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釗霖
摘要:“物理”一詞最早見于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我國物理一詞最早出現于戰國時期,[1]經歷兩千多年的發展和演變,物理學在中西方各有不同的成就。近代中國由于清朝的閉關鎖國,致使中國在各方面的發展落后西方幾百年,故近代科學以西方科學為主,但我國對于物理學的研究也應成為世界物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故很有必要對中華文化對物理學發展的貢獻進行一番研究,以充實物理研究的不足。
關鍵詞:高中物理;傳統文化;看法
一、研究現狀
物理學在我國正式作為一門學科的名稱,應該說是借用了日本譯語。1900年,日本人藤田豐八把飯盛挺造編寫的《物理學》譯成了中文,由當時上海江南制造局刊行,首次將日本中的漢字詞轉借到中國來,使之成為我國的第一本稱為《物理學》的物理書籍。近代物理學主要以西方物理研究成果為主,幾乎所有現代物理學的科學思想均來自西方近代物理學的研究。
本文主要研究高中物理教學,大陸幾乎所有版本的高中物理教科書在介紹世界物理發展歷程時均以介紹西方近代物理發展為主,極少甚至沒有關于中國人對世界物理學發展的貢獻,有的只是在課后資料中稍微有些介紹,而這部分內容由于不在考試范圍,所以基本都被廣大師生所忽略,以至于不少師生存在中國對世界物理的發展毫無貢獻的認知。這不僅不利于同學們對物理學發展的全面了解,對同學們全面了解我國的科學史、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對世界物理的貢獻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二、產生原因
對于此現象的產生,筆者認為有一下兩方面原因:一、雖然2017年教育部指定的《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中已指出要“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學生鑒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但由于受到高考這一全國最大的選拔性考試的影響,大部分中學物理教師在進行物理教學的時候均以掌握物理思想、熟悉解題方法為授課的全部內容,極少老師會在課堂上對中華文化與物理學習的關系進行講解;二、由于教材中缺乏中華傳統文化對物理學發展的作用介紹,許多物理教師在課堂上就極易忽略此方面的教學。長此以往,學生大腦中就容易形成“人類物理學發展的歷史中,中國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古國卻對此方面毫無貢獻”的嚴重錯誤的歷史觀和價值觀。而高中階段是一個人形成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階段之一,所以在此階段對學生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熏陶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三、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思想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隨著中國向世界開放的大門越來越大,世界對中國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同時,中國對全世界各地區的文化也充滿了好奇。尤其對西方17世紀以來所取得的巨大進步更是極其崇拜,清朝末年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便是典型。但在對西方科學追求的同時,我們不應忘記我們的根——我們是華夏兒女。所以我們應該在追求先進科學的同時,不忘停下腳步,回頭看看我們璀璨的華夏文明。也許在這些文化的背后蘊藏著無數足以啟發我們不斷向更深領域探索的智慧!
但是,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由于升學的需要,許多老師和同學只關注高考的考試內容。這就導致很大一部分老師及學生直接忽視甚至不知道這一部分的相關內容。所以,筆者以為要想通過物理學傳播中華傳統文化,首先要從教師、特別是一線教師入手,通過不斷提高一線教師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視,在教師行業里形成“以傳播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榮”的教育教學風氣,通過教材、教輔、課件等教學常用工具,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強化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物理學之間關系的認識和理解。如:自由落體運動與《望廬山瀑布》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描述相聯系。使學生加深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理解又加強了對傳統文化對物理發展的貢獻。目前,許多版本的高中教材也已經對此部分內容在課本中的篇幅有所增加。但大部分仍然是以課后閱讀資料的形式來呈現。由于這部分內容為非考試內容,許多追求升學率的老師和學校就極容易忽略。因此建議教育部在制定高考考試大綱的時候是否考慮增加相關內容的考察。
或許會有老師提出如果增加這部分內容,將會增加教師的教學難度和壓力。筆者以為,這恰恰相反!理由如下:中華傳統文化對世界物理學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許多書籍、工具中都包含著物理學原理,如:站在天壇上講話會感覺“如雷貫耳”,是因為天壇的設計使說話者能夠聽到回音,這是聲學原理;又如:我國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一部記錄光學現象的書籍《墨經》中的“景,光至,景亡;若在,盡古息。”記載的就是“光沿直線傳播”的例子;再例:《墨經》最早給力下定義“力,荊之所以奮也”,說的是“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雖然和目前的定義有一定差距——“力既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狀態,也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但是能跟幾千年之后的今天得出的定義如此接近,可見古人也是費了一番功夫才得到的!通過這一系列的傳授與講解,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自然會慢慢地對中華傳統文化產生興趣,進而激發他們通過物理學習了解中華文化的熱情;而在學習中華文化的過程中,又會發現許多物理現象需要解釋,從而又反過來促進物理學習。如此反復循環,既拓寬了物理學習的視野,又增強了對民族文化自信心,可謂是一舉兩得!
四、為加強傳統文化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滲透,教師應注意的問題
首先,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學科,所以任何物理教學都不能脫離實驗這一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學手段。所以在教學中不能因為需要加入中華傳統文化的因素,而忽視這一最核心的內容,而令教學本末倒置。這一問題可以解決方法很多,如:通過查閱歷史上關于某一物理原理在中國是如何發現的歷史過程及古人的解釋,在教學中盡可能地重演這一歷史情境,而后啟發引導同學們總結所觀察到的現象并思考背后的物理原理,并與古人的解釋相比較,發現異同,建立物理模型。
其次,物理教學的目的仍然不能脫離為人類社會進步做貢獻的宗旨.故在教學中第一重要的還是向學生傳授“知識來源于大自然,所以更要服務于大自然”的理念。這一點,其實在幾千年前我們的老祖宗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天人合一!僅此而已!但是,現代社會卻有很多人想要征服大自然,希望大自然按照他們想要的方式存在——違反自然規律!這很明顯是錯誤的,地球就猶如全人類的衣食父母,雖然人類的科技在不斷進步,向外太空探索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止,但是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仍然對“地球是人類生存的唯一家園”這一觀點堅信不疑。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國的人民,我們更應該堅信這一點——中華民族的歷史不斷向我們證明著:從《易經》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到《道德經》的“上善若水”的論斷,再到王陽明的“格物致知”都向我們傳遞著大自然給我們的啟示;而如《墨經》對自然現象的描述,到《天工開物》對改造大自然的探索,再到《夢溪筆談》對未來發展的展望……在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啟發同學們利用所學的物理知識順應自然規律地把地球建設得更美好,造福子孫后代。如在講到“熱力學第一定律”時,我們在讓同學們清楚地意識到“永動機”不可能制造出來是因為“能量是守恒的”同時,啟發她們沒有不勞而獲的“好事”,要養成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一步一個腳印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正如《易經》所講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這也包括中華傳統文化本身,所以在將中華傳統文化滲透到高中物理教學的過程中也應該注意這個問題。對中華傳統文化應該秉持批判性繼承的態度,切不可照搬照抄,更不可生搬硬套,防止為了加入傳統文化因素而將本不適用的元素強加進去。如在講《磁場》一節時,在講到指南針的前身是司南時,除了要講到司南與現代的指南針原理一致,告訴同學們我國古代人們就已經意識到地球是一個大磁鐵,并利用它進行辨別方向之外,還應告訴同學們司南與指南針的區別:1.司南較重,不便于攜帶;而指南針較輕,攜帶方便;2.司南由于材料的限制,只有一種放置方式,而指南針有四種放置方式;3.司南的磁性較弱,且與地盤接觸處要非常光滑,指南針有了很大的改進。指出指南針在改進過程中已經克服了質量較重、不便于攜帶等問題。從而應道學生在學習中也應該抓住問題的核心與關鍵,對關鍵知識不斷進行凝練、深化,并尋求技巧上的突破,做到深入淺出。
五、結語
高中物理課堂中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的方向和途徑還有很多,本文的目的在于啟發同行們物理教學也是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陣地之一,在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的今天,為中華文化的弘揚與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陳爽,張艷燕,張冬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中物理教學的融合[J].試題與研究,2021(6):47-48.
[2]李學智.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如何滲透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J].物理通報,2020(08):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