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琴
摘? 要:在初中教育教學中,語文教學的質量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效果,有效的語文教學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初中語文課本中,古詩文占了較多的分量,其蘊含了我國較多的傳統文化內涵,因此,初中生學習古詩文的意義非常重大,在開展中學古詩文的教學活動中,應融入傳統文化的教學,使我國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繼承。本文首先分析傳統文化在初中古詩文教學中的體現,繼而提出了在中學古詩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中學語文;古詩文教學;傳統文化教育
學習古詩文,并不斷地積累,能夠讓人更加聰慧;學習古詩文,可以使人情懷得到陶冶,并不斷提高文化素養。這幾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都意識到繼承與宣揚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越來越多的語文老師了解到古詩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故筆者以此為切入點進行分析,并提出了幾點中學古詩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有效對策,希望可以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鑒。
一、傳統文化在初中古詩文教學中的表現
(一)抒發愛國主義情懷
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古詩文是展示作者的愛國主義情感的。例如從南宋詞人文天祥所作的《過零丁洋》中,能夠看出作者愿意為國家付出生命的無私情操。又如在杜甫所作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國家、人民的憂慮之情。在中學語文教材中,類似這樣的詩文非常多。古詩文中抒發的愛國主義情懷正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
(二)對人間真情的呼喚
在初中語文課本中,敘述人間真情的古詩文也相當多,包括了友情、親情與思念故鄉之情。例如從李白所作的《渡荊門送別》中能夠看出作者對朋友的祝福。又如王灣所作的《次北固山下》,從此詩對沿途風光的描寫中,能夠看出王灣對故鄉深深的思念之情。思念故鄉之情,表達落葉歸根的思想,這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當語文老師在對《次北固山下》的教學時,應引導學生感受“家”對自己的重要意義,并讓學生表達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感受。
(三)對理想抱負的表達
我們可以從一些古詩文中了解到,在封建社會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下,一些有文采有崇高理想的人不能展示自己的才華。例如唐朝劉禹錫所作的《陋室銘》,作者通過描寫其簡陋的屋子,表達了希望遇到明主的賞識,從而可以施展自己的能力,也體現了他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質。又如韓愈的《馬說》,作者采用借物喻人的方式,通過譴責“食馬者”的無知,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治者不識人才和摧殘人才的社會現象進行了抨擊,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之情。
二、中學古詩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對策
(一)結合日常生活,提高學生興趣
知識源自于生活,古詩文知識也不例外。所以,語文老師開展古詩文教學活動時,可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進行,幫助他們對相關的知識進一步理解,使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地學習古詩文知識。例如在教學《山中雜詩》時,老師可以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讓學生重新體驗曾經經歷過的生活,這樣能夠幫助學生對這首詩的深入認識。例如,老師可以開展小組討論活動,讓學生描寫自己記憶中山區生活的情景,以及根據每個學生對山區生活描寫的不同特點來討論與總結;同時,也可以挑選一些學生喜歡的電視劇、電影中出現的山區生活及景色的視頻,通過在課堂上播放,讓學生更加直觀地認識到山區生活及景色,并及時引入: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從而引導他們對這首詩的深入學習。待學生可以完全理解后,繼而融入傳統文化。老師可根據這首詩的內容,對學生開展拓展訓練,即讓他們在空余的時間查找和這首詩意境大致相同的其他古詩,或是讓他們搜索各個時期詩詞評論家對《山中雜詩》的評價,使他們自主地探究知識,并在這過程中獲得傳統文化無形的陶冶,較大程度上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與質量,并培養他們的人文素養。
(二)聯系古詩文背景來進行古詩文的教學
老師在開展古詩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時,可以結合作品創作背景來使學生對作品創作的經過深入了解。一方面,能夠使學生的古詩文知識的基礎得到鞏固,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對作品創作背景中蘊含的傳統文化有進一步的認識,從而實現中學古詩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目的。在中學古詩文教學中,依托作品創作背景來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因此,老師要靈活地運用這一教學方式,從而提高古詩文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在進行《峨眉山月歌》的教學中,為學生詳細地講解該作品的創作背景,使他們能夠對《峨眉山月歌》這首詩深入理解。李白創作《峨眉山月歌》時初次離開故鄉,徹夜由清溪離開進入岷江,從而向三峽駛去。這個時候,作者是一個遠游之人,他遠離自己的故鄉以后,思念親人、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在江行中看升起的明月,猶如見到自己的親人與故鄉。不過,作者也意識到,明月并不是親人,故作出了“思君不見下渝州”,從這一首詩可以看出作為一個“仗劍去國”游子對自己家鄉的不舍情懷,雖然只有這一句,但情誼是無限延長的。通過這樣的解說,讓學生在了解作品創作背景的同時,能夠深入感受到作者表達的情感,讓他們能夠對思鄉之情有深入的體會,同時還可以清晰地領悟“仗劍去國”的豪邁情懷。又如講授杜甫的所作《春望》時,老師可根據作品創作與作者的時代背景來講解,使學生可以對安史之亂發生之前與發生時期作者情懷的特點及變化,以及將李白和杜甫創作背景進行比較,這樣學生可以領悟到最繁榮的唐朝創作的文化作品與衰退的唐朝創作的文化作品有什么不同之處。向學生講解作者與作品創作的背景,可以使他們了解到一個朝代傳統文化特點形成的主要原因,讓學生對傳統文化能夠深入理解。由此可見,在古詩文教學中,引入古詩文的創作背景,可以有效提高古詩文教學及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性。
另外,開展古詩文教學時,通過插入古詩文背景,老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古詩文創作背景來鞏固已經掌握的相關傳統文化知識,使傳統文化教育的融合得到更好的體現,并進一步提高學生傳統文化素養。因此,在進行古詩文的教學中,融入古詩文創作背景具有較高的實踐價值。
(三)加強學生情感體驗,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
所有的優秀古詩文,都是作者智慧的結晶,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也是因為這些古詩文蘊含了豐富的文化知識,值得我們去傳承。而這些優秀的古詩文都獲得不同時期文學研究者的贊賞。故在開展中學古詩文教學活動中,既要使學生能夠充分理解古詩文字面意思,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對其中包含的各種情感、思想進行探索,從而感悟其中的意境,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親身感受來對古詩文的核心思想深入認識。比如《約客》,“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中的“閑敲棋子”,描述的是下雨的晚上,在等候客人來訪時,作者下棋消遣的自然、休閑情境。因此,老師可以啟發學生對這一情境進行深入探究,設計相關情境,使他們身臨其境,從而去體會作者的感受。學生可以發現,在表面的自然、休閑的等待中,作者的內心其實是非常焦急、浮躁的,繼而對詩文的情感有了更加深入的體會。通過情境的創設,可以使學生領悟到古詩文中深層的含義,領略到作者精湛的作詩手法,并對古詩文與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度,有利于學生建立強大的民族自豪感,使學生能夠主動、積極地投入到古詩文及傳統文化的學習中。另外,也可以依托現代化多媒體來開展古詩文教學活動。例如在《水調歌頭》的教學中,因這首詞具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因而老師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這首詞中蘊含的意境,可以通過網站收集與創作背景有關的圖片、視頻,并在課堂中展示,這樣能夠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自然地投入古詩文的學習中。采用這種教學方法,能夠使學生慢慢對古詩文與傳統文化的學習產生深厚的興趣。
古詩文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為傳統文化的傳播,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故在古詩文的教學,老師應用可行、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對古詩文與傳統文化的興趣,進一步提升他們全面的文化素養。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古詩文的教學,讓學生充分理解古詩文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內容;可以在古詩文的教學中插入創作背景,使傳統文化得到體現,這樣既能讓學生對古詩文的含義深入理解,又能讓學生掌握相關的傳統文化知識;可以在古詩文的教學中,依托情境的創設與多媒體的運用,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激發他們對古詩文與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古詩文的學習中,以提升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歐陽蕓.淺析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策略[J].考試周刊,2017,0(21):119-120.
[2]溫玉娟.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過程中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分析[J].初中生優秀作文,2015,0(15):24-.
[3]林紹海.初中古詩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教育[J].學苑教育,2016,0(9):41-41
[4]馬麗麗.探討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J].學周刊:上旬,2016,0(4):138-139.
[5]何昕[1].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融入[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2015,0(6):129-129.
[6]陳燕.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策略探討[J].情感讀本,2017,0(8):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