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月芬
摘要:隨著高中思政課程改革的深入,新的課程理念逐漸進入到高中思政課堂中去,代表性的是核心素養的提出和新教材的應用。 結合政治學科特點而言,其與歷史學科密切相關,尤其是新教材的必修一,涉及重要的學科交叉內容。因此,開展政史學科融合教學,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高中政治;學科融合;政治認同;案例教學
一、教學分析
(一)教材分析
《新民主主義的勝利》這框內容主要講述了近代中國的歷史,一八四零年英國的鐵甲艦轟開了中國的大門,主權的割讓將中國人民推下了萬丈懸崖。近代各階級帶領中國人民走向光明的嘗試中,只有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贏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因此,本課教學要著重讓學生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才能承擔起帶領中國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使命,這與核心素養的政治認同素養密切相關。
(二)學情分析
本課教學對象為高一年級學生,經過多年的政治學習,他們已具有了分析和歸納問題的能力,對中國近代發展歷程有一定了解,但是看問題仍然較為片面和淺薄。在核心素養方面,學生的政治認同尚未真正具備,對近代中國面臨的困境以及黨的貢獻缺乏足夠的認識,這是在本課教學中需要著重培養的核心素養。
(三)教學立意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來,如何有效在思政課中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成為思政教師的核心工作。因此需要教師創新教學方式,由于本課內容屬于中國近代史內容,與歷史學科關系緊密。在授課中加入一些歷史元素,使得課程素材更加充實,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共產黨在近代歷史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從而培養政治認同的素養。
二、教學過程
(一)展示本地偉人,奠定課程基調
在課程導入上,采用學生熟悉的本地歷史人物進行導入,展示無錫近代某位名人的歷史圖片,同時設問學生這張圖片展現的是哪個歷史人物?你對這位人物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積極參與回答問題,學習的熱情被充分激發了。
這位歷史名人錢穆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史學家、教育家以及國學大師,生于江蘇無錫,年輕時曾在無錫秦家渠三兼小學、無錫第三師范學校等地任職,對無錫近代教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后進入北大等院校教書,并在戰時輾轉教學,展示了知識分子的時代擔當,最后由錢穆引入近代中國社會特征。這樣的課堂引入符合學生的已知,推動思政課堂本土化,同時能幫助學生思考中國近現代社會特征,奠定課程基調。
(二)自主學習內容,理解基本國情
展示材料,讓學生自主探究近代中國社會面臨著什么樣的問題:
材料:康雍乾時期的清朝還處在繁榮時期,并取得了多次對外戰爭的勝利。但繁榮的背后卻是封建社會的僵化,在短短百年迅速被西方拉開差距,以至于在近代的對抗上完全陷入被動。政治、經濟、軍事的全方位落后造成了戰爭的慘敗和主權的喪失,國將不國,人民生活更加悲慘。
根據材料,學生能夠基本了解中國近代社會的悲慘局面,對于中國人民而言,無論是國內清政府的專制統治還是外國侵略者的掠奪,都給中國社會帶去了黑暗 。面對這樣的困境,就需要新的階級、新的道路為中國指明方向。那么不同階級又會做出怎樣的反應,哪個階級能夠救中國于水火之中?
(三)分組討論交流,剖析革命道路
學生分組討論,究竟什么階級能夠改變中國的命運?
材料一:面對近代中國的困境,資產階級率先登上了時代舞臺,雖然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但仍沒有改變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反帝反封建的近代任務沒有完成。
材料二:五四運動后,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人憑借對共產主義理想的堅定信念,經過28年浴血奮戰,使中國人民擺脫水深火熱,建立了新中國。
討論激發學生思考,在激烈的言語爭論中感受到資產階級救國道路行不通,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中國人民取得國家的獨立、富強,進而培養政治認同的素養,對黨和國家思想上認同。
(四)教師深化總結,樹立遠大理想
最后,播放新中國成立時開國大典的視頻,讓學生感受開國大典宏大場面,激發學生對于新中國成立的激動和自豪之情。課程臨近結束,向學生呼吁:中國近代革命艱辛不易,要對革命先烈們充滿敬意,要認識到當下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從而嚴格要求自己,樹立遠大理想,繼往開來。這能夠有效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任務和政治認同的核心素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以無錫本地的著名歷史人物——錢穆先生導入,激發了學生極大的興趣與參與熱情,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教學方式的使用,不僅完成了知識能力目標,還對學生進行政治認同、理性精神等核心素養的教育。
參考文獻:
[1]王芳.中學政治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6:23-2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 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5.
[3]郭多華.核心素養評價研究進展及其對思想政治核心素養評價的啟示[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18):93-96.