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磊
摘要: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當代大學生要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指引,努力培養(yǎng)為人民服務的意識、為民族復興的責任擔當,早日成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接班人。本文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的教育意義出發(fā),對當前大學生存在的理想信念模糊、缺失,艱苦奮斗精神淡化等問題提出了主要解決途徑,以培養(yǎng)大學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樹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崇高理想信念。
關鍵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高校大學生 理想信念
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科學內涵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中國共產黨的發(fā)展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就是因為以人民為中心,把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非常鮮明地寫入了我們高高舉起的旗幟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僅應該為全黨所牢記,同樣應該為全國人民所牢記,使其在廣大人民群眾中落地生根,為人民群眾所掌握和運用。[1]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更要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為指引,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并積極踐行。
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教育的意義
(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激勵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大學生的“導航燈”,會讓大學生心中充滿了陽光從而指引人生的每一步路。它指引著大學生知道應該做什么而不應該去做什么。然而從當前現(xiàn)狀來看,有的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只停留在個人理想的實現(xiàn)。如:找到好工作、生活美滿。沒有把個人理想同社會理想結合起來。如: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奮斗。有的大學生有崇高的理想信念,但不清楚如何把理想同具體行動聯(lián)系起來。還有些大學生理想意識模糊甚至沒有理想。通過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大學生的精神指引,增強大學生使命感和責任感。
(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激勵大學生奮斗拼搏的精神
沒有理想信念,大學生就會迷失方向、茫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缺乏吃苦的精神。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指引,升華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境界,激勵大學生奮斗拼搏的精神。激勵他們不管遇到再大的艱難險阻也能迎難而上,不輕易放棄。1.在學習上的奮斗拼搏。讓大學生領會學習不光是為自己,而是為民族復興而奮斗,為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奮斗。有了拼搏的精神,他們的學習就不止停留在考試只要求及格,而是學得真正的知識、真正的技能。這樣在不久將來才能真真切切的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作貢獻。2.在工作中奮斗拼搏。學生有了遠大的理想信念,在今后的工作中就有動力,因為他們的奮斗拼搏不僅僅是為個人發(fā)展的前景,還和祖國發(fā)展的美好未來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
(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激勵大學生的愛國情懷
愛國是立功之本、立德之源,是一個人應盡的責任,一個人最大的德。一個成績十分優(yōu)異,創(chuàng)新能力強的學生,如果不愛國那也只是培養(yǎng)了“危險品”。通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激勵大學生的愛國情懷,為中華民族偉大振興而奮斗。
(四)“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激勵大學生自覺為人民服務的意識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道德的精髓。為人民服務,既平凡又偉大,既普通又高尚,是可以通過不同形式,不同層次體現(xiàn)出來。“每個人的力量盡管是有限的,但只要我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每個人的時間盡管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當代大學生應當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并不一定就是要轟轟烈烈地干一番大事,只要在自己的崗位兢兢業(yè)業(yè)、幫助他人、誠實勞動就是為人民服務。
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高校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教育實現(xiàn)途徑
(一)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融入高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教學中
理想信念教學是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陣地,必須充分地利用好理想信念教學,積極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為理想信念教學的基礎,還要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融入高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教學中。善于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堅定大學生理想信念教學貫穿于思想政治教學始終,找準切入點。如: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中國革命道德中會介紹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通過給學生介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內容,讓學生知道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共產黨人的宗旨,中國共產黨人是為人民謀幸福,正是因為有了“初心”,才使我們的社會充滿了溫情如此的美好。又如:在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中,我們的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可以介紹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把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作為奮斗目標,這就是初心的力量。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人民的生活必將更加的幸福。這是共產黨人的使命也是當代大學生要肩負的重任。
(二)完善保障機制
激勵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保障機制不可或缺,它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能否正確指引大學生的實現(xiàn)基礎。因此,加快建設保障機制是影響大學生理想信念能否形成的關鍵因素。
1.高校領導的高度重視
這是機制保障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當前,有的高校領導十分重視就業(yè)率、考研率、考證通過率;這些都是衡量學校辦學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而高校大學生是否樹立遠大理想屬于隱性指標,容易被忽略。[2]因此,激勵大學生的理想信念需要高校領導的高瞻遠矚,頂層設計。要把理想信念教育納入高校發(fā)展長遠的戰(zhàn)略規(guī)劃,要把學生是否為社會做貢獻作為評價學校辦學優(yōu)良的指標。
2.創(chuàng)建高素質理想信念指引的合力團隊
培養(yǎng)有理想信念的大學生不只是思政教師的責任,輔導員、心理咨詢員、黨政干部、專業(yè)教師合力創(chuàng)建一支政治覺悟高、業(yè)務精、思想先進高素質的團隊,輔導員除了負責學生的日常事務,同時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作為自己的責任運用到管理和教育中。心理咨詢員對學生心理疏導時要融入理想信念的內容。黨政干部在黨性教育中找準主題涵養(yǎng)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專業(yè)教師在教學中加入理想信念的因素,為課程思政提供發(fā)展方向。
3.打造課后網絡平臺
僅僅依靠理想信念課堂教學,讓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時間是有限的,難以和學生有更深層次的交流,就會疏于學生內心真實的想法,難以有針對性地去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創(chuàng)建課后的網絡平臺,可以保障課后學生有更多時間和老師交流自己的理想信念,以便老師及時的指導。教師可以推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相關書籍的內容以及把道德模范先進事跡加入網絡平臺供學生隨時觀看學習。同時,學生之間也可以通過平臺來暢談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學習感想。通過平臺,學生們可以把做志愿者、三下鄉(xiāng)服務、去支教的圖片發(fā)到他們交流的網絡平臺相互激勵、相互促進。
4.加強激勵高校大學生理想信念的考核機制
理想信念是深植內心的精神理念,是對今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要去實現(xiàn)理想堅定不移的態(tài)度,采用“雙向”模式來考核激勵高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是否取得成效。一方面,對思政教師、輔導員、心理咨詢員、黨政干部、專業(yè)教師考核,把他們有沒有做好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與評優(yōu)評先、職稱評定、工資報酬等掛鉤。[3]另一方面,對大學生理想信念的考核應該是多層次、多方面的。不能只是通過考試做題、寫論文、口頭闡述的方式來測試一個人有沒有樹立崇高的理想。應該看有沒有付出實際行動,如:參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相應的主題活動、做過好人好事等等。
(三)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融入高校校園文化中
校園文化是一所高校的靈魂。它能讓學生自覺地形成政治導向、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因此,校園文化極大地影響著大學生理想信念形成。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融入高校校園文化中,高校宣傳部大力宣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內容,中國共產黨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領導核心,深入宣傳黨史的知識,引領大學生全面了解黨的光輝歷史。校宣傳欄、校報、校廣播站廣泛傳播愛國主義的內容,以培養(yǎng)大學生為國家奉獻的意識。
(四)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融入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教育不能只要求大學生了解其內容或者開展相關的主題教育活動,這是屬于理論層面的認識。只有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實現(xiàn)理想信念形成的飛躍,才能把理論的知識內化為情感,落實行動中去。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融入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學校組織學生參加有關“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實踐活動。如:參加志愿者服務的活動,讓學生到敬老院、孤兒院、社區(qū)去幫助最需要幫助的老人、兒童,去服務百姓,奉獻社會。組織寒暑假“三下鄉(xiāng)”,推動科技、文化、衛(wèi)生相關的內容知識在農村普及,促進農村科技、文化、衛(wèi)生的發(fā)展。組織學生參加紅色筑夢活動,參觀紅色紀念建筑、紅色舊居舊址,去到革命圣地瑞金、井岡山。觀看紅色文獻,深刻領會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卓絕的精神,培養(yǎng)學生不怕困難,堅定理想信念,以蓬勃朝氣的理想和才華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總之,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當代大學生發(fā)揚艱苦奮斗、不畏艱險、破釜沉舟、創(chuàng)新實干的精神,弘揚這些精神必須在堅定的理想信念中才能實現(xiàn)。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融入高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教學中、滲透于高校校園文化中、融入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完善相應的保障機制以激勵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責任編輯:姜秀靚)
參考文獻:
[1].韓慶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持人語[J].寧夏黨校學報,2018(1):77.
[2].代丹丹,陜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制機制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7.
[3].傅君英,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M].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