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曉青
摘 要:跳遠項目是體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初中生雖然對跳遠項目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限制,跳遠項目的考核成績并不理想。為使學生跳得更遠,蹲踞式跳遠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得到廣泛推行,并且大部分的體育教師還在不斷創新和優化蹲踞式跳遠技術,并大膽嘗試新穎有效、簡單實用的訓練模式,增強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和新穎度,以此來激發學生的訓練興趣。
關鍵詞:初中體育;蹲踞式;跳遠技術;教學策略
很多中學體育教師在開展跳遠項目教學與訓練時仍面臨一定的困境,學生在教師的講解示范中并沒有掌握蹲踞式跳遠動作的核心技術,測試效果不佳。基于此,筆者經過實地調查和研究發現,初中蹲踞式跳遠考核成績較差的原因多是學生沒有掌握跳遠分解動作和有效訓練方法導致的。為改善以上跳遠項目的教學現狀,中學體育教師需要通過網絡渠道獲取更為新穎、有效的跳遠教學方式,并深入分析和研究蹲踞式跳遠技術的動作分解,從而開展有效的跳遠技術教學,極大地提升學生的蹲踞式跳遠測試成績。
一、跳遠技術的動作分解
(一)跳遠的助跑環節
在分析跳遠技術動作時應著重講解跳遠的助跑環節,助跑與短跑或長跑有著明顯的區別,短跑是為了體現爆發力,長跑則是為了鍛煉耐力,而助跑則需要一定的技術來獲取水平方向的推力,進而進行踏跳。為給后面的動作提供有效推力,體育教師需要在助跑環節上側重培養學生的速度與準確度,力爭達到學生的最高速度值;而準確度則是要求學生精準預測跳上起跳板的位置,從而促進動作的順利完成;另外助跑時的姿勢要保持平衡,并且在助跑過程中的動作和速度應具有穩定性,進而保持穩定發揮。比如在以往的跳遠考核中會有同學先邁大步后邁小步,最后費力上板,這樣既不能保持助跑時的最高速度,也不能保持身體的平衡性。需要注意的是,跳遠的助跑階段并沒有統一的距離規定,助跑距離應結合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運動承受力來制定,學生若是處于興奮的狀態下可以適當增加20厘米,若是身體不佳則需要縮減30厘米。
(二)跳遠的踏跳環節
筆者對相關運動員和其他學校的跳遠教學進行了實地調查研究,發現并證明一般學生是很難在猛烈的速度下進行起跳的,這對學生的技術和支撐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體育教師在鍛煉學生助跑速度的基礎上應訓練學生踏跳凌空的角度和速度。而踏跳環節的教學難點在于學生是否能夠精準地跳在規定范圍內,并將助跑的速度準確轉化為腿的騰空發力點。基于此,體育教師應著重培養踏跳環節的發力點,發力要狠;學生還要在助跑的推力下準確無誤地踏上踏板,其中對于腳尖的位置有著嚴格的要求,不能超過踏跳板的前沿;另外在腳接觸踏板的同時,應將助跑的推力迅速轉化為腿的起跳力,避免腳與踏板長時間接觸。踏跳環節在整個跳遠運動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學生在承接助跑推力的同時,還應將其轉化為最大的騰起速度,并把握好騰空的角度。
(三)跳遠的騰空環節
跳遠騰空環節的重難點在于保持身體上下肢的平衡性,學生在進行跳遠訓練時應著重練習在助跑下保持跑與跳的動作連貫性。另外,騰空時學生需要在觸及踏板的一瞬間、手臂有規律地向后擺的同時雙腿蹬地向斜上方起跳。體育教師可以通過原地模仿練習來訓練學生的騰空速度與角度,一般由簡到難地開展訓練,先是三步助跑,再是六步助跑,最后是全程助跑,從而控制騰空速度,把握起跳角度。
(四)跳遠的落地環節
跳遠的落地環節是一種特殊的拋物線運動軌跡,學生落地技術的準確與否與跳遠成績有著直接的聯系。學生在空中時雙臂應用力向下擺,同時腿向斜前方平穩落地。筆者通過觀察和研究發現,學生若熟練掌握有效的落地技術,能夠直觀地增加跳遠距離,約為20厘米?;诖?,初中體育教師應親身示范教授學生落地技能,使得他們掌握兩腿前伸的用力點,從而延長騰空的拋物射程,取得更加優異的跳遠成績。學生需要注意一些細節,在完成騰空動作后下身需要高抬,上身需要向前伸,雙臂半伸緊貼腰間,并在小腿伸直、腳尖朝下的同時雙臂用力向后擺動;另外在腳尖觸及沙面時應微微屈膝,雙臂由后方向前用力擺動,從而形成一個慣性,使得身體超過落地點,順利完成跳遠運動。
二、蹲踞式跳遠技術的訓練內容與教學策略
(一)加強學生助跑技能方面的訓練
由于助跑的有效性對跳遠成績起著關鍵性作用,所以初中體育教師在開展蹲踞式跳遠技術教學活動時應著重訓練“助跑”這一基礎動作。體育教師應安排大量的時間來開展助跑環節的實踐活動,并由簡到難地開展助跑訓練活動,比如先是組織學生小步跑,然后示范后蹬跑動作,并嚴格監督學生動作的規范性,接著是加大強度的高抬腿跑,從而循序漸進地增強學生的運動承受能力,最后是進行具有一定速度的跑步比賽。體育教師在組織學生訓練的過程中應認真觀察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態變化,并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跳遠需求制定符合學生發展的訓練方案,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助跑速度和精準度。體育教師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訓練中時還應向學生灌輸學習助跑技能對蹲踞式跳遠的影響,特別是在跳遠前沒有助跑習慣的學生,教師應及時開展有針對性的動作指導;針對部分恐懼助跑環節的學生,體育教師應避免強硬要求學生進行助跑訓練,而是先對其進行心理疏導,然后讓有經驗的學生進行親身示范,從而幫助他們樹立助跑自信心。體育教師應根據學生特點選取合適的助跑距離,一般男生助跑距離為45米,而女生則是40米。在訓練學生助跑技能的過程中應逐漸加大訓練強度,小步跑與追逐跑之間應增加適當的環節性的訓練活動,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助跑技能。
(二)提升學生起步點距離的準確度
學生的助跑起步點準不準確,會對其最終的蹲踞式跳遠成績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教師有必要強化起步點的重要性,并督促學生在確認好起跳腳之后,再進行加速奔跑,經歷多次訓練之后合理地調整助跑距離。例如,在進行步點丈量過程中,通常會沿用到自然走步和加速跑步兩種技巧。其中,自然走步法,顧名思義,就是配合實際走出的步數,助跑步數乘以2再減2的公式,快速地完成助跑起點的確認工作。換句話說,就是由跳板開始向助跑起點走出自然步,借此進行大概的定位;至于加速跑步,則是確保起跳腳在前,由起點開始,維持助跑節奏的穩定性,其間要注意保證起跑姿勢、速度、步長、加速點、最后踏跳等環節的穩定狀態,循環經歷三次并做好步點調整工作后,基本上就能夠順利確認助跑起點,隨后再配合皮尺進行實際助跑距離的丈量。
(三)豐富與跳遠相關的訓練活動
蹲踞式跳遠起跳的質量會直接影響到最終跳躍的成績,因此踏跳過程中必須要保證急速有力且保留一定的高度。歸根結底,起跳質量屬于跳躍能力的基礎檢驗指標,更是運動員速度和力量的綜合體現。要想鍛煉學生這類跳躍技能,教師需要分別安排后續練習的項目,需要加以強調的是,在跳躍練習的過程中最好鋪上起跳板,這樣學生才能夠體驗到起跳時應有的狀態,做到心中有數。
總之,在開展初中蹲踞式跳遠教學時,體育教師不僅要詳細講解動作細節,還應親身示范規范性動作,并開展有效的訓練活動,提高學生蹲踞式跳遠的熟練度和準確度。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對不同的學生提出有針對性的動作指導和訓練方案,并及時糾正他們的技術動作,從而全面提升初中生的身體素養。
參考文獻
[1]韓斌.蹲踞式跳遠趣味教學絕招[J].中國學校體育,2013(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