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關華
摘要:在雙減政策的推行和實施中,小學數學的教育教學活動愈發重視對學生學習壓力、學習負擔的改善,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減負研究中,要結合雙減政策的指導思想,轉變教育理念、教學模式,加強對學生負擔的有效緩解,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質量,提升數學教育效果,使學生在輕松、自由的環境中,快樂學習、快樂成長。本文對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減負策略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雙減;小學;數學課堂;減負
前言:目前越來越多的數學教學課堂在雙減政策的實施下,創新了教學模式,改進的教學方法,加強了對學生的素質教育,以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為落腳點,優化數學課堂的教學內容,響應減負令的指導和要求,降低學生作業負擔,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鞏固知識、應用知識、內化知識,提高數學學科的學習效率。在興趣的導向作用下,成為課堂上的主體,打造高質量的數學課堂,真正實現課堂減負、課堂增效的教育目標。
一、創新數學教學觀念
雙減政策的實施中,小學數學課堂的減負增效,要對教學觀念進行創新,降低學生的作業任務,改變陳舊的教學觀念,不再以傳統的教學方法、作業布置方式為主,而是要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個體差異性,傳統的布置大量作業的形式,也難以使每一名學生提高學習能力,融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因此教師必須要保證作業難度的均衡性,創新教學觀念,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使學生的差異性體現在教學課堂和作業布置等各個環節。了解學生是否能夠接受作業難度,避免帶給學生過重的學習壓力、作業壓力,導致學生降低學習信心。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要作為課堂上的引導者、指導者,優化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正確的認知能力,使學生學會理解知識、運用知識,樹立學習信心,更好的學習數學知識,根據具體的學情、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方式進行優化和轉換,以公平、公正為原則,關注到每一名學生,包括后進生、優等生,均需要得到教師的公平對待,不能因為學生成績差,就忽視部分群體。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創新教學方法,用分層教學法、小組學習教學法等不同的方式,結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習能力、性格特點、年齡特點,有針對性地制定教學計劃,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在分層教學、小組合作學習等教學方式中,凸顯出學生作為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探究能力、應用能力,內化知識,發展數學綜合素質[1]。
以小學數學新人教部編統編版教材三年級上冊中“倍的認識”這一課程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置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任務,讓學生們劃分成多個不同的學習小組,以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為原則,為每一名學生布置一定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們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下激活主觀能動性,成為課堂上的主體,主動探究知識,應用知識,占據課堂的主體地位。每一名學生都負責一定的學習任務,在課堂上理解數學知識,運用數學知識,學習氛圍更加輕松、愉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參與性,減輕學習負擔,真正打造高效數學課堂[2]。
二、優化作業設計
作業環節是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減負的必要環節,教師要對作業進行合理的優化和布置,提高教學效率,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心理負擔,掌握更多的數學知識,主動的探究知識,形成對數學學科知識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在課后作業的設計環節,以減輕學生的壓力為主,用精細化的設計理念,優化作業布置,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選擇具有代表性的題目,讓學生們在課后進行學習研究,提高作業的布置質量,用多樣化的作業形式,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改變傳統的作業形式,降低學生的課后學習負擔,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讓學生們在多樣化的形式的作業探究中,鍛煉聽、讀、寫能力,成為數學學科學習活動中的主體,探究知識,應用知識,在完成作業任務的過程中,體驗快樂學習和數學知識無處不在的魅力。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簡單的“小老師”任務,讓學生將當天學習到的數學知識講給父母聽,成為家庭小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們完成作業互相批改,形成學習互幫小組,開展小組討論、小組探究,完成作業的氣氛更加輕松,學生及時鞏固知識,減輕學業負擔,降低心理壓力,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水平、教學效率。
以小學數學新人教部編統編版教材三年級上冊中“長方形和正方形”這一課程的教學活動為例,教師要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結合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相關知識,培養起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正確認識,使學生了解相關知識,形成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知識的探索興趣。結合教師布置的實踐性、開放性作業,讓學生們加入到對知識的探究中來,教師要融入創新理念,對作業環節進行優化設計,降低學生完成作業時的壓力,降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難度,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設置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作業任務或課題,讓學生們挖掘生活中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相關知識,主動地參與到實踐探索中,來驗證與長方形和正方形有關的知識點,體會到生活中數學知識無處不在的魅力。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完成“剪圖形”的課下任務。讓學生們和家長一起驗證知識點,將自己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講給爸爸媽媽聽,學生們動手測量剪出的圖形,將圖形的長度、寬度等記錄下來,結合詳細的數據信息,探究和驗證知識,在課堂上和同學、教師一起分享剪紙圖案和心得,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3]。
結論:綜上所述,雙減背景下小學教育教學活動要革新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數學學科作為小學階段的重點學科、基礎學科,同樣要響應雙減政策的要求,實現小學數學課堂的減負增效,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水平、教學效率。以學生作為主體,激活小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主動性,學生參與到數學課堂的教學活動中探究知識,應用知識,鞏固知識,提升學習能力、學習水平,減輕課后作業負擔,在課堂中落實學習目標,輕松、愉悅地學習數學知識,提高數學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李宗峰.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探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1(21):50-51.
[2]陸惠香.小學數學教學要想事半功倍則須減負增效[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1(06):51-52.
[3]歐陽秀蓮. 構建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學新課堂的路徑探討[J]. 紅豆教育,20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