開體驗式學習等。同時,面向未來的學生必然是一個融于社會的人,需要一定的社交與合作技巧,需要具備面對面交流的能力。因此,依托技術的虛擬空間目前在學生學習中應該是輔助的,以現實物理空間為主導。此外,學校在重構“學習場”時要結合相關農業技術與工業技術,為學生創設校外學習場,也可以依托信息技術實現實體空間的遠程對接。未來學生進入社會,應當具備相關的素養,如責任擔當意識、勞動意識、問題解決能力、技術應用能力等。鑒于此,學校在建構“學習場”時要考慮學生的未來發展。一方面,結合學校所在社區的農業與工業技術,學校可以創設新型“物理空間”,使學生走出教室,走出學校,真正與生活聯系,與自然交流。在組織學生開展校外“學習場”學習時,教師要安排好教學活動,為學生實際操作創造機會,深入農業活動,體驗工業技術操作。另一方面,借助互聯網技術可以對接各個空間,如學校與校外實踐基地之間,真正實現學生從實踐中學習,同時加強各大空間之間的聯系,共同為學生提供學習服務。
(四)基于學習生態融合的學習場構建路徑
學校、家庭和社區參與與學生成功之間存在明顯的正相關關系[8]。“學習場”在建構過程中要倡導學校、家長、社會與社區之間資源共享,形成和諧的合作模式,構建開放多元的辦學格局,實現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區教育相互融合、優勢互補和有機整合的無邊界教育[9](35-47)。鑒于此,傳統的學校與家庭、社區及眾多人工智能輔助場景,如學習場景、博物館場景、數字圖書館乃至實踐場景相結合,構成獨特的融合性學習生態體系。
學校要建立有意義的家長參與,與學生家長建立開放的溝通,讓家長參與學校文化建設,為家長提供關于課堂活動或學校計劃的反饋平臺。家長以有意義的方式參與學校活動,便于學校了解家長的需求,有助于培養學校與家長之間的積極情感,進一步通過家校協作為學生提供更個性化更優質的教學。家長參與可通過家長教師會議、家長師生會議或學生領導的家校會議進行,讓學生參與會議,使青少年主動承擔個人學習責任。通過一系列會議改善學校、家長和學生的通信,鼓勵學生、家長和教師、行政人員之間的多向交流。除了線下溝通,技術的融入為家校之間搭建起信息溝通的橋梁,通過線上互動平臺的交流提高溝通的效率。學校可以利用技術搭建家長參與的平臺,如在教室安裝技術設備,即使家長不在學生身邊,也能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
學校要聯合社區,共同建構學生的校外“學習場”。學校和社區是相輔相成的,學校的當代作用不僅在于兒童的教育和教養,還利用人才、場所等特有的優勢資源為社會經濟、政治、科技、文化及人的發展提供直接的服務,社區也為學校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教育資源。因此,未來學校“學習場”終將從封閉走向開放,未來學校將與社會形成良性互動,成為開放的、無邊界的學習環境[10](38-43,52)。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應該為學生提供討論重要地方社區問題、解決地方社區問題的空間,使學生成長為一名積極的公民。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在“學習場”中真正得到鍛煉,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與批判性思維。學校與社會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展開合作關系:學校聯合校外場館如博物館、美術館等,開設綜合實踐活動,實現資源共享,使學生可以走出教室,擁有更大的自主探究空間;學校發揮社區優勢,規劃與運用學校空間以拓展社區關系,同時學校定期安排社區學習,讓孩子能夠學以致用,提高學習積極性;農村學校還可以結合農村鄉土資源,聯合社區共同開發特色課程,如農耕、機械類課程等。
三、結語
信息技術時代,為了培養學生面向未來的素養,學校需要重構兒童“學習場”。“學習場”的變革能夠豐富學校文化,培養學生面向二十一世紀必備的技能和素養,轉變教師角色,形成師生“交互主體”關系,同時借助技術的發展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未來學生“學習場”將從三個維度進行建構,基于對學校文化的培育,重構學校物理空間與精神空間,依托技術搭建虛擬空間,增進學校、家庭與社區之間的合作關系.創新學校生態.創新學校物理空間的設計。
參考文獻:
[1]張學良,邵東燕,張富利,支希哲.勒溫場動力理論視閾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動力的激發探究[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7(02).
[2]王群.構建學習場,提高英語學困生的學習效能感[J].教學月刊(中學版),2008(05).
[3]李偉平.打造新型教育空間:讓學校建筑也能育人[J].中小學管理,2018(02).
[4]鐘啟旸.體驗式課程的教學知識[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2.1.
[5]劉濟良等.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讀[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12).
[6]Loo,WH,Yeowa,HP,&Chong,S C.User Accep-tance of Malaysian Government Multipurpose Smartcard Appli-cations[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09,26(2).
[7]許亞鋒,陳衛東,葉新東,王麒.用戶接受未來課堂的影響因素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3,19(02).
[8]Henderson,Anne T and Karen L Mapp.A New Waveof Evidence:The Impact of School,Family,and the Comma-pityConnections on Student Achievement. SEDL.Retrievedfrom https://www.sedl.org/connections/resources/evidence.pdfon March 3,2016.
[9]王牧華,付積.美國博物館學校的辦學模式創新及挑戰[J].外國教育研究,2020,47(02).
[10]張生,曹榕,陳丹,韓盼盼,齊媛. “AI+”時代未來學校的建設框架與內容探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8(05).
基金項目:2019年教育碩士實踐取向學術論文“三維教育空間:小學生學習場的重構和實施研究”(項目編號:YS103419915)之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