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銳 姜慶丹 馬月丹 于昶
摘要:“四個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最新成果,彰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牢固根基和顯著優勢。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發展道路,始終將高等教育與國家發展緊密相連。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是“四個自信”教育的重要對象。將“四個自信”教育與“行政管理”課程相融合,可以發揮專業課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確保大學生健康成長、順利成才。
關鍵詞:四個自信 行政管理 課程思政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同志提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個自信”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也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保障。我國一直堅持走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發展道路,始終將高等教育與國家發展緊密相連。大學生作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棟梁人才,是民族復興的中堅力量,也是“四個自信”教育的重要對象。將“四個自信”教育融入“行政管理”課程中,對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四個自信”教育融入“行政管理”的必要性
1.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事業的根本指導思想。習近平同志曾明確強調:“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馬克思主義就是我們黨和人民事業不斷發展的參天大樹之根本”“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這一根本問題上,我們必須堅定不移,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動搖”。“四個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是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堅持。將“四個自信”教育貫穿于“行政管理”課程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四個自信”的理解,加強把握,有效抵制西方消極意識形態的沖擊,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2.發揮專業課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立德樹人是高校的育人之本、立身之本。 2016年12月,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9年3月,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同志再次強調,要“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高等教育事關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任,大學課堂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陣地和平臺。一門優秀的課程必然需要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統一與融合,確保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通過梳理“行政管理”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堂,實現“四個自信”教育貫穿于“行政管理”教學全過程,既可以豐富和拓展課程中的理想信念教育內容,提升大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政治覺悟,又有利于深化大學生對“四個自信”的認識與認同,進而堅定理想和信念,自覺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
3.保證大學生順利成長成才
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中流砥柱。但當前,一些學生由于思想觀念不成熟等原因,受到西方不良思想的影響,阻礙了大學生成長成才。所以,通過將“四個自信”教育與專業課相融合,既能夠增加大學生的知識儲備,提高能力素養,又能夠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與黨和國家同心同向,確保大學生健康成長、順利成才,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優秀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二、將“四個自信”教育融入“行政管理”教學中的重點與關鍵
1.深刻領悟“四個自信”的內涵
基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和高度認同,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三個自信”的重要論述,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同志對“三個自信”進行了進一步拓展與豐富,將“三個自信”上升為“四個自信”,提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道路白信,就是我們已經用事實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中華民族繁榮復興的根本保證;理論自信,表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和創造性,能夠用科學的理論來指導實踐;制度自信,就是相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巨大的優越性,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穩健發展的根本保障;文化自信,是對于積淀的歷史和傳承的文化的認同與自豪,是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源泉,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深沉、持久的動力。“四個自信”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最新成果,同時彰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牢固根基和顯著優勢。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高校教師承擔著傳播知識、塑造靈魂的重任,教師的政治素養和道德情操對于學生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領作用,必須深刻理解“四個自信”的內涵,立德樹人;大學生擔負著推動中國屹立于世界強國之林的重要責任和歷史使命,更要牢牢把握“四個自信”的內涵,繼往開來。
2.正視“四個自信”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縱觀當下,我國在政治、經濟等各個領域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同時,尚存在一些社會問題,在“互聯網+背景下,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移動設備的廣泛普及,各種新聞、社交App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獲取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徑。一些負面消息和思想,在大學生群體中傳播和擴散。依據大學生的成長規律,處于此年齡段的群體具有波動性、易變性等心理特點,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熟。
授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考慮上述情況,實現教學內容的統籌兼顧和教學形式的融會貫通,做到思政教學與專業知識的融合交叉。在教學內容上,多采用當前社會的熱點問題和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案例解釋說明,既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點,又能用事實說話,以理服人。在教學形式與方法上,除了傳統的講授外,還采用小組討論法、視頻教學法、案例分析法、實地參觀和社會實踐等教學法,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實現生動教學,讓學生切實鮮活地感知祖國的發展,堅定四個自信。同時,把握“互聯網+”的特點和優勢,利用微信平臺、超星學習通等App作為“四個自信”教育載體搭建互聯網+教育平臺,讓“四個自信”教育融入網絡,貫穿課上與課后全過程,學生更容易接受,參與度和學習積極性更高,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使學生真正體會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自覺堅定“四個自信”。
三、“四個結合”保證“四個自信”教育的實效性
1.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授課教師首先自身必須深刻理解“四個自信”的內涵,保持高度的政治站位,形成“四個自信”的高度理論自覺。以立德樹人作為教學的出發點,深入挖掘“行政管理”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課前,通過查閱資料、搜集實例,為教育教學做充分的準備;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能夠靈活、適宜地將“四個自信”內容與“行政管理”教學內容有機融合,不生搬硬套,達到順勢而為、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發揮課堂理論學習的主渠道作用,對理論知識要點進行系統講授。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保證教學預期目標的有效實現。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依托新媒體和軟件程序,輔助理論教學。搭建微信交流互動群,實現課后的理論知識傳授,通過多項舉措形成全過程、全方位的理論教學體系。通過理論教學,學生對“四個自信”內容有比較系統和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為“四個自信”的確立奠定必要的理論基礎。
結合實踐教學,帶領學生實地參觀革命舊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組織開展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學生“走出去”,參與社會化學習,切身體會革命先輩們的英勇付出,直觀看到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我國在各領域取得的偉大成就,使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感悟,認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正確性和必要性,增強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意志。
2.歷史記憶與現實問題相結合
“四個自信”扎根于中國的社會土壤,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現實依據。在授課過程中,通過講述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革命先烈們血與淚的偉大實踐闡明“四個自信”的歷史淵源及現階段取得的現實成就和存在的問題,學生能夠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的一系列成就都用事實證明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正確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生命力。但是,這其中的艱辛探索與不懈實踐,時刻提醒我們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艱巨性與長期性。
通過將歷史記憶與現實問題相結合,深入歷史和時代的深處,既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觸摸歷史,感悟到自己擔負的責任與使命,又引導學生理性認識、辯證思考當前面臨的社會問題和國際形勢,更深入地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理論的科學性、制度的優越性及文化的先進性,增強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樹立崇高的理想和志向,保證“四個自信”教育效果。
3.課堂教學與課后學習相結合
把握好課堂教學主渠道的同時,積極發揮課后學習的輔助作用。在授課過程中,豐富教學內容,挖掘教材外的教學資源,整合實際案例,加大“四個自信”教育力度,拓寬學生的視野,形成系統的理論教學體系,避免單純的照本宣科,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課后利用“互聯網+”搭建“四個自信”教育網絡平臺,通過微博、微信、超星學習通等載體,向學生推送相關圖書、視頻、音頻等拓展資料;搭建課后微信交流群,師生之間可以實時交流互動,增強“四個自信”教育的靈活性與空間性,真正將“四個自信”教育融人教學全過程,做到教育無死角。通過課上與課后有機銜接,既有利于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解決學生面臨的現實問題,又可以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素養,使學生真正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自覺樹立“四個自信”,并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4.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結合
“行政管理”的內容偏重理論且有一定難度,如果只采用單一的“老師講,學生聽”的理論講授方式,難以滿足當前教學需要,學生容易感覺枯燥,產生疲倦感,學習積極性不高,導致學習效果不理想。在教學過程中,應改變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個人特點和學習需求,采用傳統教學法與新型教學方法,利用新媒體、新技術,落實“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理念,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例如根據教學內容,采用案例分析等方式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針對學生感興趣的熱點問題和焦點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設置“堅定‘四個自信”講好中國故事”特色教學環節,讓同學講述我們國家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催人奮進的事跡,傳遞正能量;觀看《厲害了,我的國》《大國重器》等視頻,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生動深層次的理解,也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堅定“四個自信”。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融合,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一步加深對教學內容的認識和理解,使“四個自信”教育目標得到高效高質的落實。真正做到以教師為主導和以學生為主體的有機統一,確保全方位育人的效果最優化。
四、結語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鑄魂”,高校承擔著為國家建設和民族振興輸送人才的重任,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出發點和根本落腳點。高校課程作為開展德育教育的關鍵載體,積極地將“四個自信”教育融入課程教學中,正當其時。“行政管理”課程本身就蘊含豐富的思想政治內容,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方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上與課后相銜接,實現專業知識與“四個自信”自然而然的融合,可以幫助大學生打牢理論之基,補足精神之鈣,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1).
[2]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1).
[3]羅建華.從“三個自信”到“四個自信”:習近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與定位[J].求實,2017(5):4-12.
[4]潘學良.關于“四個自信”教育貫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全過程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10):104-107.
[5]朱文博.“四個自信”對高校黨建工作的意義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34):116-117.
[6]耿超.習近平同志的文化自信思想研究[J].文化軟實力,2018(1):6.
[7]張仁楓.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四個自信”教育融合的理論邏輯及創新路徑[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9(05):28-34.
[8]陳晨,陳為旭.“四個自信”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9(05):57-60.
[9]陳曉劍,尹杰欽.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經驗探究[J].改革與開放,2019(08):36-39.
遼寧中醫藥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課程思政”專項:“四個自信”教育與高校“行政管理”課程的融合路徑研究(LNZYJGSZY2019022),基于文化自信的((政治學原理》“課程思政”實踐(LNZYJGSZY2019001)。教育部協同育人項目:地方院校經管專業“五共二互”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探索與實踐(201902308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